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 毫秒
1.
周作人的诗《小河》是一首完全摆脱了旧诗格律的自由体新诗,是一首诗体大解放的代表作,对后来新诗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周作人、钱理群等人认为《小河》一诗表达了对于"将来的忧惧",但事实并非如此。在不同的时期周作人赋予这首诗不同的意旨内涵与价值取向,诗中的"农夫"意识游移不定。对《小河》思想意义的再探讨,有助于我们深入剖析历史细节中周作人复杂多变的文化心态及其成因。  相似文献   

3.
作为“五四”文学革命的健将,周作人的文学创作除了脍炙人口的散文小品。新诗写作同样成就卓越。在“个性解放,思想启蒙”的“五四”精神光束中,周作人的新诗却因为生态意蕴的深层展示而获得持久的生命,本文从亲近自然回归生命本真、平等意识等多样化追求对其新诗中所蕴含的生态意识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周作人是一个无法回避的事实存在,对其深入的探讨有助我们理解这个复杂的文坛人物。周作人从一个五四时期的文化先觉者堕落为一个汉奸文人的关键在于他思想深处的个人本位主义及其与此相关的摇摆的灵魂,当然还有他那闲适隐逸的情怀,像幽灵一样自始至终贯穿其一生。  相似文献   

5.
《历史学习》2001,(9):33-33
  相似文献   

6.
秦雪 《文教资料》2012,(27):54-56
鲁迅与周作人的新诗数量虽然不是很多,但在白话诗的草创阶段却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在新诗尝试和探索的初期,周氏兄弟的新诗都打上了时代精神的印痕,表现出许多相似之处;然而鲁迅和周作人的性格和思想各异,他们的新诗创作在思想内容与艺术风格上的差异也是明显的。  相似文献   

7.
早期周作人与儒家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作人对儒家文化的态度似乎经历过戏剧性的变化:早期,他以激烈的反儒姿态开始了作为一个现代思想者的历程,随后又作为思想革命的主将,对儒家传统文化施以全面的抨击;然至二、三十年代后,他逐步亲近并标榜儒家,甚至以儒家自居,系统地阐释并宣传儒家思想。但这种变化只是一个表象,通过对周作人留日和“五四”时期有关思想的梳理,就可看出周作人在早期反传统姿态下对儒家文化的真实态度,及其早期思想与传统儒家思想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8.
周作人与中国现代儿童文学有着重要的渊源,尤其与儿童诗歌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儿童杂事诗》是周作人文学创作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他儿童文学创作的扛鼎之作.本文从周作人晚年的《儿童杂事诗》的剖析入手,通过对其创作起源、创作过程、诗歌内涵等,旨在探寻周作人与其研究并且实践的儿童诗歌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周作人译作<安乐王子>在我国翻译史上具有重要影响.利用描述翻译理论对其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周作人将<安乐王子>译介给中国读者,既顺应了新文化运动的需要,也符合译者文学革命的理念;用文言文翻译,满足了在白话文还不成熟的情况下读者对高质量文艺作品的要求;忠实于原作,以"直译"方式进行翻译,是中国翻译工作取得的重要进步;灵活采用"异化策略"和"归化策略",对译文作出了出色的技术性安排与处理.但周作人译作<安乐王子>并没有受到中国大陆读者的欢迎,其主要原因是:当时不懂英文的读者并不关心译著是否忠实于原著,而只关心译著本身的可读性;短篇小说在当时中国还不为读者所认同.  相似文献   

10.
鲁迅与周作人的新诗创作有共性,但异质性更为明显。表现在在新诗审美特性的选择上,周作人强调艺术的美,鲁迅则更强调艺术的真。在新诗的具体创作实践中,鲁迅的诗思在诗美的层面上达于崇高的"深,"周作人的诗情在诗美的层面上显示出和谐的"善"。  相似文献   

11.
本文是对周瑟瑟诗歌的文化解读。作者从诗人的作品文本印证其所倡导的"卡丘主义"诗歌主张,兼及国学中的禅学理趣与西方后现代主义的哲学精神。力求通过诗歌的细节抵达整体,体认古老文化的鲜活灵性。提出好诗是让人在此岸的茫茫虚无中,向心灵彼岸泅渡的唯一方舟。  相似文献   

12.
周之琦是清代中后期的著名词人。有《心日斋词集》《十六家词录》等词学著作。其作品数量丰富,内容精良,在清代词史上有着重要地位。其词善于工笔描摹和运用一些辞藻丰赡,色彩醒目的词语,整体风格清冷落寞,平淡厚重。  相似文献   

13.
论唐英诗歌     
唐英是清代景德镇御窑厂督陶官,也是雍乾之际的杰出学家。其诗内容丰富,风格清新朴实。其心真而正,其语清而雅,写物画景,记事抒怀,诸多内容均以抒发性情见长。其诗有如人生传记。虽未经历科举,却因耳濡目染与善学上进至此,可见其求学之勤,心志之坚;也可见中原传统化影响之深,感召之力。  相似文献   

14.
文化心理是一定社会、时代状况下人的活动的内在法则和存在方式。周作人的杂诗在儒家人生主义、批判气节、人情物理主义和忍过事堪喜几个方面展开。忧惧心理是周作人杂诗文化心理的主要内容,而虎与狼、梦与醉、故园与天河几组意象则集中说明了周作人杂诗文化心理的复杂趋向。  相似文献   

15.
苏轼经"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其政治处境、物质生活、精神面貌皆处于空前惨淡状态。在此期间,苏轼主观上选择"心隐"的生存方式,冲破"隐"与"仕"的二元对立,在随遇而安、随缘自适的创作心态中开创了黄州诗词恬淡、清空的艺术境界,具有至高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6.
1928年出版的赵元任《新诗歌集》,是一次将诗歌和音乐结合的大胆尝试。它们在给听众带来全新的听觉体验的同时,也将其极具感染力的音乐特性赋予了那些作为歌词的新诗作品;那些作品借助于曲调,同样给予接受者另一向度的听觉感受。这种诗与乐的结合,促动诗人们郑重地重新思考新诗的音韵问题,探掘语言中"乐"的成分。这部独异的诗歌集,从一个侧面展现了1920年代诗人们为新诗音律所作的努力及其达到的艺术成就,为20世纪新诗格律问题的探索写下了可贵的一笔。  相似文献   

17.
周作人是中国新诗发展史上的先驱者,他不仅以新诗创作的实绩推动白话文学的前进,同时对建设新诗理论也有自己的见解和认识。诗歌要表达诗人的真实的情思,诗歌的"贵族化"理论和中西融合的诗歌发展之路,都是早期他对新诗理论的重要贡献。这些理论使他成为中国新诗理论建设的奠基人之一。  相似文献   

18.
在早期新诗寻求合法性的过程中,西方诗歌的翻译成为其一个重要的动力源。这种翻译既为“新诗”提供了必要的范本,也有效地锻炼了“新诗”的语言形式技巧。从翻译观念的变化、翻译技巧的探讨、翻译与创作的互动三个方面来论述翻译和早期新诗合法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20.
西方美学一般把审美意识区分为优美和崇高两类。古罗马时期的艺术批评家朗吉努斯在《论崇高》中揭示了希腊罗马古典作品的崇高品质,详细论述了崇高之不同于优美的基本特征。杜甫的诗充分展现了"崇高"的美学价值。本文运用《论崇高》中关于崇高美的基本观点来说明杜甫诗歌如何体现了一种崇高之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