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一、随笔体散文中作家如何发挥主体性 散文创作中,作家充分发挥主体意识,以主观情感表现的特点,叙写人生,透视人生,品味人生,因此,有学者称:“散文的核心是作家主体,作家以散文为媒介与读者作心灵沟通,情感交流。因而,散文中的艺术世界往往涂上浓重的主观色彩。因为作家在散文中要表达的是自己对客体世界的感悟,而这些感悟又往往受到作家的审美理想与艺术思维方式等的强烈影响。  相似文献   

2.
·【名作导读】齐豫在《橄榄树》中深情地歌唱:"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为什么流浪,流浪远方……"。张抗抗的《故乡在远方》也深情地感叹:"我总觉得自己是一个流浪者","我究竟来自何方?""以后的日子,我也许还会继续流浪,在这极大又极小的世界上,寻觅着、创造着自己精神的家园"。故乡是一个很温馨的词语,它是可以把人心拴一辈子的地方,也是人生浮沉时的情感寄托。远方是一个  相似文献   

3.
正散文一直以来都是语文教材中的重要内容。散文的表现手法相对丰富,教学时可以以学生的朗读为主要方式,推动对文本语言的感知与品味,巧妙地将自己的人生体悟与文本中的内容链接起来,从而习得方法,促进表达。一、披文入情,把握情感基调著名作家汪曾祺先生曾经指出,写作最为重要的是能够找准作品的"调子",否则始终都写不顺手。散文最大的特点就是"形散而神聚",表面  相似文献   

4.
在中学语文教材中,散文一直占据着相当重要的的一部分,新课标也对散文教学提出了具体的目标。但从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文本特性出发,散文教学最需完成的是其情感渗透目标。那么如何在散文教学中进行有效的情感渗透?本文将以冰心的《我的家在哪里》和张洁的《捡麦穗》为例,从情感的生发、情感的过程、情感的结果三个方面来简单地分析散文教学中的情感渗透问题。  相似文献   

5.
这是一篇富有情趣的散文,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生活的美好、人生的美好在作者抒情的笔调中汩汩流淌而出  相似文献   

6.
朱自清散文《春》被选入七年级语文上册中。然作家立意深远,读者并非能尽解其意,如对春花的描写就值得仔细品味:"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  相似文献   

7.
本文论述了季羡林的散文创作思想。季羡林在长期的散文写作中形成了自己明确的散文创作思想,对散文的"真"、散文的结构及散文的语言有独特的见解。季羡林认为散文的"真"就是要写真事、诉真情,而且真情还必须是使自己感动的真情。他认为散文的结构"必须有波涛起伏,曲折幽隐,才能有味。"季羡林在散文写作中追求饱含"真情"的"淳朴自然"的语言风格。  相似文献   

8.
卢桂芳 《师道》2020,(1):14-16
我对乡土文化的兴趣起源于十多岁时对自己身世的思考:我是谁?我来自哪里?在我的家乡,卢氏家族是一个特殊的存在——在全东山镇42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散落着三十一个自然村,唯有我们家姓卢。意识到自己的与众不同,人类哲学史上最著名的终极三问"我是谁?我来自哪里?我到哪里去?"便在我的潜意识里萌芽。  相似文献   

9.
<正>长久以来,我看重的是别人,从不是自己。我常觉得自己拥有的一切只是幸运加上侥幸,而我偏又是对"无常"感受很深刻的人,于是,愈来愈往内在心灵退缩,变得更封闭而孤僻,世界也愈来愈小。在"太老"与"太年轻"的矛盾中,我却觉得是个刚刚好的时机,该为自己编一本散文精选集与小说精选集,记录不同年龄的自己,看见的世界,感受到的人生。这是为一直以来与我相伴的读者们编选的,也是为可能有缘相遇的新读者编选的。我一直记得  相似文献   

10.
《语文课程标准》对散文阅读的基本要求是:“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根据这个标准,我们可从以下4个方面梳理散文的阅读方法,应对中考散文阅读题。  相似文献   

11.
梅洪建 《师道》2013,(5):51-52
每个人都渴望远方,或许因为远方太远,就忘记了心的方向。——写在前面那年高考,我压根儿就没有想过考师范学校,因为我讨厌当老师,我感觉当老师没有出息,整天就是上课下课孩子王。但命运就像是上帝在玩的骰子游戏,他想把你扔在哪里你就必须在哪里,我们没有挣扎的余地。无奈地,因为高考分数所限,我只能去一所师范大学读书。曾经,我给自己的人生定位是做一名真正的学者或是商场上一位叱咤风云的商人。于是,在那所大学里,别人都满足抄抄笔记混混学  相似文献   

12.
<正>散文,顾名思义,随心而得,是一种作者写自己经历见闻中的真情实感的灵活精干的文学体裁。正是因为散文"形散神聚"中的"形散",一些老师在教学时散文散教,让学生坠入教学的迷雾中。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散文教学唯有做到纲领式设计和板块式生成,才能让我们通过整体把握、细处揣摩,真正品味出文本的语言美、文章美、文学美和文化美。基于此,笔者对于散文教学如何落实教学思路的纲领式设计和板块式生成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13.
一直以来,我觉得散文类的课文最难教。究其原因,主要是自己对文本的解读难以读深、读透,因而对于散文类课文总是很难把握它的"神韵",也不知道如何引导学生去品味、去感悟。在杭州的"千课万人"教学观摩活动中,听了薛法根老师教学的《匆匆》(人教版六年级下册)一课,我明白了"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的真谛,明白了作为语文教师应如何引导学生用心生活,用心学习,用心感受。  相似文献   

14.
寓言家克雷洛夫说:“至于我,生来为公众利益而劳动,从来不想去表明自己的功绩,唯一的慰藉,就是希望在我们的蜂巢里,能够看到我自己的一滴蜜。”我的“蜜”在哪里呢? 岁月匆匆忙忙把我挤进了十八岁的栏格。十八岁,正是奋发进取、敢想敢干的好时光。而我,却因考场的失意跌入了弧寂中。悲观失望使我尝到了人生开端的渺茫和苦涩。当我第一次怀着难以言喻的心情来到几十个小朋友中间时,那纯真的眼光一齐投向了我。这目光似乎在问:你就是我们的老师?  相似文献   

15.
<正>散文作品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因此,如何教好散文阅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占着很重要的地位。在这里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几点建议。一、披文入情,发展兴趣散文的美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对其人生有指导作用;另外散文的主体化叙述特征如同师友谈心,言浅意深,这种文体的自由宽松使学生减少了阅读障碍,更易进入其中。散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史铁生的散文《我与地坛》为例,分析其对自然的理解:家之存在、审美寄托,以及对生命的体悟:人生状态与轮回观念的阐释、苦难意义与命运公道的追问、对生命的礼赞以及对死亡意义的肯定。对"自然"与"生命"的自觉关照使文本同时具有"诗性"与"哲理性",可补充论证史铁生散文的美学意义及其经典性。  相似文献   

17.
正我在中央戏剧学院给学生上写作课的时候,有一名学生就形容我像一只超重的松鼠——在上课的时候由于紧张来回地走,好像在回忆自己的松果藏在哪里。今天我又回到那种情形中,看着"松果生活",思考我人生中的那些"松果",那些我喜欢的东西和回忆藏在哪里。所以我喜欢在这儿回忆自己的一些事。  相似文献   

18.
少儿散文创作中的"童年之我的角度"主要指作家在创作心理上应最大程度地复归到自己的童年状态,尽可能地以童年的"我"作为表达的主体,以此为出发点,表达对自然、社会、人生的审美体验、感受和认识,以达到与儿童的精神联系与对话,并最终培养儿童的审美能力。为了更好地丰富和提高少儿散文创作,除了"童年之我的角度"外,还应该有"成人之我的角度"。  相似文献   

19.
"草"本是极普通极卑贱、随处可见的东西,而戒指则是极华贵且不易得到的东西。这两种极具反差的东西,却成为一个整体,于是"草"便成了"戒指"。"草戒指"这种自然天成的构想,少了一分庄重,多了一些调皮。如是,自然而然地拉近了读者与作品的距离,让读者感到自在,而"自在"正是铁凝散文的魅力。对于散文,铁凝有自己的看法,她说:"散文实在是对人类情感一种安然的滋润。散文是心灵的一片牧场,心灵就是这牧场上的牛羊。当牛羊走上牧场的时候,才可能出现因辽阔、丰沃和芳香而生的自在。散文需要自在。"《草戒指》向我们展示了女性细腻的情感和她们对美好人生的憧憬,人生之美,因"草戒指"而熠熠生辉。  相似文献   

20.
<正>我已是一名从教25年的光荣小学教师,洒在学生心田上点点滴滴的爱凝成了我人生的轨迹,担任班主任十七年,是学生的成才实现了我人生的理想,回顾二十多年的教师生涯,我为自己是一名教师感到无比自豪。我用爱心之水滋润每一个孩子的心田,我用我的责任之舟载送着孩子们到达成功的彼岸。工作中我潜心致学,身体力行,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智慧爱心型的优秀教师。一、不做全职保姆记得有一句话是"把时间还给学生,把健康还给学生,把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