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王彩明  李健 《科研管理》2019,40(6):29-42
绿色创新是新时代下区域持续健康发展和增强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对绿色创新绩效的评价是区域提升绿色创新发展质量的基本前提。文章从界定绿色创新绩效的内涵出发,认为绿色创新绩效是过程维度下的“转化效率”与结果维度下的“产出效益”两方面的集成,并依据转化效率与产出效益的高低组合将绿色创新绩效划分成四种水平。在此基础上,选用2005-2015中国30个省市地区工业企业的面板数据对中国各区域绿色创新绩效及其时空差异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①考察期内中国绿色创新绩效水平整体呈现波动变化,其中半数以上区域仍处于“低效率、低产出”水平状态,绿色创新的产出与效率已经逐渐实现均衡发展;②绿色创新绩效水平空间差异明显,东部地区最高,其他地区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最后,提出了中国区域未来开展绿色创新活动取得高绩效水平的一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在界定科技服务企业服务创新内涵的基础上,从网络关系维度、资源配置维度和信息传递维度三维并进视角构建中国科技服务企业服务创新有效性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法作为评价方法,测度中国科技服务业2010—2019年三维并进程度和省际差异,并进一步从企业内部与外部两个层面分析了影响科技服务企业三维并进的因素。结果显示:(1)中国科技服务业3个维度整体保持着协调并进的发展水平,但还存在着三维内部发展不平衡、发展质量低的问题;(2)中国科技服务业三维并进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总体上体现为东部地区优于中西部地区的发展态势;(3)企业规模、企业数字化水平、经济发展水平和政府财政支出在科技服务业三维并进中作用显著并存在着区域异质性和产权性质异质性。  相似文献   

3.
基于泰尔指数法的中国能源消费区域差异分析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康晓娟  杨冬民 《资源科学》2010,32(3):485-490
中国各区域的能源消费及其变动趋势存在很大差异,这一问题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目前,国内学者关于区域能源消费差异的研究大多采用极差、变异系数、洛伦兹曲线、基尼系数等方法,很少有采用泰尔指数方法。本文用泰尔指数来测度中国区域能源消费的差异,对地区间差异和地区内差异对总差异的贡献率进行分解,并将以GDP为权重的泰尔指数与以工业增加值为权重的泰尔指数相比较,研究经济发展水平和工业化程度对区域能源消费差异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国区域能源消费的总差异主要来源于区域内差异,而区域内差异主要是由东部地区省际差异所引起;自1995年以来我国区域能源消费的总体差异和东、中、西部内部差异均呈不断缩小趋势,但东中西部地区之间的差异对总差异的贡献率在逐年增大;由于能源消费量的70%都用于工业部门,本文经对比分析发现以工业增加值为权重计算的泰尔指数更能揭示区域能源消费的差异,而以GDP为权重则部分掩盖了这种差异。  相似文献   

4.
创新是区域和城市在知识时代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引擎,创新发展理念已深入人心,创新发展绩效定量评价意义重大。本文运用DEA-Malmquist指数测度中国285个地级市在2012-2016年5年间的区域创新发展绩效水平、空间结构及变化趋势等,通过系统聚类法对创新发展绩效水平类似的区域进行分组,并分析位不同组群城市的创新发展绩效特征、问题及相应解决方式。研究表明,中国区域创新发展绩效总体处于中上等水平,但内部差异性较大;经济发达地区亟需解决资源配置问题;全要素生产率的上升主要得益于整体技术水平的提高,下一步需要解决的是如何对现有规模进行逐步调整使其趋向合理化;绩效水平相似但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城市在创新发展绩效的提升路径上也各有不同。  相似文献   

5.
区域金融发展的收敛机制与中国区域金融发展差异的变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区域金融发展是否会走向收敛,其收敛的机制是什么?这一直是一个难解的谜.本文从决定金融发展的生产者受教育程度、社会福利水平、商品交易效率、金融交易效率和地域固有因素出发.研究了区域金融发展的收敛机制,并考察了中国区域金融发展差异的变动特征与变动趋势.研究发现.区域金融发展差异的变动路径可能呈现"草帽"型特征,而改革后中国区域金融发展差异表现的"U"型特征只不过是市场化趋异期的片断特征.而不是区域金融发展差异的全程特征.实证分析还显示,在1992-2004年,中国省际间金融发展差异呈现加速扩张的态势.  相似文献   

6.
地方政府新增建设用地出让互动影响及区域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健  王鹏  彭山桂  张勇  吴群 《资源科学》2019,41(11):1997-2007
具有中国特色的地方政府土地出让行为,对中国经济发展举足轻重,其消极影响也广受诟病,因此受到学者广泛关注;其研究视角逐渐从单一地方政府层面上升到地方政府之间的互动影响。本文区分存量建设用地,基于空间计量模型和中国土地市场网2007—2016年279个地级市新增建设用地数据,分析其区域、用途差异,考察地方政府出让新增建设用地的互动影响。主要得出以下研究结论:①地方政府出让新增建设用地存在显著互动影响,并在区域和用途方面存在显著差异;②从区域差异看,地方政府出让新增建设用地的互动影响在东部地区尤其明显;③从用途差异看,地方政府出让新增建设用地的互动影响在商服和工业用途更显著;④按照传统的经济区域划分方法,划分东、中、西、东北等区域分别分析区域内部新增建设用地的互动影响,会导致各个区域的互动影响系数均小于全国整体的平均水平。本文为中央政府调控建设用地扩张提供了更精准的政策抓手,可以优先重点调控:①新增建设用地;②东部地区;③商服和工业用地。本文对未来土地出让互动影响及区域差异的相关研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并指出了下一步切实可行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我国主体功能区内部的经济发展差异,以我国18个重点开发区中的黔中经济区为例,采用因子分析法对其发展现状进行综合评价,根据评价结果按其经济发展现状分为4个等级的区域:发达区、较发达区、初等发达区和欠发达区。研究结果表明黔中地区经济发展差异较大,在33个县(市、区)中有27个还处于经济初等发达水平以下。针对存在的区域差异提出相应的协调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虽然湖南省的经济发展速度较快,经济发展水平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但其经济发展水平在中部地区仍处于落后地位,而且其内部经济发展也极不平衡。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湖南省各地州市的经济发展水平进行综合分析与评价;采用聚类分析法,对14个地州市进行发展层次的划分,明确各地区的空间分布格局;在此基础上,分析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原因,提出了相关对策,为促进湖南省区域经济的快速、协调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从城市土地利用中的人地关系分析入手,阐述了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PSR概念系统,并据此构建了评价指标体系,然后采用主成分分析法,从区域空间的角度对浙江省11个地级市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情况进行了测度和评价。结果表明:①浙江省东北部地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效益较高,西南部偏低,这主要是由于区位优势和产业结构的差异所致;②通过相关分析,发现浙江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与其PSR系统的协调度成正相关。这说明PSR各子系统及其内部各因子之间的协调性很大程度上可以反映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均衡度.模型可信度比较高,可供有关方面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0.
李永友  裴育 《中国软科学》2005,(8):104-112,127
本文利用横截面时间序列方法对当前各地区存在的激烈财政竞争和地区间日益扩大的人均产出差距两个背离的现象进行了分析。分析认为,各地致力于降低本地税收成本的财政竞争对改变本地落后的人均产出的作用是非常有限的,和税负相比,改变地区本身的区位劣势和初始经济水平更为重要,而改善本地财政支出水平和质量对有效降低税收对本地经济的扭曲意义重大。、同时,变系数模型的估计结果表明,区域间和同一区域不同地区税收对经济扭曲程度存在显著的差异,这种差异对目前存在的不同区域和同一区域不同地区人均产出水平的较大差异提供了很好的解释,分析认为,着眼于降低本地区税收的扭曲比单纯地降低税收负担更有利于提高中西部地区的人均产出水平。  相似文献   

11.
我国城乡经济关系的评价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通过对我国城乡经济关联强度和协调系数的测度,考察了城市互动发展模式的类型及其地域分异现象,并尝试通过寻找市场化、工业化与城市化之间的内在逻辑关联,来解释中国的城乡二元结构关系的转型及其空间差异,揭示城乡互动发展的空间变化规律.显然,这种分析和解读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我国新型城乡关系的本质,探索适合各地实际情况的城乡良性互动、协调发展的模式.  相似文献   

12.
郑艳婷  马金英  戴荔珠  赵赛 《资源科学》2016,38(10):1948-1961
本文从城市化的角度,认为中国的城市群可以被认为是发生了区域性城市化的地域。并以武汉城市群为案例,分析了其区域性城市化的表现特征及其动力机制。具体表现特征分别为:人口向区域集聚的趋势初显;区域性的非农就业转化特征明显;区域城市化水平提升,城乡建设用地在区域范围内扩张。进一步的动力机制分析发现,这一区域城市化过程的动力分别为:内驱力主导下的经济快速增长、开发区引领下重工业为主的经济结构转化、以及明显改善的交通运输条件带动下节点区域的工业增长。基于固定效用模型的进一步研究发现,不同于外资促动下的沿海地区城市群发展,武汉城市群的经济增长更主要的是受国内力量驱动,而其原乡村地区的城乡转化则主要受地方经济发展、交通通讯条件改善和出口增长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区域差距变动实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眉  高汝熹  罗守贵  杨舟 《软科学》2006,20(6):39-43
采用1978~2004年全国各省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数据,用下梯形面积法计算各年份城镇区域基尼系数,通过与按人均GDP计算的区域基尼系数的比较,揭示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区域差距的变动趋势,同时对这种变动的原因进行了解释,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黄河上游地区减贫转向与高质量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河上游地区是中国贫困易发高发的地区。在2020年打赢脱贫攻坚战背景下,探讨该地区减贫转向特征和高质量发展路径,对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文通过梳理流域地区发展研究和国家战略需求,基于发展地理学视角,构建了面向流域减贫与发展的“五位一体”地理资本体系及其空间整合分析框架。在界定黄河上游地区范围的基础上,阐述了该地区的减贫转向与发展问题。研究发现:黄河上游地区贫困发生率持续下降,贫困人口大幅减少,2020年后将实现减贫转向;地理资本指数呈明显上升趋势,上升幅度高于黄河流域(0.078)和全国平均水平(0.067),但仍受城乡居民收入和城市化水平较低,工业企业研发强度、贸易依存度、专利密度和技术市场水平较弱等方面的制约;该地区与黄河流域和全国比较发展差距在缩小,呈现区域收敛趋势,但欠发达的格局没有改变。在减贫转向和区域收敛的背景下,综合集成构建了该地区可持续减贫及由传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的路径模式。  相似文献   

15.
我国区域经济问题研究的未来趋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孙久文 《中国软科学》2004,(12):102-106
我国区域经济研究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的起伏之后,未来将在四个方面开拓新的研究领域,形成新的趋势,这四个方面是:区域创新、城市化、区域开发和城乡统筹与区域统筹发展。  相似文献   

16.
民族地区城乡商品市场集群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地区城乡商品市场集群发展具有降低交易费用、促进城乡商品市场一体化、带动相关产业集群发展、实现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消除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重要意义。但在民族地区城乡商品市场集群建设中,存在着城乡交易效率和消费差异巨大,缺乏有效规划和规范管理以及市场集群和产业集群联动效应不明显等问题。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加强政府指导、大力发展流通及相关行业、加强区域合作、实施商品市场集群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我国装配式建筑产业在各个省市区域的发展过程中存在明显差异、发展极为不平衡的现状。本研究以我国区域装配式建筑发展水平为研究对象,从建设规模、信息化水平、生产建造能力、技术创新能力、政府支持力度、可持续性、综合效益七个方面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以投影寻踪模型和数据包络分析模型为基础,从静态和动态两个维度对我国区装配式建筑区域发展水平差异进行了综合评价,并通过构造综合发展水平差异指数把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划分为5个等级,我国大部分地区装配式建筑发展水平处在Ⅲ、Ⅳ级水平,不同地区存在明显差异,其中政府支持力度与生产建造能力是影响发展水平的重要因素,为此本文提出提升装配式发建筑发展水平的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18.
中国农村户用沼气自然适宜性区划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以户用沼气的自然适应性评价为主要依据,以冻土和气温为主要指标,按照户用沼气池安全越冬和沼气常温厌氧发酵的自然适宜性标准,根据安全性、效率性、共轭性、行政区域的完整性等分区原则,把我国农村户用沼气的发展划分为南方自然适宜区、北方及川藏高原条件适宜区、高寒地带非适宜区等3大类型区,各类型区又分别划分为一定数量的亚区.其中,南方自然适宜区可分为华南(含藏东南)最自然适宜区等3个亚区,北方及川藏高原条件适宜区可分为华北平原至黄土高原简易覆盖保温适宜区等5个亚区,高寒地带非适宜区则分为东北西北部高纬度严寒地带非适宜区等2个亚区.文章最后分别对各大区和各亚区的基本状况、户用沼气自然适宜性和户用沼气池建造及越冬保温管理的基本要求进行了分区评述,以期能为我国农村户用沼气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指导.  相似文献   

19.
论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增长点培育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仲平 《软科学》2006,20(4):78-81
西部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及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实践证明,县域经济发展应当走集中力量,重点突破的发展之路。通过集中力量培育增长核,不断增强其经济实力,培育和完善城镇功能,形成聚集效应,成为工业化与城镇化良性互动的平台,以推动县域经济通过不平衡的发展,实现县域经济的整体进步。培育经济增长点既体现了资源空间优化配置的客观要求,也是逐步改变我国城乡多元经济结构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0.
施阳  孙雪丹 《科教文汇》2012,(1):194-195
本文通过对东北地区产业结构和劳动力市场城乡整合的变动趋势及1990—2008年期间东北地区产业结构与劳动力市场城乡整合程度的相关关系分析,利用OLS回归分析方法,通过建立线性回归模型,验证产业结构对城乡劳动力市场融合的作用,得出了东北地区产业结构调整是劳动力市场城乡整合重要动力机制的结论。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促进产业结构和劳动力市场城乡整合协调发展的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