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晚清财政收支状况发生了巨大变化,入不敷出,面临空前的财政危机.在此之际,海疆和陆疆同时爆发了危机,从而引发了以“筹饷”为导火线的海防与塞防之争.海防与塞防之争是在国家财政捉襟见肘时,对海防与塞防孰轻孰重的权衡以及如何有效分配有限的战略资源和实现国家安全战略的论战.清政府权衡利弊,最终选择了海防与塞防并重.  相似文献   

2.
史学界有一种说法,把晚清的“海防”与“塞防”之争,看作是“对于列强侵略到底是应该采取抵抗自卫政策还是采取投降妥协政策的根本问题。木文拟对晚清“海防”与“塞防”论争的由来、经过、影响及性质提出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琉球交涉是中日之间在19世纪后期发生的一次严重外交冲突。在日本咄咄逼人的攻势下,中国在琉球交涉中反应较为软弱,这是中国在当时地缘政治形势下的无奈选择。晚清地缘政治的形势使中国由陆权国家向海权国家的转换非常艰辛,步履维艰;加之海防重点的选择及对琉球战略地位的误判;海陆疆危机的同时爆发;导致清政府在琉球交涉中底气不足,态度暧昧。琉球交涉在地缘政治视野之下对中国的国防战略,海权观念有较大的借鉴功能和意义。  相似文献   

4.
一提到近代中国的海防和塞防,人们不禁会想到左宗棠和李鸿章。但是,对近代中国海防和塞防作出重大贡献的当属枢臣文祥。同治、光绪年间正值中国处于内忧外患之际,他既主张重视海防建设,同时又力挺左宗棠西征。建立了中国第一支近代意义上的海军,又顺利收复了新疆,维护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  相似文献   

5.
美国两学者近日发文说:中国虽无中亚大战略,却无意间成就了中亚帝国,将在地缘政治上冲击美国和西方在地球上最重要地区"世界岛"的影响力。此论既不尊重事实又不公正。由此而引发笔者四点思考:一是西方地缘政治学无论是"陆权"论,还是"海权"论,都在于"权力"(power),要害是侵略扩张,两学者所论不过是西方陆权论的当代阐发;二是从中国传统的地缘政治分析,无论是"海防"还是"塞防",都在于"防御",基点是保家卫国;三是中国须深思熟虑地构建自己的"海权"、"陆权"的大战略,但那个"权",指的是"权益"(rightsand interests),即公正、公平的利益,我们有充分的理由和坚定的决心,在公正、公平基础上维护国家的最高利益;四是中国的地缘战略在于开放,向中亚方向的进一步开放,甚至可考虑与西南方向并肩开放,作大鹏展翅、比翼齐飞之态,可能是当前中国大战略较好选项之一。  相似文献   

6.
1683年,施琅率领清军渡海东征,实现了台湾与大陆的统一。针对当时清政府内部有人提出放弃台湾的错误意见,施琅上疏力主保留台湾,并屯兵镇守。施琅保台,主要是看重台湾的地缘战略价值,是为了加强海防,以保证清政府在东南沿海的长治久安。施琅300多年前提出的保台主张及其地缘战略眼光,在今天仍然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在希波战争前,雅典周边的地缘政治关系呈现出明显的变化趋势,在此基础上泰米斯托克利提出了雅典的海防战略,并且取得了巨大的成果。  相似文献   

8.
15-16世纪的地理大发现,18世纪中期后工业革命的推动,使欧洲各资本主义国家迅速走上了侵略扩张的道路。而此时的清政府却闭关自守、封建落后,被资本主义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了大门。两次鸦片战争,资本主义列强都是从海上进攻并打败了中国,使清政府内部一些有识之士认识到中国的落后,开始注意海防问题。1874年,日本侵占台湾,更使满清朝野受到极大的震动,并由此引发了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次海防大讨论。清朝统治者在充分听取“海防派”和“塞防派”的见解后,做出了海防和塞防并重、南洋和北洋并举的战略决策。从19世纪70年代中期到90年代,洋务派先后创办了福建、北洋、南洋等水师。但在1883-1885  相似文献   

9.
在国际战略研究中 ,地缘政治概念已成为人们广泛使用的新的理论框架。地缘政治学是以地缘关糸为研究对象的国际战略研究。在中国地缘政治环境方面 ,笔者认为有三个相互影响与关联的战略圈是我们研究的重点。第一 ,中、美、俄、日四方互动的大国关糸 ;第二 ,东南亚和以印巴问题为核心的南亚次大陆问题 ;第三 ,在我国西部国内地缘政治整合方面不容忽视的边疆省区与邻近的西亚与中东国家的次区域性经济与政治的问题。面对恶劣的地缘环境和复杂的国际局势 ,我们应谋求和创造有利的战略态势和主动的战略地位。第一 ,依靠科技进步发展经济是实现地缘战略目标的根本途径 ;第二 ,增强综合国力是实现地缘战略目标的主要基础 ;第三 ,加快中国军事力量的发展是实现地缘战略最直接有效的手段 ;第四 ,坚持独立自主原则 ,开展全方位外交 ,推动世界格局的多极化  相似文献   

10.
中国的地缘战略思想源远流长,特定的地缘环境影响了它的形成特点和发展脉络,从而使其表现出与西方不同的发展轨迹。中国古代的地缘战略思想主要体现在军事和外交两方面,它们集中表现于兵家和纵横家的战略理论和政治实践当中。本文以先秦时期为研究样本对此加以系统梳理,进而剖析当代中国的和平发展战略与其具有相当程度的原生顺延性和时代创新性。  相似文献   

11.
在近代中国,随着西方殖民侵略的逐步加深,"海防"、"塞防"问题成为清政府关注和争论的焦点。林则徐作为清政府的一名封疆大吏,在谪戌新疆的过程中,他以"谪宦"之名,逐一实现他的"塞防"目标,通过开垦荒地、勘查土地、兴修水利、移民实边、调解民族关系等一系列具体措施,形成具有前瞻性的塞防思想:移民实边,发展经济,调和民族关系,未雨绸缪,巩固边防。  相似文献   

12.
从地缘政治的视角来看,中国西部民族地区的政治稳定具有重要的地缘政治意义。维护中国西部民族地区的政治稳定是我国中亚、南亚以及东南亚地缘政治战略顺利实施的基础。在新的国内和国际形势之下,中国西部民族地区的政治稳定面临诸多挑战和威胁。应对这些挑战与威胁,维护西部民族地区社会政治稳定的根本思路在于通过西部民族地区服务型政府建设来巩固并提升政府的合法性。当务之急还是要更新思路,健全制度,完善机制以及采取恰当的外交策略。  相似文献   

13.
高畅 《鸡西大学学报》2011,11(10):133-135
19世纪后期,中国出现边疆危机,而这一危机几乎是从西北边疆与东南海疆同时出现的。特别是70年代以来,伴随着日本的崛起及其逐渐显现的侵略野心,中日矛盾逐渐被激化。琉球问题就是在这个时候产生的,中日两国围绕琉球问题产生了一系列的交涉。面对此种"双边危机",中国形成了著名的"海防""塞防"之争。李鸿章作为北洋大臣同时又是"海防派"代表人物,从始至终都参与其中。正是在应对中日琉球交涉等一系列"海疆问题"的过程中,李鸿章的海防思想逐渐发展形成。  相似文献   

14.
田照军 《天中学刊》2014,(3):113-116
鸦片战争时期,西方国家凭借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国门,海防问题成为关系国家民族生死存亡的战略问题。林则徐是近代中国向西方寻找富国强兵之策,从而形成近代海防战略思想的先驱者,其海防战略思想是中国近代海防意识开始觉醒的标志,并对中国近代海防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左宗棠收复新疆思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世纪60-70年代,中国西北边疆与东南海防同时告急,左宗棠主张“塞防”与“涨防”并重,力主收复新疆。他的主张及其贡献对于维护祖国统一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左宗棠收复新疆之思想基础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1.治经世致用之举,对新疆地理的研究;2.进军陕甘的军事眩张“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相似文献   

16.
毛泽东地缘战略在历史上起到最大的效应就是明确地缘战略目标,保证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其时代价值体现在三个方面:发挥地缘优势,掌握战略主动权;冲破地缘战略挤压,扩展生存空间;把握地缘战略形势,提升发展权。  相似文献   

17.
左宗棠开发西北的思想及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左宗棠是中国历史上值得大书特书的历史人物。他的一生虽然有不光彩的一面,就是作为镇压农民起义的反动派,这是由他的阶级地位决定的。除此之外,他是第一次鸦片战争中的抗英派,洋务运动中的爱国派,“塞防”与“海防”之争中的“塞防派”,而且在上述几次反侵略斗争的...  相似文献   

18.
冷战结束后,地缘政治因素正逐渐取代意识形态,成为一国对外交往所考虑的重要因素。进入新世纪以后,世界地缘政治状况既表现出与冷战结束以后的形势有若干联系,又显现出了一些新变化。在全球政治舞台上,各主要大国在世界地缘政治体开始了新一轮的分化重组,以便在新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居于有利的战略地位。文章分析了新世纪世界地缘政治的特点以及在世界背景下中国自身的地缘政治形势,并依此对中国的地缘战略选择提出几点建议:海陆兼顾,海权是重点;立足东亚;优先解决台湾问题与南海问题。  相似文献   

19.
明代边塞诗因“南倭北虏”的独特边患形势而称为边防诗,包括以北方边患为背景的塞防诗和以东南海患为背景的海防诗两个系列。明代嘉靖时期作家唐顺之的边防诗正是存“南倭北虏”的历史背景下创作的.因差赴北部边塞而作塞防诗,东南海上抗倭期间创作海防诗。唐顺之的边防诗创作是明代边防诗创作的典型代表,是明代边防诗创作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20.
通过分析政治地理学领域普遍较关注的地缘经济、地缘政治、地缘文化、地缘战略等,研究认为,地缘视角的主要内容是:从地缘经济的角度认识世界经济现象,从地缘政治的角度认识国家的政治行为,从地缘文化的角度认识文化冲突与融合,从地缘战略的角度认识维护国家利益。中学地理教学需以地理课程标准为指导,统筹课内和课外两方面培养学生形成地缘视角,一是统整分析地理课程中“地缘”相关内容,二是指向地缘视角目标创设地缘问题情境,三是基于地缘视角关键点设计地理教学环节,四是结合实际拓展地缘问题课外学习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