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宋代流民与流民救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自然灾害、战争和土地兼并等原因,宋代出现了一些无家可归、四处流浪的流民。为使这些流民尽快返回家园,安居乐业,宋朝采取了多种措施对他们进行救助,起到了较好的社会效果,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2.
义仓、常平仓、社仓是宋代最重要的三种仓储机构,三者互有差异,同时保有共性。在差异与共性当中,官方与民间两种力量贯穿其中,并产生重要的影响。从官方与民间参与仓储机构的不同方面及程度,可以考察宋代救荒主体力量的分布及其转移。义仓体现出宋廷对民间力量的重视,常平仓象征着官方力量的主导性,社仓的出现则标志着民间力量主体性的凸显以及宋代救荒力量从官方向民间的转移。  相似文献   

3.
常平仓与宋代灾荒救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常平仓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是我国古代用于平抑粮价、调剂赢余的重要手段。宋代沿袭先前传统,设立常平仓,并对常平仓进行有效管理,使常平仓在平抑粮价的基础上,在宋代灾荒救助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当然,由于人为原因,宋代常平仓在灾荒救助过程中也存在许多弊端和问题。  相似文献   

4.
乞丐与囚徒是宋代社会的两大特殊群体。对乞丐和囚徒的日常生活,宋朝政府分别采取不同措施予以救助,以便使他们拥有基本的生活保障和起码的人身权利。  相似文献   

5.
巫术与宋代民间节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宋代民间节俗包含了大量巫术的因素,主要分为祈求、驱鬼、辟邪、祛病、祭祀五种形态,并贯穿了求生拒死、趋吉避凶的主题,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宋人的生命意识、生存意愿、伦理观念和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6.
近代中国城市除了经历连绵不断的战争外,各种各样的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严重地困扰着广大民众。近代以来,城市社会的公益与慈善事业有了明显的发展,接受政府赈济的灾民和贫民人数迅速增加。政府成立各种社会救助机构,开展各种社会救助活动,发挥着重要的灾害救助作用。民间的慈善救济组织,从事种种慈善救助和赈济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民众的痛苦,缓和了社会矛盾。近代城市参与慈善救助活动的社会成员具有广泛性,社会救助中的民间力量在不断增强,城市社会救济、慈善活动较为重视道德教化。  相似文献   

7.
赋税倚阁制度始于宋初,应在太宗淳化三年(992年)之前。真宗以后逐步成熟和完善。南宋对其基本沿袭并有所发展。南宋灭亡以后,赋税倚阁制度也随之终结。宋代灾害频繁,倚阁制度在水灾、旱灾、蝗灾、地震及瘟疫等灾害的救助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缓解了灾区百姓的困境,维护了社会的安定,有助于农业生产的恢复,保障了国家的财政收入不受过多的损失。但是赋税倚阁制度只是灾害时期的权宜之策,不可能消除灾害带来的破坏。灾后如未得到诏令,朝廷仍会催征被倚阁的赋税。  相似文献   

8.
教育救助是社会救助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两汉时期,血缘型、业缘型、机缘型的救助活动构成了民间教育救助的主要形式。这些教育救助活动深受当时宗族力量、社会风气、制度导向的影响。民间教育救助活动对两汉社会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同时仍然存在一些不足。  相似文献   

9.
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城市化进程中的美国社会、经济全方位转型和改良时期。救助弱势群体,改善下层民众生活条件是旨在补救时弊、推动社会全面改革的“进步时代”的重要内容。这一时期的美国社会救助行为,不仅为当时代的贫困者和遭遇不幸者提供了巨大帮助.而且其思想及实践也促进了美国联邦政府逐渐调整自由放任的社会、经济政策转而积极承担责任,为美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正式建立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宋代民间节日众多,每年的大小节日多达几十个,在节日里人们尽情娱乐、享受生活,节日饮食也因此丰富多彩、颇具特色,具有祈福馕灾、追思古人、崇信宗教等深刻的文化内涵;节日饮食的制作和价格也具有时效性强、价格偏高,造型别致、力求新鲜等有别于平时的鲜明的经营特点。  相似文献   

11.
所谓贫宦 ,即贫穷的官员 (包括致仕者 )。在宋朝社会各阶层中 ,贫宦是一个特殊群体 ,他们有着较高的社会地位。但由于种种原因 ,其经济地位较低 ,生活困难。对他们的救济 ,是宋朝社会救济中的一个特殊层面。与一般对大众的社会救济不同 ,宋朝对贫宦的社会救济除了生活方面的救助之外 ,还包括对其家属的生活济助、归乡旅费等方面的资助  相似文献   

12.
清代亳州的社会救助体系由中央政府实施的优老、蠲免,地方政府设立的善堂、仓储设施和民间义行构成。该体系集中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民间力量,面向社会下层和弱势群体,以扶危济困为目的,取得了一定的社会效果。此外,由于灾荒较其他地区更为频繁,亳州地区社会救助设施的建立及其运行均体现出地域性特点。  相似文献   

13.
宋代的检田在承袭唐五代的基础上,不仅制度、程序更加细致完备,而且灾伤检放的规模和数量远超过前代。由于灾伤检放与地方吏治、乡役及地方财政利益密切相关,因而宋朝各级官府在灾伤检放过程中往往有检放失实之弊,地方官府讳言灾伤,不按受灾程度的实际分数放免租税。虽然宋廷采取了种种纠治措施,但是一时放免租税的恩赦之令与恐失财赋的永久之制之间所存在的不同利害关系以及不可跨越的巨大鸿沟,致使地方官员检放不实现象层出不穷,弊端得不到根治。  相似文献   

14.
刺配刑是宋代的一项重要的刑罚,其刑上承上古的黥刑,下继元明清三代的刺臂之法,在中国古代刑罚中具有重要地位。宋代的刺配在适用方面颇具自己的提点,在适用对象上包含盗贼、官员以及军人等多个群体,而在执行方面则包含着决杖、刺面以及解送等方面,刺配对当时的宋代社会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明朝前期在备荒赈灾活动中,政府始终扮演着重要角色,甚至一直居于主导地位。但是在官方赈济系统的运作过程中,从一开始便不乏民间行为的参与。自宣德年间开始,官方赈济系统渐趋于无力,因而官方开始劝赈于民间以期减轻自身的施赈压力。正统以后,民间赈济的地位有进一步上升的趋势。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宋人对《骚》类作品的选评出发,对宋人《离骚》辨体的工作作了一个较为细致的梳理,以期达到对宋人《骚》体观念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这对如何理解有宋一代的楚辞学具有重要的理论背景价值。本文认为宋人对“骚”体特征的认识基本表现在:情感上,幽忧愤悱;手法上,寓之比兴。  相似文献   

17.
两宋以治国,其政治理念和措施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在继承唐朝社会保障制度的基础上,两宋社会保障制度获得了空前的发展,其制度之完善,救济范围之广泛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并为以后的社会保障制度奠定了基础。本主要拟从荒政、养恤和致仕几个方面略述两宋时期的社会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18.
两宋是中国史料笔记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期。这一时期笔记作者的撰述旨趣十分明确,他们既不同于先秦诸子的论理譬喻以存哲思,更异于南北朝、唐人因“作意好奇”而为志怪、传奇,而是为着补充、保存信史和施行教化的目的而作,体现出与传统史学大致相通的书写意愿。在采撰范围上,上自军国大事,下至街谈琐议,无所不包,体现出广泛而博恰的特点,而在体例上则善于吸收和创造,表现出灵活、不拘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