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什么是物体的体积?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概念.由认识平面图形到认识立体图形,由二维空间到三维空间,是学生空间观念发展的一次跨越."体积"概念的教学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学生只有正确感知了"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才能理解体积概念,认识体积单位,形成其大小观念.因此,引领学生正确全面地感知"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引导学生关注物体是"立体的、整体的",而不局限于某个长度或某个面的大小是其中特别要注意的.带着这样的认识,我开始了磨课.  相似文献   

2.
<正>课前思考:"体积和体积单位"是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安排在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及表面积计算之后。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理解体积的意义,认识常见的体积单位。物体的体积是指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如何帮助学生建构体积概念呢?在众多的教学设计及课例观摩中,教师往往是通过倒水、倒沙等实验,让学生直观感知物体都占有一定的空间,并再次进行对比实验,引导学生理解物体所占的空间是有大小的,从而建立体积概念。但是,直观形象的动态演示并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因为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倒水、倒沙等实验早已失去趣味性和探究性。  相似文献   

3.
这几年,“磨课”在中小学各科特别是语文教研中流行起来。“磨课”,即组织同组老师或邀请有关专家对某位老师将要参加教学评比的课反复观摩、推敲、修正,使之趋于完善,以充分展示参评教师的教学艺术水平。我认为,“磨课”也是实现教学设计最优化、教学结果理想化的教研形式之一;但在“磨”的过程中,必须解决好怎样“磨”、由谁“磨”、该“磨”谁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在贵刊第11期的“专家评课”栏目中,我们研究了“长方体的体积公式”一课,其核心活动就是在数“体积单位块”的过程中暴露学生思维上的困惑,真正探索发现体积公式。我们认为,让学生操作、摆弄体积单位块,数体积单位块的个数等活动不仅是公式教学的关键活动。也应该贯穿“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单元教学的始终。  相似文献   

5.
特级教师的课百听不厌,特级教师的课堂精彩纷呈,普通教师都会被他们精湛的教学艺术深深吸引,也想“磨”一节那样的好课,但是往往变成了模仿特级教师,或套用他们的教学模式来设计自己的课堂教学。这样按部就班的学课方式就是“模仿”课,而不是在真正的课堂实践中“磨练”出来的课。  相似文献   

6.
"从条件出发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就是从已知条件出发,梳理出由这些条件所能解决的问题,并最终与所需解决的问题建立起联系。本文是笔者在教学此课新授部分时经历的多次实践,从最初的高于学生认知起点,到低于学生认知起点,最后通过磨课把准学生认知起点,同时也丰盈了解决实际问题的策略教学。  相似文献   

7.
张堂平 《贵州教育》2009,(22):34-35
新课程理念认为学生是活生生的人,有可塑性,更有创造性。他们有奇妙的遐想,也有绝伦的创新。相信学生,让他们用自己的大脑去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允许他们对事物有疑问;应给孩子们动手机会,让孩子们自己动手操作,在手脑并用中发展创造力;应给予他们时空,为孩子提供创造的舞台;应促使学生得到和谐地全面发展。新课程理念下,学生是课堂的真正主人。充分地相信他们,课堂会显得更精彩。  相似文献   

8.
每一年都有大量的大学毕业生走上教师岗位,每一年都有许多次教育研究部门或教育管理部门组织各种各样的优质课、公开课或观摩课。怎样才能锻造出一堂好课?我觉得除了尽量释放在学校里所学的各种教学理论,诸如: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之类以外,重要的是要从两个词入手,即“摩课”与“磨课”。  相似文献   

9.
在贵刊第11期的"专家评课"栏目中,我们研究了"长方体的体积公式"一课,其核心活动就是在数"体积单位块"的过程中暴露学生思维上的困惑,真正探索发现体积公式.我们认为,让学生操作、摆弄体积单位块,数体积单位块的个数等活动不仅是公式教学的关键活动,也应该贯穿"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单元教学的始终.  相似文献   

10.
<正>圆锥的体积一课是小学阶段学习的最后一个形体的体积。由于刚学习过圆柱的体积,因此不少教师在教学时把会求圆锥的体积作为最终的学习目标,课堂上除了教师的讲就是学生的练,空间观念的培养与发展的目标没有落到实处。基于此,在教学本课前我对学生进行了前测,并根据前测信息设计了教学活动。  相似文献   

11.
<正>1问题提出如果说教学是一门艺术,那么课堂便是艺术工作室而优秀的教师会自觉地把追求艺术和智慧共美的课堂教学作为自己的专业理想,尽力把自己的课研磨成精品课.尤其遇到优质课、观摩课、竞赛课、评优课、汇报课等公开课时,为追求艺术课堂,教师个人、校教研组乃至市区教育专家更是全民动员,信守好课是从课堂实践中熔炼出来的这一颠扑不破的法则,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地协助自己的参赛教师磨制精品课.有时为了追求轰动、追求花样、为了成名得奖,不惜搞预演;不少脱颖者  相似文献   

12.
1问题提出 如果说教学是一门艺术,那么课堂便是艺术工作室.而优秀的教师会自觉地把追求艺术和智慧共美的课堂教学作为自己的专业理想,尽力把自己的课研磨成精品课.尤其遇到优质课、观摩课、竞赛课、评优课、汇报课等公开课时,为追求艺术课堂,教师个人、校教研组乃至市区教育专家更是“全民动员”,信守“好课是从课堂实践中熔炼出来的”这一颠扑不破的法则,“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地协助自己的参赛教师磨制精品课.有时为了追求轰动、追求花样、为了成名得奖,不惜搞预演;不少脱颖者也确实由此径而出.因此,有人甚至断言,磨课与教师成长关系极大.一位教师,要想从普通走向优秀,  相似文献   

13.
在市里的一次课堂教学研究活动中,两位教师都选择了“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一课,虽然选择了同一课题,但两人的导入部分就截然不同,我觉得这无疑是进行比较研究的极好案例。当然,笔者无意站在评判者的角度来分析比较两种导入孰优孰劣,但是,通过对两者的比较,我们或许能更清晰地认识到,如何在实际的教学中把握学生的认知起点,以及学生的认知起点在哪里。现将两位老师的教学片段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14.
在高效教学的号角吹响的今天,人们都在积极探索教改路子,大胆创新实践。更多关注人的发展,关注教师的专业成长,为学校可持续发展提供不竭动力,这已成为学校领导的共识和普遍追求。  相似文献   

15.
概念课是数学知识网络中的重点.文章以“因式分解”一课为例,基于不同学段和不同教材的对比,产生对因式分解的几点思考,并通过挖掘背后的知识关联,结合概念理解,给出贯穿“从何—为何—是何—如何—成何”的教学设计,为此类概念课提供教学视角.  相似文献   

16.
<正>"一树一菩提,一沙一世界。"磨课,即是千方百计寻找更适合学生理解的教与学,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这是我们团队经历"认识时间"一课教学磨课后的最大感受。一、寻找更直观可感的教学呈现方式抽象的知识是学生不容易理解和掌握的,因此,在教学预设时,教师总是尽可能地采用直观形象的方式去呈现教学内容,以期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然而,事实却常常事与愿违,究其原因,是我们认为所谓的直观形象实际上并不是最佳的教学呈现方式。  相似文献   

17.
近日,笔者应邀参加了某校一次语文课堂教学观摩活动。在听课的过程中,笔者发现每一个执教者时间观念都很强,对每一个环节的教学绝不“恋战”,即便是有点“夹生饭”,仍然是继续完成下一个教学环节,一个环节接着一个环节,衔接得非常紧密。更令笔者惊讶的是,执教者几乎都是在下课铃响之时顺利地完成了课堂教学任务。然而,这些课给我的感觉却是,执教者就像导游,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全体学生就好像是一个被导游驱赶着的旅游团。  相似文献   

18.
为了进一步推进课程改革,打造高效课堂,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上至各级教研部门下至学校,都加大了举行教研活动的力度。上好课、上精品课已成为各级各类教研活动对上课教师的一个基本要求,也是上课教师不懈的专业追求。因此,磨课已成为上课之前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提升环节。所谓的磨课指的是一段时间内,帮助上课教师采取多种形式,对教学预案和试教进行认真研究、反复推敲、细致打磨,以促使该课成为质量较高的精品课的过程。随着各级教研  相似文献   

19.
<正>“认识人民币”是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内容,看似学生很熟悉,但由于当下支付方式的转变,人民币已经远离学生的实际生活,从而导致这一单元的教学效果不佳,常出现死记硬背进率、生搬硬套计算等问题。基于此,我们磨课团队认真研读《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将教学目标定位为:“创设真实的购物活动情境,感受付款的实际需求;通过多次付款的真实体验,感受付款的过程就是人民币单位累加的过程;总结方法,学会付款。”  相似文献   

20.
<正>不研究"教什么",只研究"怎么教",堪称极其愚昧。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者,不是演员,说重点儿不是"戏子"。语文教师不能做到有"腹笥",总不该是除一本语文书、一本教学参考书、一本习题集之外胸无点墨的角儿,靠这"三本主义"在台上只能装神弄鬼。2014年4月19日《中国青年报》有一给力的长篇消息《教育部前新闻发言人王旭明:向假语文宣战》中云:"来自河北的一位三十多岁的女教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