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什么是物体的体积?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概念.由认识平面图形到认识立体图形,由二维空间到三维空间,是学生空间观念发展的一次跨越."体积"概念的教学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学生只有正确感知了"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才能理解体积概念,认识体积单位,形成其大小观念.因此,引领学生正确全面地感知"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引导学生关注物体是"立体的、整体的",而不局限于某个长度或某个面的大小是其中特别要注意的.带着这样的认识,我开始了磨课.  相似文献   

2.
《体积和体积单位》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第十册第三单元的内容,属于"空间与图形"内容领域"图形的认识与测量"部分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平面图形,从认识平面图形到认识立体图形,是学生空间观念的一次飞跃。  相似文献   

3.
体积对五年级学生来说是一个新概念。由认识平面图形到认识立体图形,是学生空间观念的一次发展。 在“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计算”这一课时的教学中,推导长方体的求积公式是本节课的难点,也是重点。必须加强实物与教具的演示和学  相似文献   

4.
教材分析:体积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新概念。由认识平面图形到立体图形,是学生空间观念的一次巨大发展和飞跃。现有的教材比较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严密性,但社会性和实践性不足。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我们应关注他们的情感体验,关注他们的发展。因此我把教学设计的重点放在突出学生自主探究、研究发现的过程上。教学目标:1.充分理解体积的意义。2.认识常用体积单位,建立正确的空间观念。3.知道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时,要看它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4.培养学生想象、猜测、验证的数学能力,使学生感受生活中的数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培养学生…  相似文献   

5.
体积概念的建立是学生空间观念形成过程中的一次重要的飞跃,它标志着儿童在认识二维空间的基础上,开始认识三维空间,即由认识平面图形上升到认识立体图形。因此,体积概念的教学在整个小学几何图形知识教学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体积单位的掌握既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体积概念,又是推导体积计算公式必备的基础知识。体积概念和体积单位的知识掌握得好不好,会直接影响学生对长方形、正方体、圆柱体、圆锥体等有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下面就这些知识的教学谈几点看法。 一、要充分利用直观手段建立体积概念  相似文献   

6.
学生由认识平面图形到认识立体图形,是空间观念的一次发展,也是认识上的一个飞跃。他们对什么是体积,为什么计算长方体的体积要用长、宽、高相乘,以及单位进率是千进位等问题,在理解上都感到困难.教学时,要从观察入手,从感知着眼,引导学生带着比较异同的目的进行观察、操作,又在观察、操作的基础上进行比较,从而把这部分知识学懂、学活.  相似文献   

7.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有关知识是学生学习立体几何的开始。由研究平面图形发展到研究立体图形,是学生空间观念发展中的一次重要的飞跃。长方体和正方体是最基本的几何形体,特别是长方体体积的  相似文献   

8.
一、教学目标分析 《体积与容积》是学生在第一学段直观认识立体图形的特点和第二学段认识长方体、正方体以及它们的展开图、表面积计算后,对立体图形的再一次认识,是学生数学思维从二维空间向三维空间的提升,是今后学习长方体、正方体等立体图形体积计算等的重要基础。体积与容积,学生“熟悉”但并不“熟识”。  相似文献   

9.
本节教学内容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教材第31—33页例1、例2),第1课时,新授课。长方体和正方体是最基本的三维几何形体。由二维平面图形到三维立体图形,是学生空间观念的一次发展。特别是长方体体积的计算,它是学习一切几何形体体积计算的基础。在此之前,学生已理解了体积的意义和掌握了常用的公制体积单位,通过本节课的教学,  相似文献   

10.
一、导入新课   1.以前我们学过哪些平面图形 ?  2.微机出示实物图。提问:   这些物体的形状还是平面图形吗 ?谁知道是什么图形 ?  3.在立体图形中有一种形体叫长方体。 (板书:长方体 )  4.你知道上图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吗 ?(微机演示:先使形状不是长方体的实物消失,再把长方体图形从长方体实物中平移出来,让学生初步感知长方体。 )  你还知道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的 ?  5.揭示并板书课题:长方体的认识。   〔评析:由形到体,由平面到立体空间,是学生认识的一次质的飞跃。本课开始,教师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  相似文献   

11.
教学内容和教材简析 本节教学内容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教材第31-33页例1、例2),第1课时,新授课。 长方体和正方体是最基本的三维几何形体。由二维平面图形到三维立体图形,是学生空间观念的一次发展,特别是长方体体积的计算,它是学习一切几何形体体积计算的基础。在此之前,学生已理解了体积的意义和掌握了常用的公制体积单位,通过本节课的  相似文献   

12.
钱峰 《江西教育》2022,(14):29-31
"图形的运动"内容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培养学生想象力的好素材,如果学生能掌握每种图形运动的特征,理解图形运动的本质,那么他们的空间观念就会得到发展.教师要借助多媒体,为"空间与图形"信息的立体化、形象化搭建阶梯,帮助学生完成从直观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具体表象的知识转型,有利于培养学生观察认识形体特征的兴趣和意识,弥补学生...  相似文献   

13.
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生活中的立体图形》是华东师大版数学教材七年级(上)第四章第一节的内容。第四章是初中几何教学的开篇,主要内容是图形的初步认识,它从学生生活中熟悉的物体入手,使学生逐步由模糊的、感性的对物体形状的认识上升到抽象的数学图形,从而为以后的学习提供必要的  相似文献   

14.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轴对称图形》的第一节,它在本章中起着开启新课的作用。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是引领学生进入图形中的轴对称世界,深刻体会轴对称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通过学习与探索,学生对轴对称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由浅至深,为后面学习抽象的轴对称图形做好铺垫。  相似文献   

15.
[教材简析] 《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圆》是苏教版小学数学第二册第二单元《认识图形》第一课时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直观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的基础上学习的,又是以后学习其他平面图形以及运用图形描述问题、借助图形直观思考的重要基础。教材由学生经常玩的搭积木游戏引入,吸引学生兴趣,再引导学生沿着长方体、  相似文献   

16.
低年级学生的学习是从动手操作开始的,即学习是在操作中思维,在思维中操作的过程。通过操作使学生的各种器官都参与到学习中来,从而多方面、多角度观察和体验事物,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表象。例如在教学生认识基本图形时,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图形学具,通过拼图形学具的方式让学生了解各类图形的特点,使之对图形有着充分的认识,并建立起对这些图形的深刻认识的表象。动手操作作为教学的一种手段,当学生借助学具理解了算理或弄清了数量关系后,应当及时地由将表象认识转为化为抽象思维,这样才能达到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例如教学“小明家养了1…  相似文献   

17.
赵静 《学子》2013,(6):75-76
一、走入教材1.教材内容与特点分析"线的认识"是传统的图形与几何领域教学内容,是研究复杂图形的基础。从思想方法上讲,线段、直线和射线内容的学习,学生可以经历由直观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的思维过程,同时也可以初步接受图形分类的思想。本节教材安排了认识和区分线段、直线和射线,及按要求画指定长度的线段三方面教学活动。(1)突出与生活的联系,利于学生体验与理解、思考与探索。(2)注重观察、思考、操作、交流等教学活动。(3)重视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和  相似文献   

18.
“空间与图形”是《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规定的四个学习领域之一,它是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和描述生活空间并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材在1—5的认识和加减法之后,安排《认识物体和图形》单元,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了解自己周围环境中物体的形状,直观认识常见的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感受这些图形的一些简单特征。下面,谈谈我在学习这一单元内容时的体会与思考。一、教材理解人教版实验教材改变了先认识平面图形、后认识立体图形的编排体例,先认识物体(实物),后认识平面图形,体现了“由体到面”…  相似文献   

19.
课堂教学是学生认识事物、获取知识的特定形式的活动。说它特定,是指学生的学习不可能等同于前人的发现,学生学习的是间接知识,是前人通过探究的实践活动而创建的,是现成的知识,学生的学习活动必定受到时空的限制,学生不可能真的“身临其境”,所以“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这个认识事物的过程,在学习中并不  相似文献   

20.
[教材简析]《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圆》是苏教版小学数学第二册第二单元《认识图形》第一课时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直观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的基础上学习的,又是以后学习其他平面图形以及运用图形描述问题、借助图形直观思考的重要基础。教材由学生经常玩的搭积木游戏引入,吸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