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高源远 《考试周刊》2013,(58):182-182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对人的培养,是个体的社会化与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对人的培养就是要实现人在社会中的发展,完成人的社会化与个性化发展。人的发展是根本问题,人的发展对于社会与教育提出了相应要求。由此可以看到教育、社会、人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教育是对人的教育,而人又是社会中的人,对人的教育就是使其最终融于社会、改造社会,而教育也就通过对人的教育完成对社会的服务与影响。这三者相互关联,人在社会中的发展使教育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同时受社会各方面因素的制约,最终使人全面且具有个性地丰富社会,建设社会。  相似文献   

2.
论弗洛姆对现代西方社会的批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弗洛姆提出,判断社会是否健全的标准,是看社会能否满足人的基本精神需要,对人的发展是否具有促进作用。他认为现代西方社会尽管有经济的繁荣,但使人发生了严重异化,人变成了商品、机器人,西方社会是一种病态社会。弗洛姆的理论忽视了生产力的发展,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也是肤浅的,但它对于纠正片面强调经济增长的畸形发展观、确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具有启发意义,对于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使社会主义事业健康发展,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李炘在明治大学留学期间,恰逢日本兴起研究社会法学之风。他通过穗积重远、志田钾太郎和牧野英一等人了解到东西方的社会法学思想。回国后,李炘一边投身于司法界,一边在北京法政专门学校和朝阳大学任教。当时的中国学界对社会法学说虽略有接触,但并无明确认识。李炘通过北京法政专门学校和朝阳大学的平台,向学界展示了社会法学派的主张。此举不但使学界明确了社会法学派的旨趣、沿革以及主要代表人物的学术观点,还使学界产生了对法学发展趋势的新思考。在留学欧美的法律人陆续崛起的环境下,李炘等人的学术成就使留日法政生在中国法学界仍然居于领先地位。  相似文献   

4.
社会的封闭性或开放性决定了社会治理的状况,在近代社会早期的工业化进程中,随着地域界限的突破,熟人社会转化为了陌生人社会,有限的开放性决定了社会治理需要依据规则进行。然而,工业社会是一个存在着知识霸权的社会,是一个排斥文化差异的社会,因而,社会治理仍然是一种半封闭、半开放的治理。工业社会的领域分化造成了人的身份与角色的二重化,也同时使社会治理分化为国家治理和组织治理两个部分,进而使社会治理陷入各种各样的矛盾与逻辑悖论之中,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发现了法治。作为法治基础的法律,具有公开性的特征,但是,当法律落实到社会治理过程中并以法治的形式出现时,却仍然具有封闭性的特征。不过,全球化、后工业化意味着人类社会治理方式的根本性变革,此前一切"使动"与"被动"的社会治理响应机制都将终结,代之而起的将是为了人的共生共在的合作治理。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分析奥地利作家弗兰茨·卡夫卡的<变形记>,揭示了现代西方社会中使人变得不像人,使人"异化"的根源在于西方资本主义内部不可调和的矛盾,即资本主义私有制和社会化大生产之间的矛盾.生活在西方社会中的绝大多数人不能控制自己的生活和命运,并生活在极度冷漠的畸形的社会关系中,这是因为西方资本主义体制下,责本总是为少数人所享有,而绝大多数的人的命运却被他们所不拥有的责本控制并决定着.畸形的社会产生出异化来是符合逻辑的.  相似文献   

6.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处于社会转型期,具有消费型社会的典型特征。"功利主义"、"实用主义"大行其道,在城市化、家庭变迁、社会交往和宗教活动中充斥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演绎成对于物质的无限占有,科学技术的进步满足了人的欲望,同时也使人的欲望不断膨胀,助长了消费社会的形成。  相似文献   

7.
人是社会存在物,人的发展无不受着社会的影响。马克思在全面考察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相互作用时,具体论述了人的发展的物质基础、分工背景、制度环境和社会氛围对人的发展的影响,从而使其人的发展理论具有现实的基础和唯物史观的底蕴。  相似文献   

8.
知识与人     
科学技术革命推动了现代社会快速发展 ,使其在人的社会生活中呈现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知识经济、信息社会概念的提出 ,也更加表明了关于自然和社会的科学知识与理论 ,在现代社会以及社会未来的发展中所处的主导地位也越来越明显。但是 ,不论是知识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也好 ,还是在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也好 ,都必须与现实社会中实际存在的人相联系才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9.
高校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示范区和辐射源,承担着创新和传播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光荣使命。校园文明是社会精神文明的一个重要窗口和前哨阵地,它既与社会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使高校培养的人才能适应现实社会,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它又高于现实社会,使培养出来的人才成为改造现实社会、实现社会理想、促进社会进步的动力。高校的文明环境,对人的成长具有潜移默化的教化和熏陶作用。高校要以创建文明学校为载体,深人持久地开展创建文明学校活动,努力为师生创造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  相似文献   

10.
刘芳 《天中学刊》2007,22(3):4-5
代际是指代与代之间的关系,它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共时性的代际关系,即生活在“同一时态”中相邻几代人之间的关系;另一种是历时性的代际关系,即现在的人与以后的人或者是现在的人与以前的人之间的关系。从追求代际间公正的角度来考察社会公正问题,是拓宽传统社会政策公正性研究的新视野。尊重并遵循代际公正原则有助于我们的政策日臻完善,使社会政策能够从纵向的角度来探索解决社会公正这一永恒的课题。从这一原则出发,结束牺牲一些人的利益来满足另一些人的需要的状况,使全体社会成员平等地享受到我国改革开放的成果应是社会政策制定中的应有之意。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理论认为社会是由人的实践所引起的各种因素相互制约有机联系的整体。它揭示出人是社会的主体,社会发展的标准就是使社会有机体良性运行,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理论深化了唯物史观关于社会发展标准理论,并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2.
遗传因素先天决定了我们是男性还是女性,即通常所说的性别,但作为一个社会人,我们的性别角色,即一个人把自己看作是男性还是女性,是在社会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下逐步形成的,特定的社会情形会使一个人的性别角色形象发生变化。现在的男生的确出现了很多女性化的表现,诸如:留长发、洒香水、皮肤白嫩、  相似文献   

13.
针砭时弊。其表现是以传统的思维方式为准则来批评现实的社会现象。与此相对的另一方面是,国门打开以后,面对西方社会文明高度发达,必然使一些人以西方社会现实作为中国现代化的榜样、标准和楷模,“不得不”去研究西方近现代的社会理论、哲学思想,探求西方社会现代化的深层根源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的公正思想内涵丰富,有许多关于公正协调利益的思想。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无产阶级和统治者在利益上是绝对对立的;必须使社会利益与个人利益处于一种公正关系中,"必须使人的私人利益符合于人类的利益";"无产阶级的运动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运动"。马克思在呼吁世界工人为实现共同利益而联合起来的时候,也呼吁工人要把自己的利益当作社会利益提出来。  相似文献   

15.
人的行动由需要、习惯和社会场决定.需要是人行动的原动力,习惯使人保持传统行动,社会场是人行动的外在压力和条件.行动是此三力相机抉择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甘阳 《成才之路》2011,(7):100-I0017
一个文明社会最重要的产品是什么?是人。一个社会培养出来的人,是非常有素质、有气质、有教养的人,还是脑满肠肥、腰缠万贯却非常粗鲁的人,这是问题的关键。单纯的富裕并不足以使一个文明社会受到尊重。  相似文献   

17.
包俊英 《文教资料》2007,19(6):109-110
本文从价值出发,通过对人的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加以阐述,使我们明白了既要重视人的社会价值,又要重视人的自我价值。二者统一的基础在于对社会的贡献。只有当人们的创造、贡献多于享受,才既有社会价值又有自我价值,社会才能发展和进步。  相似文献   

18.
婴幼儿从一个生物人发展为一个社会人,需要多方面亲社会行为的机会与实践。目前,我国独生子女有较优裕的物质环境,在特殊的家庭位置中,受到家庭成员的厚爱与周到细致的照顾,容易使幼儿形成自私、唯我、依赖性强、缺乏意志力等特性。长此以往,使幼儿难以养成关心他人、同情他人、服务他人、与人共享、合作谦让等社会心态和行为,以致无法适应未来社会生活的需要。  相似文献   

19.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表象和实质之分。和谐的社会现象是和谐社会表象,社会人的心理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质。只有社会人心理和谐,才能真正实现社会和谐。公平、正义是心理和谐的平衡点,治政和谐是心理和谐的保证。作为治政者,要注意培养社会人的心理和谐,使之具有幸福感、满足感、安全感、知恩感、换位感等等心理感受,从而实现社会的和谐。  相似文献   

20.
戴玉英 《现代语文》2005,(12):45-45
19世纪末期到20世纪中期,由于二次世界大战的浩劫、经济危机的频繁,西方社会发生了剧烈变化.严重的异化现实以及复杂的社会矛盾是产生现代派文学的重要社会条件.现代派作家们用手中的笔对当时的异化现象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批判,并对人们的灵魂进行了严肃的剖析,使人们认识到了危机社会中全面异化了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一切作家的创作都与客观世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切文学现象都不可能是没有某种社会内容的无源之水.现代派文学中异化现象的产生也有深刻的社会根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