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1992年,冒炘、庄汉新又推出了一部新作:《中国当代散文英华》,该书的出版,似乎正赶上大陆书市上的“散文热”。该书格局新颖,由“前言”、“作家论”、“作品选”和“作家传”几个部分组合而成。“前言”本身是一篇洋洋万余言的散文史论。作者立足于当代。在对古今散文流变的条分缕析中。归纳出中国当代散文的审美特质。与此同时,作者还将大陆当代“十七年”散文和新时期散文、大陆散文与台港散文,分别作纵向的比较和横向的比照,力图显示不同地域、不同历史阶段的散文在各自  相似文献   

2.
易瑛 《怀化学院学报》2006,25(11):102-104
20世纪90年代“散文热”的出现与文化转型期的到来密切相关。理性散文与通俗散文并存,形成了雅俗合流的创作格局,共同促成了当代散文创作的繁荣与苍白。  相似文献   

3.
散文热是新时期不可忽视的文学现象 ,同其它文学文体相较 ,散文之热更平静更耐久更具时空穿透力。究其根 ,一是中国现代早期散文的审美积淀 ,二是新时期文化观念的高度解放 ,三是散文的文体特征最适合和最能满足新时期人们的情感状态。  相似文献   

4.
本文是关于 90年代中国散文的学术对话。各位对话者倾向于认同 90年代中国出现了“散文热”的判断 ,同时认为 90年代散文繁荣的重要标志是随笔的复兴和报章散文的兴盛 ,它们有力冲击了当代散文的写作模式 ,开拓了新的言说空间。 90年代散文是 80年代散文的进一步发展 ,既呼应了现代散文传统又有许多新的探索 ,它将引发散文观念和散文发展道路的进一步思考。  相似文献   

5.
散文“当遗嘱一样写”,散文情感革命,80年代散文的平静——余秋雨散文对散文文体体式的爆破——世纪末散文热的评估。  相似文献   

6.
为了隆重纪念中国共产党诞生 80周年 ,我们的文学无疑会有雄浑壮美的诗篇 ,会有鸿篇巨制的小说 ,那么散文呢 ?我想也应有它的作为。最近 ,读了百花洲文艺出版社推出的长篇抒情散文《太阳之歌》 ,就使我对散文的这种审美期待获得了满意的回答。当今文坛散文热已是不争的事实。而我们通常见到的多是那种精短的生活散文、游记散文、人物散文、随笔式散文、文化散文 ,甚或是所谓“小女人散文”。当然 ,这些形态多样的散文也是广大读者所需要的 ,自有其不同的审美价值。但是 ,像作家沈世豪笔下的《太阳之歌》这样大气 ,这样燃烧着时代激情 ,这样…  相似文献   

7.
散文的文体特质和写作者童年经验的遥远,均加大了儿童散文写作的难度。然而,台湾儿童散文却蔚为大观,耐人寻味。台湾儿童散文具有以下特点:以描写战火中的“童年”和童年“乡愁”为起点;提倡“为儿童”的“文学散文”与浅语艺术,确立了合法身份;“儿童散文热潮”中刮起的“田野之风”;“审美”与“审智”的辉映与升华。对台湾儿童散文的研究既拓展了中国儿童散文研究的视阈,又为中国大陆儿童散文创作提供了参照。  相似文献   

8.
中国1990年代散文创作呈现现代性和后现代性共生共有的局面。循此线索观察,此期出现了“散文热”等现象,散文创作的基本特征比较明显,出现了诗人散文、小说家散文、学者散文或文化散文、女性散文等,杂文创作也有突出表现。  相似文献   

9.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文学日益边缘化的文化语境中,几乎在毫无预兆的情况下,散文以前所未有之势迅速占据了中国文坛,从而形成了只要有印刷的文化品,处处可见散文的踪迹的局面,掀起了一阵阵变革的热潮,一跃为“时代的文体”,与小说渐渐被人所冷落、诗歌和戏剧更无人问津的状况相比,散文的重新兴起的确是值得人们深思的问题。从当代散文思潮发展的趋向来看,这股方兴未艾的当下散文热  相似文献   

10.
女性散文自“五四”以来就是文学创作中的一朵“奇葩”,当代都市女性不仅继承了五四文学的人道主义精神,而且还在散文的写作上独具特色。本文从内容、情感和语言上分析了当代都市女性作家的散文创作,总结了其独有的审美特征,肯定了当代女性散文独有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1.
散文教学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有很大比重。当前我国散文教学内容存在诸多乱象,主要表现为没有教学内容、教学内容不合宜和教学内容虚假三个方面。主要原因是对散文体式特征辨认不清。改进路径是依据散文体式特征进行分类选择与确定,形成合宜的散文教学内容。  相似文献   

12.
文章针对我国当前的“随笔”和“文化散文”热,阐明呈现这种文化现象的社会原由,着重论述了“随笔”和“文化散文”的文体特征,指出它们虽然各有其相对独立的文体个性,但从文体源流和类型字上看,其仍旧归属于散文。文化品格是中国散文不可或缺的传统。  相似文献   

13.
近三十年的散文是对五四文学的一次回归。老一代作家与学者在此起到了主导作用。鲁迅传统与周作人传统在一些人的创作里得到强化。一些思想者的作品注入了精神的活力.他们从自我出发颠覆了“文革”艺术虚假的理念。将个体感受和社会承担统一起来。在此基础上,散文出现了多种可能,一些新的文体填补了白话文书写的空白。那些直面人生的作品赢得了读者的喜欢,一些智者的随笔也在冲击着八股写作的旧垒,显示了思想的锋芒。年轻一代的散文越来越有活力,不再匍匐在前人脚下,个性鲜明耀眼,把不羁的热情留在文坛之中。多样性与丰富性预示着未来文学的另一种格局。当代散文在现代散文传统的暗示下。有着不可限量的未来。  相似文献   

14.
文章主要是对近十年来的唐代散文研究作一回顾,从唐代散文文体、古文运动、散文作家三个方面进行述评,虽然各方面的研究都具有广度扩展和研究视角的转换等特点,表现出唐代散文研究的新面貌,但也存在明显的不足,以期引起研究者的注意。  相似文献   

15.
台湾作家桂文亚是当今海峡两岸儿童散文创作的重要代表。她的校园散文借用了小说的叙事技巧,着力于建构自我人物形象,在保持儿童本色的同时,也让读者感受到她自觉的“社会性”意识,并南此带给校园散文理趣之美、人性之美和真善之美,使作品更具感染力。这是桂文亚少儿散文创作的风格,也体现出桂文亚对其童年的透视和对少儿的人文关怀之情。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与李攀龙、王世贞鼎足而三的明代中后期文坛领袖人物汪道昆,其散文创作极具特色。汪道昆散文既不是纪昀所批评的那样"刻意摹古,时援古语以证今事,往往扜格不畅,其病大抵与历下同",也不是时人所褒扬的那样称之为"闽中三绝"。汪道昆散文在情感表现上体现为理直气壮、感情充沛;在人物形象塑造上工于描绘、形象生动;在章法体例上颇同司马迁。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一个由散文诗作者组成的散文诗群体"我们"在北京诞生,立刻引起了文坛,特别是诗坛的普遍关注。那么,关于这个群体的诞生背景,他们的散文诗的美学理念,他们所提倡"大诗歌"创作的意义,散文诗作为一种诗歌体裁的当下性与未来性,以及实现美学突围和作为一场文学运动的理由,等等,本次访谈就是针对这些问题而展开的。通过访谈,得到了许多具有说服力且富有前瞻性的回答。现在的散文诗探索实践,将意味着可能酝酿成一场历史性的文体探索性与独立性的美学运动。  相似文献   

18.
散文逐渐独立,说真话需要勇气。媒体的多样化,给传统散文带来了活力。雅俗共赏、由外向内、博大精深、一文多片段应是当前散文写作的主要方面。当前,对真实的把握逐渐过度到事件、人物真实上来,而对细节、过程中溶入合理想象的成分,散文更加注重内容上的“散”和“杂”。而对形式上的“散”不太注重。  相似文献   

19.
杨朔是当代著名的散文家 ,同时也是一位颇有特色的散文理论家。他的“诗化”散文理论的核心是追求功利与唯美的高度统一。这种融积极的思想性和精美的艺术性为一体的散文理论 ,在中国当代散文创作中产生过深远影响 ,对纠正当前散文创作中存在的内容贫乏的偏向 ,仍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论独孤及的古文革新理论及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独孤及是天宝至大历年间,连接古文先驱与中唐古文家的重要枢纽。其古文主张与萧颖士、李华大体保持一致:内容上,提倡复古宗经;形式上,主张去骈复散;内容与形式发生改变的同时,形成一种古雅、渊奥的文风。独孤及的古文主张笃志于道德、继承中有新变,更加系统,对中唐的古文运动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