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近年来,随着独生子女家庭的增多,老年人养老问题日益突出,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本文着重分析我国城市独生子女家庭养老存在的经济来源缺乏、精神慰藉缺乏、应有的生活照料缺乏、养老保障体系不健全、养老观念不能适应新的形势等问题,在此基础上从五个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唐代家庭养老,在中国古代社会比较具有代表性。家庭养老的人员以子女为主,旁及其他亲属;家庭养老的行为涉及物质供养、生活照料、精神慰藉三个重要方面;家庭养老的制度保障则从培植良好的敬老风尚、礼制约束、法律保障、给予老人优待等方面加以建构,确保了家庭养老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3.
完整意义上的养老一般包括三个层面:经济供养层、生活照料层和精神安慰层。本文运用抽样调查方法,分析广东省老人在这三个层面的养老状况,揭示:老人经济来源多数依靠子女,老人生活照料服务需求市场巨大,精神安慰需求突出,机构养老服务供求严重失衡。要满足养老服务需求,必须完善社会保险制度、发展社区养老服务体系、促进家庭养老以及扶持民办养老机构发展。  相似文献   

4.
《嘉应学院学报》2016,(3):93-100
随着人口老龄化发展与家庭养老功能的不断弱化,家庭养老问题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以广东省欠发达地区的家庭养老为研究对象,通过抽样调查云浮、韶关、梅州三地家庭养老现状;利用Spss软件分析广东省欠发达地区家庭养老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找出家庭养老的发展困境,并提出建议。研究表明:由于受文化程度、健康程度、家庭月收入、代际关系以及生活照料者等因素的影响,广东省欠发达地区家庭养老的总体满意度不高。建立完善的养老法律法规、健全养老保障体系、健全医疗保障体系、创造良好的养老社会氛围、借助社会养老服务支持,是提高广东省欠发达地区养老水平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5.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构建为老服务体系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老年人口规模庞大、人口老龄化发展迅速、高龄化日益突出、家庭空巢化特征显著、需要照料的老人大幅增加是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人口老龄化对为老年服务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养老保障服务形势更加严峻,老年医疗卫生服务压力日益沉重,为老社会服务的需求迅速膨胀,为老服务队伍建设严重滞后等方面.为老服务体系的主要内容应包括生活保障服务、医疔保健服务、生活照料服务、精神生活服务、权益雏护服务;为老服务体系的主要模式可以分为居家养老服务、社区照料服务、机构养老服务;加强政府扶持、加强资源整合、加强市场培育、加强队伍建设和加强监管评估是为老服务体系建设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6.
根据有关文献及二次数据分析,对中国农村养老历史和现状进行梳理,在此基础上提出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建设的框架和发展思路,指出经济支持和生活照料是养老保障体系的两个基本内容。为促进农村养老保障体系的逐步形成,经济支持方面应以强制储蓄积累为主,生活照料方面家庭应是关键,政府的责任是建立统一的政策框架。  相似文献   

7.
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后,随着养老需求的不断扩大,产生了各种养老问题。本文通过调查并分析安徽省合肥市老年群体的养老需求,认为老人将健康需求视为最重要的养老需求;大部分老人的退休金能保证基本生活;老人在家庭亲情方面获得精神慰藉需求的比例仍旧很高;在照料方面,养老服务产业存在巨大的潜在市场。  相似文献   

8.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和人口流动的加快,农村老龄化加剧,家庭养老功能弱化,农村养老问题日益严峻和紧迫。这种影响具体表现为生活照料优势丧失、家庭互助功能不堪重负、精神慰藉缺乏等。与此同时,现阶段社会养老由于受精神慰藉缺乏、养老待遇低和思想观念还未转换等问题的制约,并不能满足当前农村养老的现实需求。因此,需要创新农村养老制度,积极发挥合力,大力发展居家养老。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江苏省北部某县403位老人的调查数据分析发现:虽然家庭成员仍是老年人的重要照料者,但农村老年照料方式开始从传统的"家庭照料"为主转变为老年人的"生活自理"为主。农村老年照料方式的这种变化和社会转型期农村养老环境的变迁密切相关。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大规模外出流动。作为一种"产出性老龄化",这种生活自理是有正向功能的,但同时它又伴随着潜在的养老风险,规避的有效措施就是积极构建农村老年照料的社会支持网络。  相似文献   

10.
转型期农村养老模式多元化的路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社会转型期的深入,农村养老社会化是基本趋势,农村养老模式多元化是必然选择。本文通过对我国农村养老模式发展进行历时性考察,剖析农村养老模式从一元的家庭养老走向多元的社会化养老的内在逻辑。考虑转型期农村养老模式多元化的现实条件,当前我国农村养老模式多元化的路径选择应当是:以家庭养老为基础提供养老住所,以社区养老为依托提供养老服务,以社会保险养老为支撑提供养老资金,构建出"家庭+社区服务+社会养老保险"的新型多元组合型养老模式,以满足农村老人经济供养、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等全方位的养老需求。  相似文献   

11.
当前 ,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有着规模大、速度快、未富先老、分布不均衡、高龄化趋势明显等特点。并由此将会导致负担老年系数增加、投资率比例降低、家庭的养老功能弱化、政府的财政负担加重、老年人口发生较大的心理变化等消极影响。为解决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 ,我们应采取 :充分利用“黄金时期” ,进一步发展经济 ,增强经济承受能力 ;重视家庭养老作用 ,走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相结合的道路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确保老年人的基本生活 ;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 ,大力发展老龄产业 ;积极推进老年立法 ,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 ;充分发挥社区优势 ,努力实现健康老龄化等对策  相似文献   

12.
我国已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城镇养老是一项社会工程 ,不仅要强化养老保险 ,而且要建立家庭养老与社区养老服务网络 ,启动助老工程 ,根据不同情况建立养老院 ,使养老社会化  相似文献   

13.
医疗保障:农村老年人的需求与满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人口才龄化的加速,农村老年人的医疗服务需求日趋增长。因农村合作医疗解体而造成的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缺损严重影响了农村老人医疗服务需求的满足。政府和社会应采取有效措施,建立和完善农村老年医疗保障制度,以满足农村老人的医疗服务需求。  相似文献   

14.
家庭养老、土地养老、社区养老和养老保险是农村现行主要养老模式。传统家庭养老面临挑战,农民有强烈的参保意愿。只有重视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建设,才能彻底提高农民的养老保障水平。因此,必须建立健全农村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规,继续发挥家庭和土地的保障作用,开展多种形式养老保险。  相似文献   

15.
421家庭已成为我国城镇典型的家庭结构模式。这样的家庭模式面临加速的养老、住房、医疗、教育等突出问题。以社会保障和家庭保障规划奠定家庭生活保障的基础,以商业保险和社会互助弥补社会保障的不足,以储蓄和房产、证券等投资促进家庭生活保障的增长性,从而构建起具有安全、稳定、增长等特点的421家庭生活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6.
一种家庭联合保险的精算模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建立了一种家庭联合保险的精算模型 模型包括夫妻终身寿险,子女早亡补偿保险,夫妻养老金及子女不足18周岁而父母早逝时给子女的抚养保险金等 本文讨论了多元生存函数,并在固定利率下给出了保额的精算现值及其均衡年保费的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17.
农民工预期养老主要由经济、精神和生活料理养老组成。我国农民工群体以其人口规模大、执业风险系数高、务工收入低、传统保障功能丧失和现有保障制度难以覆盖为诉求,彰显了建立养老保障之必要。农民工未来养老选择,应在传统家庭、土地养老的基础上,推行社会保险、商业保险养老和自愿合住、公寓居养等养老保障模式。  相似文献   

18.
2011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78亿。其中农村老年人口达到1.05亿人次,农村老年人口规模是城市老年人口的1.69倍。农村老年人口生活质量与养老保障显得至关重要。笔者经过在山西省新绛县X村进行实地调查,运用社会学理论及研究方法,对X村老年人的基本情况、经济情况、住房及社区情况、日常生活照料情况、健康状况进行了全面的调查与分析,了解了X村老年人口生活状况。并结合现行农村新型社会养老保险、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进行研究分析,提出现行社会保障存在的问题,最后针对存在的社会保障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19.
城市居民的社会安全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城市居民的社会安全网就是在一定社会经济条件下,为解决或避免居民因各种原因导致的经济生活困难,包括国家、社会组织、家庭及其它社会成员为维持个体基本生活所必需消费的商品和服务的最低费用,所提供的社会保障措施与社会支持途径所组成的网络体系,它是架设在贫困边缘上的一道防护网,是立足于城市居民最基本生活需求上的包括家庭、社会、国家政府的种种反贫困的途径与措施,是由家庭保护,社会支持和社会保障三个主要部分构成的一个网络系统。  相似文献   

20.
江门市居民保险意识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江门调查显示,城镇居民缺乏基本保险知识而导致的保险意识低下,是制约我国保险业发展的瓶颈。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政府、行业协会要发挥好宣传主导作用,要加强以学校为重点的保险教育普及,要创新宣传方式,优化保险服务,以促进保险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