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香港《译丛》(1973-)是域外读者瞭望中国文学的一个重要窗口。1980-2011年,《译丛》前后共计译介杨绛作品11种,并推出《杨绛专号》,纪念其百岁诞辰。《译丛》的杨绛译介选材涉及散文、小说、戏剧、札记等文体,构建出她的文学概貌;译介策略以海外读者接受为旨归,以传译文学精髓为原则,"译"与"介"相结合。目前,香港《译丛》译介的杨绛作品已经成功传播到五大洲的数十个国家,广受专业读者和普通读者的好评,取得了良好的国际传播效果。通过《译丛》,杨绛作品开启了"走出去"的世界之旅。  相似文献   

2.
虽然在写出《查太莱夫人的情人》之前,劳伦斯已经以《彩虹》、《恋爱中的妇女》、《儿子与情人》等作品享有了相当名声,可是,眼下的这部书,仍然叫出版商、朋友甚至劳伦斯自己感到为难。最后,劳伦斯只好自己在异国去私自出版,出版后又自己发售。当然,正因为这种形式,也最早地、毋需官方认可地将这部注定要引起轩然大波的作品推向了社会。  相似文献   

3.
风雨 《世界文化》2007,(10):39-39
舰队街,与赫赫有名的英国皇家海军舰队没有丝毫关联,以前,这里是伦敦城外的一条小河。人们填河后使之成为一条宽阔的马路。1702年,舰队街上发行出版了第一份报纸《每日报》,这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张定时定期出版的报纸。从那年开始,舰队街便和报社、报纸与印刷厂结下了不解之缘。《泰晤士报》、《每日电讯报》、《独立报》、《镜报》、《太阳报》、《观察家报》、《卫报》、《每日邮报》、《旗帜晚报》等100多家报馆纷纷入驻此条街上。  相似文献   

4.
陈衍强的诗     
陈衍强 《大理文化》2012,(10):59-60
陈衍强,上世纪60年代生,云南彝良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昭通首届十大杰出青年、昭通市作协副主席、彝良县文联主席。在《人民文学》《诗刊》《大家》《中国作家》《诗选刊》《人民日报》《青年文学》等多家报刊发表大量诗歌,有诗被译成英、日等文字在《世界诗人》等杂志发表,有作品收入多种权威选本,已出版诗集《英雄美人》、《我的乡村》,其中《英雄美人》获云南省文学艺术创作一等奖。  相似文献   

5.
余冰 《寻根》2013,(2):101-104
1931年之后,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东京支部的留日学生相当活跃,先后出版的文学刊物有《杂文》《东流》《诗歌》(后改名《诗歌生活》)等。  相似文献   

6.
张岂之主编的《中国传统文化》一书,1994年11月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此后共印刷11次。2005年此书准备再版,并增加了插图,于2006年1月出版。现本刊发表该书的《序》、《再版序》和《后记》,由此可以看到该书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请本刊读者们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7.
李智红的诗     
李智红 《大理文化》2012,(10):56-58
李智红,彝族,世界华文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大理州作家协会副主席、《大理文化》杂志诗歌编辑、《读者》杂志、《格言》杂志、《印象》杂志、《散文选刊·原创版》签约作家。已出版诗集《永远的温柔》散文集《布衣滇西》随笔集《静夜煨茶》散文诗集《云南高原的嗓门和手势》杂文集《杂感微言》随笔集《舍与得的人生课》散文集《西双版纳的美》等,现供职于大理州文联。  相似文献   

8.
《中华文化论坛》2000,(2):129-129
由《三国演义》研究专家、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沈伯俊与成都武侯祠博物馆研究员谭良啸编著的《三国演义辞典》 ,经韩国《三国演义》研究专家郑元基等译成韩文 ,最近已由韩国著名出版社氵凡友社出版( 2 0 0 0年 2月第 1版 )。全书印制精美 ,全部辞条按韩文音序排列 ,共 791页。这是继日文版《三国志演义大事典》 (立间祥介教授等翻译 ,日本潮出版社 1996年 7月第 1版 )之后 ,《三国演义辞典》的第二种外文译本。《三国演义辞典》是迄今国内外唯一的以《三国演义》为中心的综合性辞典 ,自1989年出版以来 ,受到海内外学术界同行和广大读者的…  相似文献   

9.
上海鲁迅纪念馆于9月25日举行日本友人古西呖子捐赠鲁迅珍贵手迹的仪式。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翁铁慧、日本国驻上海领事馆总领事横井裕、三菱商事株式会社社长小岛顺彦,以及中日各界人士150余人出席了捐赠仪式。古西呖子是鲁迅生前好友田中庆太郎的外孙女。田中庆太郎经营的“文求堂”书店曾于1932年出版了《鲁迅创作选集》,收有《孔乙己》、《药》、《阿Q正传》、《故乡》等小说。该书出版后寄赠鲁迅。  相似文献   

10.
文学是以语言为手段塑造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它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世界上最早出现的是口头文学,一般是与音乐联结为可以演唱的抒情诗歌。其中,最早形成书面文学的有中国的《诗经》、印度的《罗摩衍那》和古希腊的《伊利亚特》等。欧洲传统文学理论分类法将文学分为诗、散文、戏剧三大类。中国先秦时期将以文字写成的作品都统称为文学,魏晋以后才逐渐将文学作品单独列出。现代通常将文学分为诗歌、小说、散文、戏剧四大类别。然而,无论它是哪种类型,也不管它处于何时何地,文学都有其共同的特点:主体性强,个性突出,虚构与夸张并存。  相似文献   

11.
乔伊斯·约翰逊是一位作家,出版过三部长篇小说、两本回忆录和一部她与凯鲁亚克的往来书信集。她的小说和文章经常出现在《纽约客》、《名利场》、《纽约时报》等杂志上,她对写作情有独钟,踌躇满志。不过最让她出名的并不是她的作品,而是她的美国“垮掉派之王”杰克·凯鲁亚克女友的身份。由于凯鲁亚克在美国文学界的盛名,约翰森作为作家前女友的身份几乎掩盖了她本人的成就。  相似文献   

12.
宁宗一 《寻根》2001,(4):58-63
回顾中国小说艺术发展史和小说出版以及传播史,我国的一些经典性和名的古代小说几乎部部皆有评本传世,有的一部小说还有多种评本。其中如钟伯敬、叶昼和毛氏父子等的《三国演义》评本,李卓吾、叶昼、金圣叹等的《水浒传》评本,陈士斌等的《西游记》评本,张竹坡、李渔、龙等的《金瓶梅》评本,以及脂砚斋、护花主人、黄小田等的《红楼梦》评本,卧闲草堂、齐省堂本、黄小田、张虎等的《儒林外史》评本等等。  相似文献   

13.
《上海文化年鉴》2012,(1):131-132
依据《出版管理条例》及《期刊出版管理规定》等相关规定,上海市新闻出版局于4~11月,对上海所有正常出版的603种期刊开展编校质量检查工作。其中157种期刊获优秀奖(社科类期刊84种,科技类期刊73种)。此次检查按差错率分为优秀、合格、不合格3个等级。从检查情况看,与2009年相比上海期刊的编校质量有较大好转。  相似文献   

14.
散文     
《上海文化年鉴》2012,(1):75-76
2011年上海散文创作又有新的进展,出版了~批散文集。沪东工人文化宫、新东宫文创中心编辑、出版的《红色情怀——“建党九十周年”征文集》,收有近90篇(首)散文、诗,全书分为散文和诗歌两辑。书中散文或缅怀往事,或放歌未来,充分表达了作者对党、对祖国的一腔深情。  相似文献   

15.
2008年恰逢改革开放30年,《上海文学》以特辑的形式,邀请国内的作家、批评家,畅谈改革开放30年来的中国文学。上海作协与上海文艺出版社联合出版“改革开放30年文学作品丛书”(包括《改革开放30年短篇小说选》、《改革开放30年散文选》和《改革开放30年中篇小说选》卷一、卷二)。也就在这样的一个历史时刻,上海最有代表性的文化老人——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贾植芳和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兼职教授王元化,走完了人生的最后历程,象征着以他们为代表的文学时代进入了缓慢的结束期。与此相对照的,是上海的一些中青年作家、批评家活跃于国内文坛,  相似文献   

16.
《端砚》特刊借助《中国文四宝》杂志这块园地,今天正式刊了。我作为中国文房四宝协会长、中国文房四宝协会杂志社社兼主编、肇庆市端砚协会名誉长,为地方性刊物《端砚》与国级刊物《中国文房四宝》联手共《端砚》特刊而高兴,并对《砚》特刊的编辑、出版表示热烈贺!  相似文献   

17.
一、释“后羿” 王“后”:甲骨文中有“后”字,作“ ”等形,刘兴隆曰:“象妇女产子之形,为毓、育之初文,典籍作后。”(刘兴隆:《新编甲骨文字典》,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5年版第981页)“后”又假有“後”的意思,放在祖先的名字之前,指后来的祖先,区别于“高祖”。《说文解字》云:“后,继体君也。”段玉裁曰:“《释诂》、《...  相似文献   

18.
《韩昌黎文学传论》(以下简称《传论》)由三秦出版社于2003年1月出版。这是西北大学教授阎琦继《韩诗论稿》(陕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韩愈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等之后的又一部韩愈研究专著。  相似文献   

19.
概况2004年,华东师范大学朱国华副教授除出版专著《权力的文化逻辑》之外,在《读书》、《中国学术》、《学术月刊》、《文艺理论研究》、《社会科学》等多种刊物发表了10多篇论文,全面阐述布迪厄的社会学和文艺理论,并藉以论述各种文艺学问题。论文《经济资本与文学:文学场的符号斗争》(《社会科学》第9期)将文学的生产置于普遍经济规律的视线内加以思考,讨论一般经济规则在文学领域表现出来的作用形态。在现代社会,经济权力渗透到文学场内部,将自己伪装成文学法庭的最高法官,为文学制定审美标准和叙事原则。大众媒介是现代语境中权力的主要设施。而使这种渗透、裁决得以完成的是通俗作家与大众媒介之间的合作。  相似文献   

20.
苏东坡虽然没写过以“实践论”为题目的文章,但他的确在文章中发抒过“实践论”的观点。这集中表达于他的两篇散文《石钟山记》和《日喻》中。 《石钟山记》中的“石钟山”是鄱阳湖靠东岸的一块巨石。它以能发出洪钟之声而得名。对此,《水经注》的作者郦道元的解释是:“巨石下临深渊,微风掀浪使水石相击而然。”对此说,世人多不置信。唐代的洪州刺史李渤,还曾亲自去探察。经过敲击,他听到南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