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名词化现象是语言中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名词化是"指从其他某个词类形成名词的过程或指从一个底层小句得出一个名词短语的派生过程".从语言分类学上说,动词和名词的区分是人类语言的非限制性共性,两者之间可能发生的转化也是一种普遍现象.文章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出发,试图用兰盖克认知语法中最基本的概念理论来对动词的名词化过程中的几个相关问题进行定性的分析,以期探寻动词名词化过程内在的认知规律.  相似文献   

2.
当今社会中,英语的词类转换现象在不断增加,而名词转化为动词又是现代英语转类法构词中最活跃的一种。所谓名词动化,就是通过词类转换法,不需要另外再加词尾就直接把一个词从名词转换成动词,从而使该词具有新的意义和功能,成为一个新的动词。这是符合语言发展规律的,因为各种语言一般都是先有名词而后产生其他词类的。英语发展到今天,它已逐步从一种综合性语言转变成一种分析性语言。与综合性语言不同,分析性语言由于词尾的曲折变化已经基本消失,词的类别主要是取决于它的句法功能。  相似文献   

3.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在文化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英语代表着西方文化,汉语则代表了东方文化,在跨文化交际活动中,对英汉两种语言的理解至关重要。词汇是个很大的范畴,在语言中,运用最广的是名词,论文主要讨论英语中存在但在汉语中缺失的文化名词,汉语中存在但在英语中缺失的文化名词,及基于双关讨论英汉中共现的但外延意义不同的文化名词。  相似文献   

4.
“词类活用”是文言语法的特点之一,“名词活用”则是“词类活用”中最常见的现象。“活用”是指某类词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句中临时具有基本智能以外的智能,懂得词类活用将在文言阅读及训练中收到事半功倍之效。下面将“名词活用”的特点分类陈述,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5.
英汉词汇中表动植物名词的文化负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词汇是语言最基本的要素 ,也是文化负荷量最大的成分。作者对龙、狗、竹、柳树等表动物、植物名词的文化负荷进行了对比分析。表动物、植物名词能揭示出其赖以生存的文化的内涵。民俗、地理等对表动物、植物名词的影响较大 ,赋予了动物、植物名词不同的联想意义 ,联想意义的多寡决定了该词的文化负荷量。动植物名词的文化负荷具有层次性  相似文献   

6.
口语中常用动植物、吃、穿、用的名词或表示器物的名词来指称人,这种名词喻人现象是口语中最常见的富有表情色彩的语言现象之一。本文从感情色彩、类型两个方面来论述这类名词在俄汉语中的异同。  相似文献   

7.
王璐 《海外英语》2022,(6):33-35
名词形态标记是词类形态标记中最常见的类型,是指动词、形容词等通过派生变化,转化成名词。该文将汉、英语言中的名词形态标记进行对比,说明汉英名词形态标记在标记形式和数量上的较大差异,并尝试从语言结构和思维方式层面解释其差异的原因。汉英名词形态标记的差异遵循语言的省力原则,并且受具体和抽象思维差异的影响,这也从构词的角度揭示了英语语言的时间性和汉语语言的空间性。在翻译实践中,熟知汉英名词形态标记的差异及原因,实现语言的达意、地道、合宜,有利于促进中国文化的海外传播。  相似文献   

8.
基本层次范畴是人类接触外界、认识世界的最基本、最直接的层面.日常生活中人们所使用的基本概念名词,正是在此层面基础上产生和习得的.基于此,在概述基本层次范畴理论的基础上,从英语多义名词的理解、英语名词的记忆和英语名词的构成三个方面探讨英语名词词汇的学习,以期对学习者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  相似文献   

9.
正名词是英语语法中最基本,最重要的词类之一,名词的用法是初中英语中最基础的语法。学生进入初中阶段,最开始接触的就是问候语,其次就是名词了。笔者从2006年参加工作至今,有五年执教于毕业班,通过对近几年各地中考试卷的调查分析不难发现,绝大多数试题中都有对名词的考查题目。笔者还发现中考对名词的命题主要考查名词的分类,名词的单复数形式,名词的所有格以及名词在句子中的用法。  相似文献   

10.
副名结构新探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一般语法书和教科书都把能否受副词修饰作为划分谓词和名词的重要标准。但事实上,在语言交际中,特别在接近口语的文体中,副词修饰名词的现象时有所见。有关这一问题,自六十年代起已陆续发表了一系列文章,进行了多方面的讨论。但是迄今为止,对于副词到底能否修饰名词,什么样的组合才是真正的副名结构,为什么有些副词可以修饰名词等一系列最基本的问题,语言学界仍然存在着一些模糊的认识和不同的看法。  相似文献   

11.
有关韵律构词理论,有几个问题一直争论不清,一是[1 2]的[形 名]结构的韵律格式如何划分,二是[1 2]的[名 名]结构为何存在。之所以争论不清,是因为各家都没有把一个重要的因素——意义考虑在内。本文通过论证得出结论:意义在韵律词的形成过程中起的作用是根本的。  相似文献   

12.
"NN"类名词由多个相关的名词性语素组成,名词性语素之间的关系具有复杂性,即"NN"之间有修饰关系、类属关系、同义关系等.这类名词与量词的搭配是否合理,与各自的语义特点和名词内部的结构有关,有很强的双向选择性.随着社会发展,这类名词越来越多,应重视这类词的语法特点.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60年代以来,汉语语法学界对“副+名”结构的合法性一直就存在争论。目前,学术界对“副+名”结构的研究主要是给“副+名”结构以各种合理的解释。对“副+名”结构的语义、社会和修辞理据的探讨大大深化了对“副+名”结构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相对于动核结构,名核结构的研究比较薄弱.语义语法学理论认为,幼儿语言(5岁前)是人类语言的“内核.基于幼儿话语标注语料库,考察了幼儿名核结构语义关系模式的发展轨迹,即成长性问题.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名核结构对应的语义关系模式的复杂化,由三岁18种模式到四岁26种、五岁的35种模式;一是各年龄阶段相对应的同一语义关系模型的复杂化.名核结构语义成长性的考察,不仅丰富了句法语义理论,也为语义网络建构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汉语中“副词+名词”结构是普遍存在的一种语言现象。古代汉语的副名结构所涉副词主要为否定副词、范围副词和情态副词,名词主要为一般名词和专有名词;现代汉语所涉副词主要为程度副词,名词以抽象名词居多。古代汉语的副名结构所涉名词,在结构中体现了它的关涉性语义成分,表示属于事物本身的客观性内容,词义单一;现代汉语所涉名词具有描述性语义特征,不但体现了汉语组合方式的灵活性和特殊性,也显示了汉语表达方式的经济性和多样性。副名结构在古代汉语以简洁的形式表达单一的信息,发展至现代汉语,所表达的内容丰富多彩,且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具有适应现代需要的语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移就和移觉是英语中两种极为相似且同属于词义上的修辞格 ,在结构上基本相同 ,都是把本属于甲的修饰语移用来修饰和限定乙 ,在使用时有相同之处但又有本质上的不同。只有掌握了它们的用法 ,弄清楚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才能更好地理解移就和移觉修辞格。从而有助于提高我们的英语文学欣赏能力。  相似文献   

17.
广西桂北平话及其相关土话是处于湘粤桂三省区交汇处通行的一种汉语方言,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具有了一些重要的语法特点,名词重叠就是其中之一.它具有独特的类型、表义特征和语法功能.与周边方言比较得知,湘南、桂北一带的名词重叠现象可能是由于语言接触而形成的共同区域特征.  相似文献   

18.
概念整合与汉语量名词超常搭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田琳 《湘南学院学报》2005,26(1):72-74,82
量词与名词超常搭配是一种反常合道的语言创新现象。运用Fauconnier和Turner等人提出的概念整合理论对量词与名词超常搭配进行认知层面的分析,以便在语言表达中掌握概念整合这一普遍的认知操作规律,了解概念整合理论对语言的实时创新所具有的超强阐释力。  相似文献   

19.
本文调查研究了中国手语方言之一的上海手语名词手势因年龄因素所产生的变异.调查结果表明:两个不同年龄组的聋人在打斯瓦迪什词表中的92个名词手势时没有特别显著差异;而113个其他的名词手势中有14个在手形、位置、手动及手动方向存在明显差异.调查发现上海手语名词手势存在年龄变异,语言经济原则、社会变革、科学技术的发展及语言接触是产生变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Subjects of verbs in English sentences may be indicated by any one of a number of cues. In some cases, the subject of the verb is determined by semantic constraints, as when the verb requires an animate noun phrase as subject; in other cases the subject is determined by syntactic factors, as in the case of third person singular verb markers; and, as is commonly the case in informal language, the most immediately preceding noun phrase is the subject of the verb. These three types of cues, semantic (here described as extensional), syntactic (here labeled intensional), and adjacency are investigated in a series of tests of sentence comprehension using university undergraduates as subjects.The results of these experiments show that when the adjacency strategy does not apply, even these highly literate native speakers have great difficulty in correctly comprehending subject-verb correspondences.These results are discussed in the context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tensional linguistic processing and literac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