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晚清的政治经济和外交格局均发生了重大变化。政治上:北京政变发生;湘淮系等地方势力崛起;洋务派出现;太平天国运动失败,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结束。经济上:洋务运动兴起;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产生,中国出现了新的经济因素和新的阶级力量。外交上:清政府宣布"借师助剿";构建了近代外事机构与体制,设立了驻外使领馆,开展了走向世界的出访活动。这些变化对当时的晚清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
太平天国运动后期,清政府推行借师助剿政策,中外势力开始联合镇压太平军。在中国大地上先后出现了四支使用近代枪炮等新式武器、中外士兵混合的洋枪队,这些洋枪队同清政府共同扑灭了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  相似文献   

3.
长期以来 ,史学界几乎一致公认曾国藩是借师助剿的积极鼓吹者。笔者对此定论 ,不敢苟同 ,本文试图就此问题略谈浅见。一186 1年冬 ,太平军攻占苏、浙大片土地 ,上海亦成孤城。集到上海的苏浙大地主们迫不及待地要借助在沪洋人力量 ,进行疯狂反扑。户部主事钱鼎铭等人给曾国藩的呈请借师助剿的信件到安庆后 ,曾国藩不以借师助剿为策。 186 2年 1月 7日 ,他在给潘曾玮的信中说 :“借助外国 ,自古为患。”“上海、宁波皆系通商码头 ,洋人与我同其利害 ,自当共争而共守之。苏、常、金陵本非通商子口 ,借兵助剿 ,不胜为笑。”曾国藩在给潘曾玮写…  相似文献   

4.
长期以来,学界关于咸丰皇帝奕詝对“借师助剿”的态度及其思想动因没有一致的看法,本文拟略作探讨,以求收抛砖引玉之效。 一、咸丰对“借师助剿”的态度 主要有三种看法。有人认为咸丰及其朝廷在1853年太平军占领南京后就有“借师助剿”的打算,只是由于主、客观各种条件还不成熟,才没有立即付诸执行。另外一种看法则认为咸丰对“借师助剿”一直持反对态度。还有人认为咸丰前期是坚决反对的,但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快结束时逐渐屈服、投降,并接受了这个提议。那么,实际情况究竟如何呢?  相似文献   

5.
十九世纪五、六十年代,太平天国起义的烽火燃遍大江南北,清王朝的统治岌岌可危。在传统的“治国平天下”理念下,庞钟璐如同大多娄文人士子一样,抱着入世治平的精神,卷入到这场历史的漩流中。他于1860年被授命为江南督办团练大臣,全权负责苏松常一带地主团练武装对太平军的防剿事务,认真办团,积极剿匪,并对清廷借师助剿,乞师南下等提出过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6.
湘系集团以镇压太平天国农民革命运动起家。其重要代表人物曾国藩、胡林翼、左宗棠等人久居要职,对当时政局影响很大.清廷虽多方抑制却难以收到自己所期望的效果,汉族地主官僚开始在晚清政局中占据优势,客观上加速了清王朝的崩溃。  相似文献   

7.
咸同时期,清军与太平军竞相购买西洋新式武器,以取得作战上的军事技术优势。太平军购买西洋武器的渠道主要是通过洋人或中间商从洋行购得,清政府为堵塞太平军的外购西洋武器渠道,采取了严厉的稽查措施,但成效并不均衡。直至同治初年,清政府“借师助剿”措施的出台,才基本切断了太平军外购西洋武器的来源,从而严重影响了太平军后期的战斗力。  相似文献   

8.
论湘军对晚清政府的影响朱连军19世纪60年代,在经历第一、二次鸦片战争和国内大规模的农民革命风暴的沉重打击后,晚清政府在政治、军事和对待西方科技的态度上出现了一些明显的变化,深究这些变化发生的原因,无不与在镇压太平天国革命中兴起的湘军有关。本文拟就湘...  相似文献   

9.
太平天国时期江南士绅阶层流向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太平天国占领江南后,江南士绅群体迅速分化,并根据各自所处的环境,开始寻觅新的政治生活空间,其主要流向为:一是重拾经世法宝,举旗卫道,二是亡命上海等地,策划“借师助剿”;三是组织团练抗拒太平军;四是进入天国政权系统。在太平天国政权中,因心态各异,士人又可分为献身型,温饱型,逍遥型,隐士型,谋私型,破坏型等,表现出与天国互动的程度性差异,并进而对太平天国的生存产生相当影响。  相似文献   

10.
在借师助剿的背景下 ,清廷对雇佣军的态度经历了一个从反对到赞成的变化过程。雇佣军合法化以后 ,清政府比较重视对雇佣军的控制 ,一方面约束洋将 ,对使用洋将作出相关规定 ;另一方面则是将人数控制在一定规模上。  相似文献   

11.
上海道台在上海开埠通商以来的社会变迁中,扮演了“联系人物”的角色。以清廷的“借师助剿”政策为例,上海道台是该政策的开拓者、推动者与实践者。这对最终战胜太平军起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湘军是以曾国藩为首的军阀武装,是为镇压农民革命而兴起的。它的兴起,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晚清的政局:一方面,它残酷地镇压了太平天国革命,挽救了濒临灭顶之灾的清王朝,同时也造成了汉族地主政治势力崛起的契机。另一方面,又对晚清中央集权制度起了分解作用,从此满、汉统治者之间的势力对比起了显著变化,地方督抚往往拥兵自重,尾大不掉。  相似文献   

13.
清朝是一个以满清贵族为主体建立起来的封建王朝,清廷内部满汉界限分明。太平天国起义后,为镇压起义军,清廷不得不起用大批汉族官僚组织地主武装,湘军因此而崛起并对晚清的政局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答:1851年中国近代史上长达14年之久的太平天国革命在广西爆发,仅在起义爆发后的九个月间,清廷就从户部支出镇压起义的军费600多万两,两年后,这个数字又增至1800多万两,占当年清政府一年总收入1/2.太平天国起义不仅从政治上.而且从经济上给清政府早已捉襟见肘的财政状况以沉重的一击.然而,令人惊奇和注意的是,长达14年之久、遍及中国半壁江山的轰轰烈烈的太平起义烈火,居然并未能冲垮清政府的财政,却被清朝封建统治者残酷地镇压下去了.那么,清廷是怎样克服太平天国起义带来的财政危机,怎样筹措和解决镇压太平天国军费的呢?  相似文献   

15.
清朝顽固派与义和团运动的兴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00年6月慈禧颁布所谓“宣战”上谕之前,义和团运动基本处于兴起阶段。在此阶段,清朝统治阶级实行了什么样的政策?史学界一直存在着较大的意见分歧。不少同志认为:清政府当时的政策确实存在着“抚”的一面。但也有人对此观点提出了不同看法,认为:由于封建统治阶级将“抚”的含义“弄得十分含混”,所以不能用这个“含混的概念”来概括统治阶级的政策。其实,就对付人民反抗活动而言,“剿”和“抚”的概念都是比较明确的。“剿”就是调动军队去屠杀反抗的人民,是赤裸裸的军事镇压;“抚”则是使用政治手段去招降或解散人民武装,是变相的政治镇压;不加任何限制地允许农民武装合法存在的“抚”是绝对没有的,封建统治阶级绝对不可能对人民反抗活动采取不加镇压的政策。尽管“剿”与“抚”的目的都是为了镇压人民的反抗,但在所采取的手法上却具有明显的区别,这一区别就在于是否是以武力解决问题的。  相似文献   

16.
组成江南大营的,是以绿营兵为核心的国家经制之兵,湘军则是独立于八旗、绿营之外的汉族地主武装.作为同一个阵营的两支军事力量,客观上一方的战胜攻取,必然对另一方起到援助作用.然而,在清廷镇压太平军起义的战争中,在清方阵营内部,江南大营的存在,却是清政府与湘系集团矛盾的产物,是用来抗衡湘系力量的一个重要筹码.因此,江南大营的存在和覆灭,对湘系集团的发展,曾产生过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7.
在太平天国的北方战场上,除了有数万名太平军将士拼死抗争血洒沙场外,还有逾万名将士先后被俘。清政府在处置太平天国北伐军战俘的过程中,软硬兼施,剿抚并用,较为有效地瓦解了北伐太平军的势头,最终解除了太平天国在直隶对清政府的巨大军事威胁。清政府利用被俘太平军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第一,最为阴险的是选派部分被俘人员重新打入北伐军营垒,充当内应。“李采卿招降贼中药总制萧桂芳、小头目林姓等七人,胜帅派余与采卿询问,意在勾降逆目,或令为内应,乃竟不行,胜帅奏明各给顶戴,以羁縻之”犤1犦(p.137)。重新打入北伐军营垒的被俘人员是经…  相似文献   

18.
太平天国时期的粤勇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太平天国起义以后,清政府的八旗兵、绿营兵屡战屡败,于是派出众多官员回籍办理团练、召募乡勇,与太平军对抗,粤勇随之产生。粤勇是清王朝镇压太平天国的重要武装。粤勇没有出色的领袖人物,未能像湘勇成为湘军、淮勇成为淮军那样,在中国近代史上产生重大影响,但在太平天国时期,粤勇也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  相似文献   

19.
十九世纪五十年代初爆发的太平天国革命,以迅猛的威势扫荡了清政府的腐朽统治势力。到了六十年代初,清朝的主要的国家军队八旗和绿营已不堪一击,濒临崩溃的边缘。为了挽救垂死的统治,清朝政府在一八六○年八月不得不授予汉族官僚曾国藩以广泛的军事财政大权,让他指挥四省全部力量去镇压太平天国革命。清朝苟延残喘的最后四十年统治,主要依靠汉族地主阶级组织的武装力量来维持。汉族地主阶级的势力从此崛起,并最终由袁世凯取代清帝而宣告清王朝统治的结束。近代中国军阀溯其源应始于湘军的产生和曾国藩的擢升。本文拟就一八六○年曾国藩的擢升与晚清政局的变化的关系谈些看法。  相似文献   

20.
太平天国时期,列强对华一度宣称“中立”,其实“中立”是炮舰政策的继续,是对中国政局出现新形势的暂时调整。“中立”政策是虚伪狡诈的,在这块招牌下,列强在中国两大敌对势力——清政府和太平天国之间,左右逢源,不断地扩大在中国的权益。事实上列强对于太平天国并未真正中立过,在后者失势时,更是不加掩饰地参与镇压,严重干涉中国内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