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树上的柞蚕     
五六月间,蚕儿吐丝结茧。柞蚕也纷纷上树吐丝、蜕皮、结茧,散发出一缕缕清香。本班窗外有一棵大树,树上经常爬着柞蚕,坐在窗边的同学扭头望向窗外时,经常能发现一两只绿色的柞蚕正趴在枝头。一天下午,一同学突发奇想,要把柞蚕弄进教室作宠物,于是便召集了十余人,开始了代号为“伏龙行动”的捉拿柞蚕计划。在行动中,树上的一只柞蚕掉下树去,而另一只则被捉拿归案。该同学玩了一阵后,厌倦了,便将其抛入教室外的下水道内,下水道上的水泥板上有一小孔,可窥见柞蚕的一举一动。  相似文献   

2.
辽宁地区的柞蚕业最早可追溯到辽金时期。辽代的梁援墓志载:大安三年(1089年)“十月起复兴中(今朝阳)尹,百里内野蚕成茧,驰驿以进,诏充御服绵续(絮)及贯念珠以赐诸沙门”。《金史·太宗本纪》又载;太宗天会三年(1125年)七月,“南京(今辽阳)帅以锦州野蚕成茧,奉其丝绵来献”。上述的“野蚕”,即“柞蚕”。此  相似文献   

3.
蚕丝,是蚕结茧时分泌丝液凝固而成的连续长纤维,也称“天然丝”。它与羊毛一样,是人类最早利用的动物纤维之一,根据食物的不同,又分桑蚕、柞蚕、木薯蚕、樟蚕、柳蚕和天蚕等。由于桑蚕丝从栽桑养蚕至缫丝织绸的生产过程中未受到污染,因此是世界推崇的绿色产品。又因其为蛋白质纤维,属多孔性物质,透气性好,吸湿性极佳,而被世人誉为“纤维皇后”。  相似文献   

4.
“春蚕到死丝方尽”,于是我们赞扬蚕的伟大,蚕的无私,我们说得天花乱坠,然而蚕不会开心。因为它的茧并未背负如此沉重的意义。茧的存在仅仅是为了繁衍,仅仅是为了蜕变,但为了生存而结的茧却被人类堂而皇之地扼杀……人们“抽丝剥茧”,却也把美好的赞扬送给失去了生命的幼蚕。事实上,这丝这茧是我们的掠夺品而非春蚕的祭品。  相似文献   

5.
报道了以柞蚕蛹为原料提取蛋白质,对提取条件进行了探索.用改进的凯氏定氮方法对岫岩柞蚕蛹的蛋白质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该法简便、快速、准确可行.  相似文献   

6.
<正>作茧自缚的本意是:蚕吐丝作茧,把自己裹在里面。比喻做了某件事,结果使自己受困,也比喻自己给自己找麻烦。在学习了"洋思教学模式"、"杜郎口教学模式"之后,最近又读了"问题导学教学模式",结合自己在教学工作中对教学模式的运用,我对"作茧自缚"这个成语有了新的理解。由黑珍珠一般的子儿,到肉嘟嘟的蚕儿,到沉睡茧中的蛹,最后羽化成蝶,这个神秘的精灵就完成了一次生命的变异。作茧不是为了自缚,  相似文献   

7.
茧的遐思     
<正>一蚕会结茧,众所周知。蚕为什么要结茧,将自己重重包裹?不是为人类提供蚕丝,而是保障自己由蛹成蝶过程中的安全。海中有一种鹦鹉鱼也会结茧。为了不在睡梦中失去生命,睡觉前鹦鹉鱼总会吐出丝来,将自己紧紧围护。大部分蚕与鹦鹉鱼都能在适当的时候破萤而出,但也有极少数却因茧结得太厚或太薄,并没有起到保护自己的目的。萤,在保障他们安全的同时,也可能造成对它们的致命伤害。  相似文献   

8.
在作文教学中,我们时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即学生的作文在一阶段的长足进步之后,出现了某种程度的停滞甚至倒退,主要表现在学生讨厌作文、马虎了事、选材及语言表达平淡无奇等。清代学者王筠在《教童子法》中把学生这一作文时期称为“脱换期”。他用蚕作例子来说明:“譬如蚕然,其初一卵而已,渐而有首有身,蠕蠕然动,此时胜于卵也;至于作茧而蛹而又复块然,此时不如蚕也;徐俟其化而为  相似文献   

9.
现在谈文化是一个非常时髦的话题,其实这也是"文化"本身造成的.而我自己断定,我不是一个追求时髦的人,那么,我为什么选择这样的话题? 现由一:我是一名教育工作者.  相似文献   

10.
在古诗诵读中,我对“春蚕到死丝方尽”这句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想研究一下蚕到底是怎么吐丝的,又是怎样从嘴里吐出丝来的。于是,我找了一条正在吐丝的蚕进行了非常细微的观察,发现了好多有趣的奥秘。蚕要吐丝前先要将嘴里的丝液粘到某个物体上,然后蚕的头按照8字形左右摇摆,这个动作是干什么呢?原来蚕这样摇晃脑袋的目的是为了把嘴中的丝液拉出来,把丝液从嘴里拉出来后就拉成了丝线。这时,在丝线表面上还剩留着一些黏液,我叫他丝胶,蚕就靠这些丝胶将嘴里拉出来的丝线粘到茧的内侧,这样就慢慢地产生了茧。如果蚕的脑袋不摆动,丝线就不会吐…  相似文献   

11.
中国新诗之"新"与新诗文化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新诗作为一个"事实"存在的同时,也似乎一直是作为一个"问题"而存在的,"事实"与"问题"的纠缠始终是中国新诗发展过程中一个解不开的纽结.中国新诗至今所面临的强势敌对状态显然与这一纽结的无法化解直接相关,新诗的困境就是这种强势敌对状态所滋生的产物.新诗的困境本质上是一种文化困境.呼唤一种成熟的新诗文化,是我们在回顾新诗近百年的发展历程时无法绕开的一个问题.新诗标准的确立、诗人艺术原创性的主体自觉、相对完备和成熟的新诗教育体系三个因素息息相关,这是形成新诗文化的前提.新诗之"新"文化性质的复杂性是由中国现代文化的历史性转型所造成的,其中纠结着由现代性所引发的复杂文化矛盾.新诗的文化困境需要在文化内部找到解决的途径和方式,这可以归结为新诗文化的建设.建设成熟的新诗文化既是新诗走出文化困境的必经之途,又是新诗走出文化困境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2.
采用超声提取方法对柞蚕沙中叶绿素进行了提取,筛选出最佳提取条件,并对柞蚕沙中叶绿素进行了光谱定量分析.结果表明,超声提取方法比索氏提取法提取的叶绿素收率提高了0.06%,且该种方法操作简单、省时.  相似文献   

13.
阅读训练     
李娜妮 《广西教育》2007,(9C):25-27
科学家与春蚕 1912年春天,居里夫人的两个女儿养了一些蚕。病中的居里夫人有①(瑕、暇、遐)观察蚕儿如何吃桑叶,又怎样吐丝、结茧。她看了好久好久:蚕有求于人的只是几片绿叶,而贡献给人的却是精美②(纤、迁、钎)亮的丝;它们极忍耐地朝着一个目标——结茧的方向努力,一直到吐完自己的最后一根丝。看啊,看啊,居里夫人感动极了,恍惚觉得自己也化作了一条春蚕。  相似文献   

14.
制度性因素可以导致集群发展的分化,辽宁丹东与盖州的柞蚕纺织产业集群发展印证了这一点。针对辽宁柞蚕纺织产业集群分布的地区优势,建议整合资源,给予相应政策扶持;延伸柞蚕纺织产业链条;借力桑蚕丝织品销售网络和渠道;展开国际间技术合作,以便节约集群企业交易成本,促进集群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正> 日前,笔者看到这样一幅漫画:一个小孩不慎摔了一跤,周围"家长"、"学校"和"社会"蜂拥而至,均露出惊慌之色,异口同声道:"出事了吧!"这使我想到了一个小故事:一个好心人看到一只蝴蝶正挣扎着从茧里往外爬,就想帮帮它,于是轻轻地将茧丝拉开一个口子。蝴蝶从茧  相似文献   

16.
张淼 《大学生》2022,(2):56-57
为了展示我们班这三年来的学习成果,学院专门给我们举办了一次课程展.其中一个区域是投影区,目的是展示我们这几年来在国家大剧院的实习经历.为了配合整个展览的效果,我们采用了一个打开"箱子"作为投影介质,其实就是由五块木板拼合而成,这样投影打在上面,就好像是图片在"箱子"里跳舞.  相似文献   

17.
校园生活     
换一个角度看问题□江苏朱庆荣一个沉郁寡欢的悲观主义者,总是这样评价事物:夜空中的皓月是借助太阳光来装饰自己的———虚伪;蚕吐丝结茧,是作茧自缚———活该……这种认识似乎无可厚非,但总让人感觉到这世界是黑暗一片。那么,换一个角度看问题呢?“皓皓明月照人...  相似文献   

18.
丝绸的故事     
大约在4000年前,中国人发现了茧的秘密,没有人确切知道这一重要发现是在何时又是如何被揭示的,有一种说法是:一位年轻的公主在花园里一国边喝茶,一边看着蚕吐丝作茧,有一个  相似文献   

19.
"议论文"阅读 [妙文览胜] 例文一 蚕是被自己的丝裹住的 毕淑敏 蚕是被自己的丝裹住的,这是一个真理.每一个养过蚕的人和没有养过蚕的人,都知道这件事.  相似文献   

20.
像往常一样,我带着准备好的教学设计走进了三年级(2)班教室。今天这节科学课的活动内容就是和孩子们一起来观察茧里的蚕蛹。经过近一个月的精心照顾,孩子们饲养的蚕大部分已经吐丝结茧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