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为了彻底克服费尔巴哈哲学中的神学—形而上学的幽灵,施蒂纳更加激进地设定了"唯一者"来对费尔巴哈的"类"进行否定。施蒂纳用"唯一者"克服抽象理性的作法,虽然留下了消解一切价值的断头路,但其要求彻底摆脱抽象方式对于历史和宗教的解释的诉求,却为马克思完成宗教批判,实现对现存世界的革命化理解,从而转向一种新的历史科学的建构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史记》第八册612个“者”进行分析研究,以窥“者”字在《史记》中的用法。  相似文献   

3.
鲁迅先生一生共写了33篇小说,其中《呐喊》和《彷徨》收录了25篇。在这25篇小说中。有“我”的12篇。这些“我”构成了一个别样的世界。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人们的目光。认真解读这些“我”.对于我们进一步理解小说的主旨、明确鲁迅小说的特点、把握深层的意蕴无疑有着重要的意义。综观这些“我”.其作用大致如下:  相似文献   

4.
夏天,本是令人心烦的。可是遇见了你,从此我就爱上了夏天。 你是当之无愧的冠军。舞台上的你总是那么淡定,每次评委老师点评你唱的歌时,你都会很谦虚地笑笑,然后真诚地给他们鞠躬。喜欢你的笑,可你却不是经常笑。李炜,你知道吗?你笑起来真的很好看,很可爱。  相似文献   

5.
本文针对历来颇有争议的“者”的词类归属问题,采用穷尽式,专书专题的方法分析《论语》中的“者”字,以期能够准确反映出上古汉语“者”的用法及特点。论文列举了目前学者对“者”的词类划定的不同观点,并对“者”的词性重新进行归类。我们认为古代汉语中“者”应属于辅助性代词、结构助词、语气词,并在此基础上对“者”字结构的语法功能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6.
诗集《我是我唯一的行李》,体现了诗人夏文成的求变精神,也反映了其诗的超越。含蕴的丰富,思想的深度,艺术的独特,风格的多样,共同构成了此诗集较高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7.
徐丽虹 《考试周刊》2011,(36):19-21
华裔美国作家黄忠雄的第一部小说《本垒》是对家园的很好阐释。本文集中讨论主人公兼叙述者雷恩斯福德·陈的旅行之路,通过一路旅行一路命名,目的在于寻找先辈们在美国的生活足迹,找到“根”的所在,从而揭示小说主人公申诉“还我美国”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小说《最蓝的眼睛》和《接骨师之女》聚焦以非裔、华裔为代表的少数族裔女性在西方主流社会中所面临的身份认同和文化归属等问题。西方的霸权文化和父权制的双重压迫使得这一部分女性群体陷入了“他者”和“失语者”的困境。后殖民女性主义则为分析这种困境提供了一个视角,只有建构民族身份和坚守民族文化,才能跨域种族与文化藩篱,并实现真正平等。  相似文献   

9.
多少年来,语文同仁在分析《故乡》中的人物形象时,往往侧重分析闰土和杨二嫂。面对“我”却很少进行系统、完整、客观的评价。好像“我”仅仅是一个无足轻重的陪衬人物,我认为这是有失偏颇的。  相似文献   

10.
师道无形,师德有形,加强有形的师德修养是弘扬师道精神并将其传承发展的重要因素.人文学者赵越胜所著《燃灯者》,以此来缅怀他的恩师周辅成先生.当代教师可以从一代大师的治学育人方面感悟为师之道.  相似文献   

11.
婚姻家庭问题是一个亘古衡新的话题,一部婚姻家庭文化史也是一部女性艰难成长奋争的历史。从几千年前《诗经》的“弃妇”诗“怨妇”诗到今天电视荧屏上的婚姻伦理剧,无不诉说着女性在自我寻求路上每取得一点点突破的艰辛。女性如何才能真正找回自己,从从属的“他者”身份回归主体的“我者”地位?易卜生笔下的娜拉毫无准备地决然甩门离去,显然带有赌气式的感性冲动的痕迹,而不是一种真正理性的自我的追寻。与此相反,电视剧《我的父亲母亲》中的“母亲”用异常平静的方式从守护了半生的婚姻中走出,以一个自信的自强的自尊的自爱的女性形象从挚爱的丈夫身边微笑着离去,宣告了新时代中国式“娜拉”的成功出走。  相似文献   

12.
《我的“自白书”》作者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相关资料及档案材料,《我的“自白书”》的本特征及其水平,综合考察可能人员的经历及各种情况,可以断定,《我的“自白书”》第一作为诗人、资深编辑杨本泉,第二作为《在烈火中永生》、《红岩》作罗广斌,而非革命烈士陈然。  相似文献   

13.
历时三月有余,由湖南卫视主办的《我是歌手》第一季终于完美落幕。经过了十三期的残酷比拼,"羽·泉"组合最终杀出重围,成功登顶称王。本文作者基于在全部场次竞演的观看的基础之上,经过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地分析比对论证,认为"羽·泉"组合夺冠在偶然性的基础之上是有其必然性的。  相似文献   

14.
唐仕伦 《初中生》2003,(30):24-26
[导读语]一个正常的人活在世上,都有价值。如何评价自己?是违心地、假惺惺地说自己不重要,还是骄傲、响亮地亮出自己:“我很重要。”请读下文,它会让你受益匪浅。[原文]我很重要毕淑敏①当我说出“我很重要”这句话的时候,颈项后面掠过一丝战栗。A我知道这是把自己的额头裸露在弓箭之下了,心灵极易被别人的批判洞伤。②许多年来,没有人敢在光天化日之下表示自己“很重要”。我们从小受到的教育都是———“我不重要”。作为一名普通士兵与辉煌的胜利相比,我不重要。作为一个单薄的个体,与浑厚的集体相比,我不重要。作为一个奉献型的女性,与…  相似文献   

15.
以另类日本人——战争遗孤返回日本生活为题材的小说《告别丰岛园》通过在日华侨女性的另类眼光与真实叙述,对国家的"他者"、文化的"他者"、他者(男人)的"他者"进行探讨,将一个社会学命题转换成具有审美意义的文学文本,从而获得历史纵深与现实意义。文化的"他者"创造出"他者"的文化,这是一种多元的新型文化,为中华文化及现代文学提供了新的视界与空间。  相似文献   

16.
《我的位置》是澳大利亚土著女作家萨利·摩根的自传。小说通过探索被霸权话语所掩盖的家族史和民族史,展现了一名土著女性找寻自己文化身份和位置的决心。从后殖民女性主义角度出发,通过剖析土著女性的"他者"形象,以及其重构自我的努力,可以看出颠覆"他者",重构自我是土著女性直面霸权,真正融入历史,找寻到"我的位置"的唯一出路。  相似文献   

17.
南非作家库切的长篇小说《耻》以种族隔离制度废除后的新南非开普敦为作品的地理背景,真实地再现出“白人至上”主义消退后黑人群体与白人后裔在这片土地上的相处状态。小说中一个个严酷的片段,不仅反映出后殖民时期的白人,尤其是白人女性在新南非的生活境遇,更表现出以露茜为代表的遗留在南非的白人后裔游走在“主体”与“他者”之间的身份认同困境。  相似文献   

18.
妈妈又在唠叨:“喜欢看书当然好,可是也不要看得太晚,这样眼睛容易疲劳。你不为自己想想,也要为你的眼睛好好想想!”我在背地里小声顶嘴:“‘为自己’和‘为自己的眼睛’还不都是为自己着想。”  相似文献   

19.
分析《祝福》中“我”的双重身份以及矛盾情感、心态演变与鲁迅自我批判的表现手法,探讨作品对社会和文学创作的影响,揭示鲁迅的自我批判对当今社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0.
从鲁迅先生的《祝福》问世以来,多数人对作品中的“我”这个形象的理解倾向于:为人善良有同情心;怕负责任,软弱无力;串起情节,见证事件……我认为,要真正地理解和把握“我”,还应该结合创作者的特殊情感体验及作品的创作意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