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近代中国乡村教育实验理论标本价值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代中国的乡村教育实验是以一群学贯中西而忧国忧民的知识分子为代表书写的一段中国教育史话.在他们的实践努力和研究中沉淀了许多关于农村教育理论智慧,对我们今日进行农村教育研究具有标本性的意义."什么是农村教育"、"如何对待农村教育与农村文化的关系"、"农村教育由谁负责"是农村教育研究中的重要理论问题,探析近代乡村教育实验在研究对这三个问题方面的理论贡献,对深化关于近代中国乡村教育实验的认识和丰富中国农村教育理论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要深入理解中国现代新式学校对于广大乡村民众的意义,考察学校与乡村民众生活变迁的关系是一个很好的切入口.论文在掌握大量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考察了一所位于浙西南山区佳村的现代小学在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历程中对当地民众生活的影响.概括地说,对于士绅子弟而言,这所小学是他们由儒生向专才转型的起始阶梯;对于普通民众子弟而言,小学教育普遍提升了他们的文化水准并为部分人的身份转变创造了机会;对于乡村女子而言,接受小学教育首先给她们带来了身体的解放,并使部分人有机会成为职业女性.这一个案说明,尽管作为"舶来品"的西方现代教育体制在中国乡村社会的推进受到重重阻力,但从较长时段上考察,由于这一体制从总体上对乡村民众生活变迁产生了积极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中国社会现代化的需求,所以逐渐在广大乡村社会获得了认同.  相似文献   

3.
中国近代在向工商社会转型发展的进程中,乡村社会日趋凋敝,建设乡村的运动应时而起,教育的工具性价值备受重视。然而,乡村学校数量少,办学方向"城市化",乡村民众教育不发达,影响乡村建设的成效,亟需从根本上改造整个的乡村教育。陶行知面向乡村建设,探讨乡村教育的意义和作用,以及如何发展教育的"乡村性"。他创办南京晓庄试验乡村师范,提出乡村教师做改造乡村生活的灵魂,乡村学校做改造乡村生活的中心,其理论和实践具有重要的认识价值。  相似文献   

4.
中国的教育该何去何从?近代中国的每位教育家都在思考着这样的问题.出于对现实教育的苦心求索,并从中国历史和国外经验中得到的有益启示,促成了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教育思潮高潮的形成.在当时众多教育思潮中,实用主义教育思潮的影响尤为深远.实用主义教育思潮的主要样式有职业教育思潮、平民教育思潮、乡村教育思潮、民众教育思潮、生活教育思潮、生产教育思潮等,其主张是要求教育的宗旨、目标、形式、内容与方法等方面必须从生活实际出发,适应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5.
吕红菊 《考试周刊》2011,(49):229-230
美国在华传教士明恩溥的著作《中国人的特性》和《中国乡村生活》以对中国近代乡村社会和中国人性格的细致描写和尖锐批判为特色,是其中国观的代表作,对中国学人研究中国国民性有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中国教育人类学是中国人类学学科群中活动最频繁、发展最迅速的分支学科之一,但是长期以来它被看成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产物,认为其学科史极其短暂,可以叙述但无须研究。陈学金的《中国教育人类学简史》挑战了上述传统观点,不仅开展了较为深入和系统的"中国教育人类学的历史研究",而且提出和论说了若从1905年王国维提出"教育的人类学"的术语和内涵算起,教育人类学在中国已有上百年学科史的新锐观点。从历史和现实相交织的视角出发清晰和准确地界定何谓教育人类学,是分析和论述教育人类学存在与发展的合法性的基本前提,因而在未来的教育人类学的发展进程中,这本学科史的先驱性著作是"绕不开的研究",必将占有重要的学术地位。  相似文献   

7.
陶行知的乡村教育思想颇具中国化特色.他在论述近代乡村教育价值时,从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的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特点出发,提出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的战略地位,并指出在现代化背景下中国乡村教育具有"为农"和"离农"的双重使命.这对于今天的农村教育改革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卢作孚是近代中国建设现代化事业的先行者之一.他创办的民生实业有限公司展露了经济现代化的无限生机,他开拓的现代北碚显现了乡村现代化的魅力前景,成功演绎了经济与教育在社会建设中的双重变奏.卢作孚在北碚成功进行的民众教育现代化建设实践,展现了"教育是民生之基"这一命题在乡村向市镇转型过程中的独特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9.
巴战龙撰写的教育人类学著作《学校教育·地方知识·现代性——一项家乡人类学研究》运用了历时性与共时性相结合的研究视角,向我们展示了明花地区百年现代性历程中学校教育与地方知识的生动而丰富的互动图景并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理论探讨。本书给读者提供了两个重要启示:一是地方知识与学校教育的整合共生有利于培养少数民族学生基于文化认同的文化自信;二是通过现代学校教育推动乡村社区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  相似文献   

10.
乡村教育研究者一直聚焦于儒家经典,从中寻求教育观念传统,并以此作为乡村教育观念现代化的起点,底层乡村民众的教育观念传统被遮蔽。通过对苏北M村进行深入的民族志研究,该村民众"务实求验"的思维逻辑被发掘。这主导着他们对教育的认识,构成了乡村教育观念的另一种"传统"。此独特"传统"的发现突破了乡村教育观念研究的精英视角,使认识中国教育观念传统的整体和描述乡村教育观念现代化的全景具有了可能。  相似文献   

11.
早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乡村史研究即引起相关学者的重视,只是其关注点主要围绕乡村社会与文化等层面,在经济方面的探讨略嫌不足.建国以后,学术界在近代乡村经济史研究中,也主要是重点考察土地占有关系和农民生活贫困化等问题,研究视野仍较为狭窄.90年代以降,由于社会史研究的兴盛和经济史研究的发展,近代乡村经济史研究越来越引人瞩目.尤其是近年来,随着"三农"问题的提出,史学界更以极大的学术热情与强烈的现实关怀充分发挥史学的参与功能,投入到对"三农"问题源头的探讨之中,分析历史,吸取其中蕴含的智慧,以期帮助人们认识这个问题的复杂性与长期性,从而更进一步推动了中国近代乡村经济史研究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河西学院学报》2019,(1):35-41
家乡人类学是中国人类学研究领域中的特色领域,一直以来,有关家乡人类学研究的争论褒贬不一。本文以巴战龙的家乡人类学著作《学校教育·地方知识·现代性:一项家乡人类学研究》为例,从主客位方法视角和情感对研究的影响两方面,对家乡人类学经常遭受质疑的"价值中立"问题进行了分析,指出对这一问题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13.
《乡村人类学》一书之于人类学学者,好比星辰之于迷路的人。它不仅为人类学田野调查提供理论指导,同时还例数了审视乡村社会的研究方法。该书遵循了人类学"以人为本,回归到人"的理念。从宏观上看,它为乡村人类学田野调查提供了一个整体性的视野,把中国乡村社会视为一个整体,使得人类学者对乡村有一个完整的概念;从微观上看,它将中国乡村分为几个元素,详尽地透析了中国乡村社会的变迁、发展和未来归属,为人类学学者的乡村社会分析提供思考的空间。  相似文献   

14.
教育人类学主要研究教育对人类进化和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它把我们目前各种教育活动以外的许多其它东西也包括了进去,使教育学远远超出了教育活动的纯技术范畴.这些研究将给教育学带来新空气、新课题,给我们正在进行的教育体制及教育内容的改革带来了启迪.目前教育人类学在世界范围内大致分为美国和西欧两大流派.前者属于文化人类学范畴,主要研究文化传播对个人发展的影响以及对不同人影响的差异;后者属于哲学人类学范畴,主要研究教育对人和人类的成熟完善的任务.人在生活中对教育的主观需要性和社会需要性是教育人类学研究的起点.人的生存由于其有限的天赋而对教育有着强烈的依赖性.社会的发展由于需要某种引导也依赖于教育的帮  相似文献   

15.
徐旭先生结合创办江阴巷实验民众图书馆的实践,对民众图书馆的概念、教育功能、业务建设、规模扩大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先后发表过《民众图书馆图书分类法》《民众图书馆学》《民众图书馆实际问题研究》等系列著作,构建起中国近代图书馆学史上具有时代特色的民众图书馆学理论体系。徐旭先生对民众图书馆思想做出了重要贡献,也因此奠定了他在民国图书馆舞台上不可或缺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6.
教育人类学在国外已有长足的发展,在我国教育人类学的学科建设己走完学科萌芽阶段,正由非学术化阶段开始步入学术化阶段.中国"书斋式"教育研究存在诸多弊端,而人类学注重实证,强调"参与观察"的田野工作恰恰对医治这些通病起到建设性的"文化治疗"的作用.人类学田野工作对教育研究的启示有三:扩大教育研究的对象和范围,充实教育研究的方法及视角和丰富教育研究的解释意义.  相似文献   

17.
高阳是20世纪前期名的民众教育家之一。他创办并担任院长的江苏省立教育学院作为中国第一所培养民众教育与乡村教育专业人才的高等学校,曾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他提倡教育大众化、学校社会化,强调以乡村建设为主旨的乡村教育最终要达到让农民自动参加的民众教育思想,至今仍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陈学金博士撰写的《中国教育人类学简史》,是在改革开放40周年这一节点出版的中国第一部教育人类学学科史研究著作。本书系统梳理了中国教育人类学从20世纪20年代诞生以来的近百年间,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学科意识、研究主题、代表作品、学科制度和代表人物。该书对中国教育人类学学科发展的研究贡献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简明清晰地凝练了中国教育人类学的学科发展线索,较为深入地分析了中国教育人类学发展与宏观社会演进的复杂关系,对中国教育人类学的话语体系建构进行了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19.
P.弗莱雷扫盲模式的理论基础即行动性教育人类学。包括批判性的化人类学和解放被压迫教育学,其实践运用即“弗莱雷方法”,这一教育人类学模式值得我们合理地借鉴。针对我国乡村扫盲教育较普遍存在与当地社会和个人发展未能密切结合的现象,不难发现当地化主体的自觉、民众意识的提升、经验的运用等策略,对乡村扫盲实践和研究革新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民国廖泰初所著《动变中的中国农村教育》一书堪称一部中国教育人类学的经典.书中展现了近代中国农村教育中私塾与洋学的冲突,从教育、文化与社会的关系的角度分析了冲突的原因,提出了找到文化的互让点及教育本土化的解决策略,体现了注重田野、关注文化的人类学精神,对当今中国教育仍有很强的借鉴意义.本文以农村教育中文化间的博弈为线索,从事实材料、冲突原因、改革思路以及教育人类学方法论四个方面对其进行了评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