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红问:《绿》中是如何表现醉人的绿的? 《绿》的第三节将难于言表的绿,表现得十分醉人。仿佛那“离合的神光”就在我们眼前,就在我们胸间。那么,作者是怎样表现它的呢? 一、比喻。在第三节,作者用了一连串生动形象的比喻来表现梅雨潭醉人的绿。醉人之处首先在于它的满是奇异:“那醉人的绿呀!仿佛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呀。”在这个比喻中,作者已被那无边无涯的“绿”所激动,所陶醉。其次在于它的着实可爱。在这里,作者连用了三个比喻:“她松松地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  相似文献   

2.
绿的歌     
《读友》2020,(11):1-1
那醉人的绿呀,仿佛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铺着。这平铺着的,厚积着的绿,着实可爱。她松松地皱颂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她轻轻地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少女的心;她滑滑地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像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令人想着所曾触过的最嫩的皮肤。她又不杂些儿渣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但你却看不透她!  相似文献   

3.
<正>景物篇一、多彩世界——色彩描写为了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作家在细节描写中也常常采用浓墨重彩、绘形绘色的手法,以增强表达效果。色彩描写中作家采用较多的是夸张、比喻和反复等。这种修辞手法体现的是作者的联想和想象能力。【素材卡片1】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那醉人的绿呀,仿佛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呀。这平铺着,厚积着的绿,着实可爱。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她  相似文献   

4.
为了修辞的需要,在不致引起歧义的情况下,作家们往往破格用词。且看: 我的心随潭水的绿而摇荡。那醉人的绿呀!仿佛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呀。 (高中语文第一册《绿》) “绿”指一种颜料名称的时候,是名词;它表示一种颜色的时候,是形容词。文中的“绿”是形容词,是形容潭水的颜色的。“潭水的绿”,即“绿色的潭水”,“醉人的绿”,即“这种绿的潭水使人心醉”,“奇异的绿”,即“这种绿的潭水使人感到奇异”。而形容词的“绿”,按照名词的用法用,  相似文献   

5.
《语文知识》1992.6李学开先生《何谓“女儿绿”》一文,认为“女儿绿”是从绍兴好酒“女儿红”仿拟而来,意在表明梅雨潭“醉人的绿”像家乡名酒“女儿红”那样醇厚醉人。《语文知识》1993.8谢逢江先生《“女儿绿”别解》一文,认为“女儿绿”可能是朱自清先生  相似文献   

6.
移觉     
辞格之一,又名“通感”。用形象的语言,把一种感官的感觉移到另一感官上。如朱自清的《绿》,形容梅雨潭的“绿”是“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视觉);“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触觉),让读者眼可见,手可摸,对醉人的绿有真切的感受。  相似文献   

7.
《绿》是散文中的经典之作。朱自清先生把梅雨潭醉人的、奇异的“绿”描绘得鲜活灵动、淋漓尽致;把“绿”凸现得美貌可人、神韵悠长。我们真为先生的生花妙笔拍案叫绝!那么,朱自清先生为什么能够把梅雨潭的“绿”写得如此美妙而富有神韵呢?  相似文献   

8.
一、记叙文阅读训练 (一)课内内容 1.那醉人的绿呀!仿佛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呀。我想张开两臂抱住她;但这是怎样一个妄想呀。——站在水边,望到那里,居然觉得有些远呢!这平铺着、a的绿,着实可爱。她松松的b,象少妇拖着的裙幅;她滑滑c,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她又不杂些儿尘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但你却看不透她!我曾见过北京什刹海拂地的绿杨,脱不了鹅黄的底子,似乎太淡了。我又曾见过杭州虎跑寺近旁高峻而深密的“绿壁”,丛叠着无穷的碧草与绿叶的,那又似乎太浓了。其余呢,西湖的波太明了,秦淮河的水也太暗了。可爱的,我将什么来比拟你呢?我怎样比拟得出呢?大约潭是很深的,故能d这样奇异的绿;仿佛蔚蓝的天融了一块在里面似的,这才这般的鲜润呀。——那醉人的绿呀!  相似文献   

9.
《绿》是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名作,也是高中语文课本的传统重点篇目。文章所描写的绿,着笔点全在那“汪汪一碧”的梅雨潭。可是文章一开篇,用了将近一半的篇幅写梅雨瀑。为什么要这样安排?《教学参考书》认为:写梅雨瀑就是为了写“瀑流给人奇趣,使人惊诧”,“是用来作陪衬以显出‘梅雨潭的绿’尤其令人惊诧”。这一说法虽然有一定的道理,但仅仅拘泥于“陪衬”说,似乎远未尽如人意。  相似文献   

10.
关于“女儿绿”──兼与李学开老师商榷河南陕县高中索古朱自清先生在散文《绿》中称梅雨潭的绿为“女儿绿”,李学开老师认为.这是根据绍兴酒名“女儿红”仿拟而来的.“意在表明海雨潭“醉人的绿’像家乡名酒“女儿红’那样醇厚醉人。”(原载《语文知识》,转引自《语...  相似文献   

11.
春天来了。春风吹绿了地上的小草,吹绿了柳树的嫩芽。躺在病床上的康康多么想起来看看这美丽的春天呀!可是,他的腿发软,下不了床。康康伤心地哭了。“呜呜呜……”康康听到从窗口这儿传来的一阵哭声。他抹抹眼泪,轻轻地问:“谁在哭呀?”“是我,仙人掌。我在窗台上的花盆里呢。”康康看了看窗台,只见花盆里的仙人掌半个身子已经发黄了。康康问:“仙人掌,你怎么啦?”“我病了,冬天冻坏的。康康哥哥,我还能恢复健康吗?”康康望着忧伤的仙人掌:“能,你一定能像从前那样健壮!”“那你呢?你也会健壮起来吗?”康康咬着  相似文献   

12.
梅雨潭闪闪的绿色招引着我们:我们开始追捉她那离合的神光了。揪着草,攀着乱石,小心探身下去,又鞠躬过了一个石穹门,便到了汪汪一碧的潭边了。瀑布在襟袖之间;但我的心中已没有瀑布了。我的心随潭水的绿而摇荡。那醉人的绿呀!仿佛一张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呀。我想张开两臂抱住她;  相似文献   

13.
挖冬笋     
小姑奶奶家后面有一大片翠绿的竹林。竹林里的竹子真绿呀!一棵棵竹子青翠欲滴,像一根根碧绿的翠玉;竹林里的竹子真高呀!一棵棵竹子直人云霄,站在空中与小鸟亲热地聊天谈话;竹林里的竹子真直呀!一棵棵挺拔、蓬勃向上,每当微风吹拂竹林,竹子就唱起了“沙沙”的歌。  相似文献   

14.
朱自清先生的散文《绿》是一篇值得推崇和借鉴的写景名篇。全篇仅一千余字,构思精巧,描写细致,情景交融,善于运用多种修辞手法,读来使人如临其境,美不胜收。其中的第三节是文章的主体部分。作者以奇异的感觉,大胆的联想,写出了“梅雨潭的绿”的美。文章第三节开头写作者为梅雨潭的闪闪绿色所吸引,循踪探索那“离合的神光”。站在汪汪一碧的潭边,“心随潭水的绿而摇荡”,瀑布虽在“襟袖之间”,但他的心中“已没有瀑布”,足见梅雨潭的绿比瀑布更美,更使人心驰神往。这  相似文献   

15.
汝伟斌 《学周刊C版》2010,(11):204-204
王安石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起初诗人把它同“到、过、人、满”等词作过比较,经过反复推敲才定为“绿”。原因就在于“绿”是反映色彩的,具有色彩美,能使读者产生联想,在读者心中唤起一片江南春色,意味无穷。其他几个词语无色彩感,没有这种表达效果。  相似文献   

16.
在《绿》一文中,朱自清先生独创性地发现了“绿”的美、“绿”的魅力、“绿”的理性。他用准确朴实而充满绿的色彩和芳馨的语言,画出了“绿”的鲜为人见的美与力,使《绿》和“绿”活在千百万读者的心中。应按怎样的审美层次来欣赏《绿》呢? 一、从审美感觉层次来欣赏梅雨潭“绿”的美。美国美学家帕克说过:“感觉是我们进入审美经验的门户。”《绿》全文四段,首尾略写,即点题和复沓,重在二、三段。而重点中的重点又是第三自然段,是欣赏“绿”的关键段。  相似文献   

17.
提起朱自清的散文,读者自然会想起《背影》。朱自清是现代著名的散文作家,他的作品总是给人带来阅读上的美感,《绿》就是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绿》写的是游温州仙岩的所见所闻,朱自清对梅雨潭的评价是:“我不禁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而人们读罢本文也会由衷地惊诧于朱自清的《绿》来。朱自清的《绿》何以有如此巨大的艺术魅力呢?不妨探讨一下本文的艺术特色。《绿》在写作上分两个层次:一是写梅雨潭的瀑布;二是写梅雨潭的绿。作者开门见山地写他第二次到仙岩,使他惊诧的是她的“绿”。这是全篇的“眼”,也是全篇的点题。《绿》的第一层次…  相似文献   

18.
《绿》这篇散。最为传神的便是“女儿绿”艺术感觉的抒写。选段中。梅雨潭的绿。像妩媚动人的少妇,像顾盼生情的姑娘,像活泼天真的女孩,像百媚横生的玉人。作立足于多种感觉从多维透视.一层一层地描画出“绿”的女性美。  相似文献   

19.
我再没有读过比《绿》更令人神往的文章,做梦都在想那该是怎样的醉人的绿呀!生活在塞上,看惯了大漠孤烟,远树落日,但很少见什么瀑流、湖泊、最常见的不过是涝坝水而已."梅雨潭"光是名字,听上去就让人眼馋."梅雨"当然想到的不是连绵的阴雨,而是酸酸甜甜的梅子."潭"——自然让人想到望穿秋水,美眸如水,秋波荡漾了,那该是一潭何等清澈的水.  相似文献   

20.
晚上,美丽的月亮公主偷偷溜出来玩了。她拨开云层一看,“呀,地上的小朋友都穿着五颜六色的衣服,真好看呀!要是我也有像他们那样漂亮的衣服,那该多好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