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滑县慈周寨乡高庄村青年农民王国体,酷爱新闻写作,经常深入田间地头、农家院落采写稿件,成为远近闻名的“土记者”。10余年来,他凭着坚忍不拔的毅力,笔耕不辍,陆续在《人民日报》、《农民日报》、《河南日报》、《河南新闻出版报》、《新闻爱好者》等100多家新闻单位发稿1000余篇,其中《成材之路在农家小院里延伸》等30余篇作品获得省、市级新闻奖。他先后被《中国乡镇企业报》、《安阳日报》、滑县电台、滑县电视台等多家新闻单位聘为特约  相似文献   

2.
我,是金融战线上的普通一员,业余时间喜欢“爬格子”,但一直没有文章变成铅字的。自从我“恋”上《新闻知识》后,是她为我指点写作上的迷津。先后,有10余篇论文、通讯、特写等文章在报刊上发表。1988年秋,《农家信使》报一位老编辑下基层时,把《新闻知识》推荐给我。果然,里面开辟的“通讯员经验谈”、“得奖新闻采写谈”、“业务研究”、“谈谈经济报道”等栏目,很适合我的口味。这本刊物理论性、知识性、实用性强,通俗易学。几年来,无论是节假日,还是业余时间,我都孜孜不倦地坚持学习,从中汲取营养。  相似文献   

3.
县市报纸受到诸多因素限制,要想写出好新闻,确有难度,但绝非出不了有影响的作品。历届评山的全国好新闻中,有不少出自县市报,就是很好说明。依笔者所见,县市报欲写出叫得响的好新闻,多写“独家”新闻和“反衬”新闻是条路子。 写“独家”新闻,县市报纸有自己的优势。因它接近基层、接近实际、接近群众、接近生活,近水楼台先得月,“活鱼”多,可以产生带有泥土芳香的“独家”新闻作品。在全国第八届好新闻评选中,有一篇题为《体育专业户成了大“气候”》的“独家”新闻,说的是一位农家妇女,率队前往贵州参加全国旱冰比赛,这在…  相似文献   

4.
在县市报当记者,与基层生活接触频繁,每天都有大量的新闻信息闯入你的采访视野,然而,要及时准确捕捉有价值的新闻线索,采写好有深度的作品,却并非易事。去年,江苏省县(市)报经济新闻竞赛评比中,我采写的《金凤凰甘栖“农家枝”巧筑科技窝》获一等  相似文献   

5.
报刊上新闻和文章的题目,叫标题,通常特指新闻的题目。标题被报人们称为“报纸的眼睛”,并被认为是新闻编辑工作的尖端,可见它的重要。最早的报纸是没有标题的。我国从公元八世纪的“报状”、“进奏院状报”,到宋代的小报“新闻”,到元、明、清的“小本”、“小钞”、“报条”“京报”等,都只是把内容一条一条依次罗列,没有标题。十九世纪二十年代前后,外国侵略者主办的《察世俗每月统纪传》、《东西洋考每月统纪传》等所谓近代化报纸创刊,才开始出现标题和一些署名文章,但也很简单,一般只在正文前加上“新报”、“新闻”、“近日杂报”、“粤东新报”等寥寥数  相似文献   

6.
新闻出版总署署长龙新民在2007年全国新闻出版(版权)局长会议上的讲话中,在强调“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扎实推进和谐文化建设”的同时,要求从“走下去”、“走开去”、“走出去”三方面努力,大力推动新闻出版业的繁荣发展。所谓“走下去”,就是要新闻出版业面向基层,面向群众,使报刊、图书进工厂,进农家,进社区,进院校;所谓“走开去”,就是要扩大出版物的阅读人群,大力倡导“全民阅读活动”;所谓“走出去”,就是要扩大中国出版物在世界市场的份额。这“三走”和党中央对新闻工作的“三贴近”原则是一致的。以“三走”促进“三贴近”新春伊始,许多媒体就实施了“走下去”工程,而且边“走”边“思考”,有了良好的开端。为此,我们就“三走”这一话题,组织了人民铁道报、河南工人日报、河南石油报等新闻媒体的老总及编采人员的体会文章,现集中发表,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7.
在新闻资源不充足、新闻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媒体能否在竞争中胜出,很大程度取决于对信息资源的占有和利用上。对于企业报来说,如何能让有限的新闻资源发挥无限的作用,实现新闻资源效益最大化,是值得探讨和研究的问题。平顶山矿工报几年来在这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一、从规定动作中“经营”新闻资源作为国企的党委机关报,如何从规定动作中挖掘新闻资源,既是难点,也是重点。平顶山矿工报坚持从规定动作中挖掘新闻亮点,从会议中抓“活鱼”,从领导活动中找新闻,使规定动作“新闻化”、“亮点化”。如去年平顶山市委、市政府领导到平…  相似文献   

8.
中国环境报、中国社会报、中国有色金属报、中国教育报、中国石油报、文艺报在第三届专业报新闻摄影作品评选中获得“重视一版新闻图片奖”。  相似文献   

9.
今年5月雁北日报开展读者有奖评报活动以来,雁北地区读报活动气象一新。评报包括评论报纸报道的内容,也对报道形式、版面设计以及新闻图片、语言表达得诸方面评头品足,同时还评比推荐优秀新闻作品。为鼓励读者评报,雁北日报设立了“热心评报奖”、“善于挑刺奖”、“热心推荐奖”和“评报综合奖”四种奖。  相似文献   

10.
新闻,是报纸的主体,它集中体现着一张报纸的风格与特点。报纸间的相互竞争,主要表现为新闻竞争。当人们评价某张报纸时,最主要的,也是看它的新闻办得如何。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新闻,是当今市场环境中报纸用以竞争及定位的有力武器。 那么,该怎样认识新时期晚报新闻的特点呢? 晚报的直接竞争者是各种机关报、综合报、团体报、行业报、军队报等组成的“早报集团”(以下简称“日报”),我们首先以这类报纸作参照加以对比研究。 1、日晚报新闻之比较  相似文献   

11.
长期以来,我们在新闻理论研究方面,对报纸的共性研究较多,如党报的“喉舌”作用、报纸的指导性等,而相比之下,对报纸的个性,即报纸的特色研究不够。这恐怕是导致今天“千报一面”状况的一个重要原因。现在,各种报纸竞相发行,广大读者的文化素质日益提高,在新闻战线上出现了“报竞人择”的新形势。  相似文献   

12.
张春姣 《新闻传播》2010,(7):15-15,16
长期以来,许多经济报的工作者传统地认为,经济报发挥好喉舌功能,主要就是“你说什么我报什么,发生什么我写什么”。习惯于当“传声筒”、“加油站”,对于读者的需求研究甚少,新闻策划普遍成为弱项,而任其趋势发展,经济报的影响力只会渐行渐弱,退出主流话语空间,失去读者市场,这绝非危言耸听。放眼当今,媒体竞争日趋白热化,经济报必须根据自身的性质和特点.切实强化经济报的新闻策划工作。努力实现喉舌功能与传播效果的高度统一。  相似文献   

13.
“努力把《经济日报》办成高端权威的一流媒体、具有世界影响的财经大报”。不断强化正确导向这一新闻之“魂”,健全完善传播载体等舆论引导之“体”,是经济日报社的追求。评论工作,作为统领“强魂…‘健体”的重要抓手,使新闻立报、特色立报、深度立报、服务立报理念融入具体的宣传报道之中。  相似文献   

14.
侯磊 《军事记者》2013,(5):48-49
人们常说“新闻是易碎品”。然而.第22届中国新闻奖三等奖作品——《夜宿农家:一碗面条的愧疚》(以下简称《夜宿农家》),却让我领略到新闻作品因有了温度而生机蓬勃。  相似文献   

15.
朱尖 《新闻三昧》2005,(9):40-41
企业报是属于企业党政管理下的行业报,在一般读的心目中,这种报纸是“宣传报”,是“件转发报”。《江汉石油报》虽然是江汉油田湖北管理局的机关报,但如果从新闻传播的角度来看,它是一份地地道道的报纸。近年来,它多次荣获优秀企业报的称号,并得到读的认可。为何能取得这样的成绩?我想关键在于报社在办报的过程中具有新闻的理论意识、新闻的人才意识、新闻的创新意识和新闻的服务意识。  相似文献   

16.
长江航运报作为一家周二刊的企业报,在新闻的“快”上是没有优势可言的。如何才能避短扬长,打造自己的品牌?长江航运报另辟蹊径,坚持抓深度报道,力求“以深补快”、“以深制快”,办出非日报的新闻特色。这种“以深制快”的差异化战略,为报社带来了丰硕的成果,其深度报道在省企业报和中国企业报的年度好新闻评选中脱颖而出,获取了各项大奖。  相似文献   

17.
地方纸质平面媒体如何应对挑战,借助新兴媒体的力量,将新闻价值最大化,大幅度提升报纸质量,增强其吸引力和影响力,这是地市报应认真研究与探索的新课题。2004年初,我们宿迁日报和宿迁晚报与宿迁新闻网进行了对接与融合的尝试。2006年3月,在广大网友经常跟帖对“两报”上新闻进行评析的基础上,适时在A1版的显要位置,开设了“网报互动”栏目,连发读者在宿迁新闻网“留言版”、“BBS论坛”和“网友评论”上对宿迁新闻的评论。日报B版的五大周刊:经济、法制、教育、城市、房地产等纷纷把这个栏目利用起来,尤其是经济周刊每一周都有“网报互动”的稿件见报。在延伸和扩大报纸新闻效应的同时,宿迁新闻网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也越来越高。网报互动取得双赢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中国广播》2009,(2):57-57
据中华新闻报报道2008年12月9日上午,由中国记协举办的“继往开来科学发展——改革开放三十年新闻事业回顾与展望”座谈会在中国记协一楼新闻大厅举行。中宣部、国务院新闻办、国家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中国记协有关领导,中央新闻单位、首都新闻单位、专业报、行业报等有关负责同志,以及新闻院校、新闻研究机构代表170多人出席座谈会。  相似文献   

19.
近些年来,工人报一直处于报业的“生死边缘”,处境艰难,研究工人报滑坡现象的根源和改革发展的思路,对探讨新时期职工思想政治工作、探讨新闻发展规律、保护职工新闻舆论宣传阵地、发展工人运动和工会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伴随新闻改革不断深入尤其是新闻媒体走向市场进程的加快,长期受到“冷落”的社会新闻“摇身一变”,“身价陡涨”。大批晚报、周末报的勃兴和都市报的崛起,不仅让社会新闻在这些报纸中正儿八经地坐上了“正席”,成了“主角”,连行业报、专业报甚至党委机关报也纷纷调整结构,腾出版面,为更多的社会新闻走进报纸大开绿灯。 应该说,社会新闻地位的不断变化和数量的急剧增多,是当今社会的一种可喜的进步,是新闻改革的一种成功的标志,也是新闻媒体走向市场的一种有益的探索。 然而,当大量社会新闻昂首阔步走进媒体的时候,也带来了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