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如果"句式与"如果说"句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如果"句式和"如果说"句式的各自特点,比较了两种句式的异同,讨论了有关相互转换等问题.  相似文献   

2.
张昕 《现代语文》2010,(7):37-39
“比”字句是现代汉语中的特殊句式之一,是比较句中的一种常见类型。本文通过探究“比”字句的常见类型及变换句式,旨在说明“比”字句在语形、语义及结构等方面的差异,以使我们在日常语言表达中更准确、恰当地使用这种特殊句式。  相似文献   

3.
王强 《现代语文》2008,(5):27-29
"X比N还N"句式是现代汉语中一种超常规组合的"比"字句,比较客体"前N"与结论项"后N"是由同一个名词"N"来充当,经常出现在口语和文艺作品中.本文通过考察格式中"前N"与"后N"在句法功能上的差异和进入本句式的语义条件限制,从三个平面出发,并结合认知语言学,分析、探索这一句式与一般"比"字句的区别与联系.  相似文献   

4.
"已经××了和(或)正在××着"句式曾被一些专家学者认为不合规范.本文从语言事实出发,通过分析研究,认为此句式是一种特殊的动词性谓语句,充分肯定了它的规范地位.  相似文献   

5.
歧义现象是语言的一种普遍现象。在日常交际中,一句话如果存在歧义,就会影响到人们对话语的正确理解。因此,从话语表达的要求来说,应做到表意明确,避免歧义。本文就从歧义的出现、歧义的原因、歧义的分化这三方面来分析歧义句式。  相似文献   

6.
本文就前人对“得”字句变换已做的研究进行了小小的综述,并对“得”字句一般都可变换为重复动词的“得”字句、“得”后是主谓结构的“得”字句仍可变换为重复动词的“得”字句、“得”字句的“把”“被”的转换、王还(1979)认为的“得”字句的三种基本形式的转换等现象的原因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8.
张耀庭 《绥化学院学报》2011,31(3):177-178,190
主要从两个方面来研究系统功能语法中的小句复合体:逻辑依赖关系和逻辑—语义关系。逻辑依赖关系分为并列关系和主从关系。逻辑—语义关系首先分为扩展和投射两大系统,其中扩展又细分为详述、延展和增强,投射则包括报告、思想和事实三种情况。另外,结合实例详述了英语小句复合体理论,进一步论证了Halliday以系统功能语法为基础构建的小句关系体系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从集合的角度,引入一个有限或无穷的集合U及U的子集A,子集A的特征函数A(x)根据U中变元x属于或不属于A,定义A(x)=1或0,在此基础上证明了包含与排除原理的两个定理,并且通过实例对这两个原理进行了应用.  相似文献   

10.
本文基于北京大学汉语研究中心的语料库,对《史记》一书中“动+之+名”句式进行了细致的研究,发现此种句式中包孕了述双宾、述宾补、兼语、连动、定中、述单宾六种句式,应将语法功能、语义和语用综合起来分析,才能准确地将其区别开来。  相似文献   

11.
歧义现象体现了汉语语法的精细,其实质是一种形式对应多种内容.本文探讨"N1+V+N2"结构造成的语境歧义及其成因,并就其中的主语"N1"所承担的语义角色展开分析.  相似文献   

12.
"一概"及其相关句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爱娜 《文教资料》2008,(28):274-276
"一概"主要用来修饰动词性成分和形容词性成分,它所构成的不同句式有不同的句法意义,而各个句式对于进入其中的成分也有不同的要求.  相似文献   

13.
关于该用何种句式对日语俳句进行汉译,翻译界一直众说纷纭。围绕这一问题,译界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于其翻译句式——汉译时到底该取义还是存形。根据对俳句翻译中形与义的矛盾以及中日语言差异等因素的分析,为了如实、完整地传达俳句韵味,汉译时应采取异化译法,尽可能保留俳句原有的句式,亦即用"5、7、5"的句式进行汉译。而由于中日两国语言的特点,这也是完全可行的,该句式也较易为汉语读者所接受,通过"稀释"、"叠字"等手段,也可解决俳句汉译带来的中日语信息量差异问题。  相似文献   

14.
我国艺术先辈对油画的学习经过了长期曲折的过程,为中国写实油画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在改革开放以后终于形成了艺术繁荣期.20世纪80年代"新古典主义"和"乡土现实主义"油画的崛起,使得中国写实油画在新的历史时期取得了重大的进展,逐渐成熟起来.  相似文献   

15.
《手指》(鲁教版五下)中有一句":拿笔的时候,全靠他推动笔杆;遇到危险的事,都由他去试探或冒险;秽物、毒物、烈物,他接触得最多;刀伤、烫伤、轧伤、咬伤,他消受的机会最多。"有的老师这样解释:这句话是对食指作用的描写,运用了排比的句式。笔者认为,这里不是排比的句式,这4个分句虽然内容密切相关,但结构是前两个分句相似,后两个分句相似,语势不连贯,非一气呵成,可见构不成分句排比。有的  相似文献   

16.
"模块心理学"的挑战:反"文化心理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流行的“文化心理观”认为,人的心理(Mind)本质上是社会文化塑造的产物。本文试图依据“模块心理观”——它假设人的心理实质上是许多功能上独立的单元(即模块)相互作用的产物——对这一心理学主导观念提出挑战。论文表明,文化的变异性、种族的差异性其实是最不重要的;正是心理的模块性(如语言模块、生物模块、心理理解模块等)使得表面上看起来的文化差异下面存在着普遍性人性。  相似文献   

17.
考点三主谓一致 (一)并列主语的主谓一致 1.两个单数名词用and连接,表示两个不同的概念时,谓语动词常用复数形式。例如:  相似文献   

18.
<正>1问题李金安人教版高中课标教科书《分子与细胞》P.16:"第一节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建议将其改成"第一节构成细胞的化学成分"。组成细胞的物质主要是各种化合物,而组成细胞的化学元素都包含在化合物中。在细胞内,没有独立存在于化合物以外的化学元素。从逻辑学上讲,具有包含关系的概念不能并列,由于原文的表述违背了这一逻辑要  相似文献   

19.
“与其”句式的语法意义,是对比性、择优性和取舍性三重。以社会常态评价为标准将句式中p、q的语义关系分为“p、q两利”“p、q两害”“p、q各有利害”“p、q无所谓利害”“p害q利”和“p利q害”六种类型;以个人动态孬价为标准则仅有“q优于p”一种类型,两种评价标准分别承担着各自应有的作用。“与其”句式的句式特征归纳为:“观点0:与其p,不如q;(原因R/目的I);(结论c)。”  相似文献   

20.
非独立句式"那还用说"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那还用说”以及相关的一类非独立句为例,对汉语中这一特殊语言现象进行描写、分析。这种句式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只有在“刺激-反应”的语境下,即必须有发话方先提出信息的情况下,应答方受到刺激后才能给以“那还用说”的回应。通过对这一句式的特殊性的描写以及对双语转换、语内变换的分析, 进一步证明了语用等值是翻译中的最高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