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将流行音乐带进中学音乐课堂,是中学音乐教育的迫切需要,也是中学音乐教学的必然趋势。音乐教师要正确指导学生欣赏和学唱流行歌曲,发掘流行音乐中的古典元素,丰富音乐课堂教学,不断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有选择性地让学生欣赏并学唱流行歌曲。巧用流行音乐既能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又能丰富音乐课堂,更好地提高学生音乐欣赏的能力。优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兴趣,能够进行有效的教学互动,最终实现音乐课堂的高效。  相似文献   

2.
本文分析了现代中学生唱教材歌曲如同嚼蜡,唱流行歌曲却有滋有味这一现象,并针对让流行音乐也牵手课堂的问题,谈了自己在音乐教学中的几点体会:1、理智的看待流行音乐;2、正确的认识现代中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审美观;3、对待流行音乐堵不如疏:①从学生最易接受的点切入,精心挖掘教材内涵,提高学习兴趣;②巧用流行歌曲,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③引入优秀流行音乐,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和欣赏;④丰富学生的文化视野,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3.
当今社会,流行音乐在现代生活中的影响越来越大,对中学音乐教育也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大部分的中学生对流行音乐十分感兴趣,但是对古典音乐和传统民族音乐的兴趣却不大。所以,教师若将流行音乐拒之于中学音乐课堂外,则如掩耳盗铃,势必不能产生积极的效果。因此,教师要正确、全面地认识流行音乐,让流行音乐走进中学音乐课堂,引导学生有选择地欣赏流行歌曲,以便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相似文献   

4.
不少老师认为,流行音乐具有商品化和虚浮的特点,不具备教育功能,不允许流行歌曲进人校园和课堂.音乐不分闰界,当然也不分校内与校外.我认为只要是健康的音乐我们都应该接受.重要的是看教师如何去引导学生用正确的态度去欣赏、理解音乐.  相似文献   

5.
周芳 《儿童音乐》2012,(2):54-55
在大部分学生心目中,流行音乐几乎已经是"音乐"的代名词,为了丰富音乐课堂教学。适应学生的心理特点,我们课题组已将一些适合学生心理与年龄特点的流行歌曲搬进了课堂。但怎样去帮助学生鉴赏时下良莠不齐的流行音乐,让学生"择其善者而从之",如何从流行音乐中吸取营养成分,成为他们健康成长的催化剂,把握好流行音乐在课堂中的运用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6.
刘繁育 《考试周刊》2014,(38):178-178
让流行音乐走进中学音乐课堂,是中学音乐教育的迫切需要,也是中学音乐教学的必然趋势。音乐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欣赏和学唱流行歌曲。要发掘流行音乐中的古典元素,丰富音乐课堂教学,不断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要有选择性地让学生欣赏并学唱流行歌曲,不断增加音乐教学的"流行元素"、"健康元素";注意把握流行音乐与传统经典音乐的比例,突出教学重点。  相似文献   

7.
刘颖 《考试周刊》2013,(91):186-187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流行音乐文化对我们的休闲娱乐生活有重要影响。新课标为我们在音乐教育观念、内容、方法、手段和评价体系等方面都做了大量的适应素质教育发展要求的建议和指导,课堂上节选优秀流行音乐,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和欣赏。流行音乐中不乏优秀作品,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欣赏并讨论其价值,优秀的流行歌曲对学生一样能起到思想教育作用,比起空洞的说教效果更明显。  相似文献   

8.
对待流行歌曲的态度要明朗,毕竟流行歌曲是时代的产物,其中也不乏一些健康向上的作品,教师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在课堂上对流行歌曲进行客观分析,教育学生如何分清流行歌曲中的优劣。利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流行歌曲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培养学生宽容乐观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抓住学生喜爱流行音乐的兴趣特点,让学生了解更多的音乐知识,从而拓宽学生的音乐视野,提高学生的审美与鉴赏能力。  相似文献   

9.
王洋 《教育》2013,(13):47
风格多变的流行音乐走进了初中音乐课堂,走进了学生们心中。学生喜爱流行音乐,关注并演唱流行音乐,那么作为一名音乐教师,怎么把它引入课堂,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让学生在音乐的海洋里自由徜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一名有着13年教龄的"老"音乐教师,经常听到学生们在课前课后唱一些流行歌曲。看见学生们那陶醉的表情,痴迷的神态,我不禁思考,为什么学生们如此迷恋流行歌曲?初中学生大多是十三四岁的孩子,缺乏辨别是非的  相似文献   

10.
廖奕 《中学文科》2006,(1):57-57
长期以来我们对流行音乐走进学校课堂大多采取抵制态度,在我们现在使用的中小学音乐课本中(主要指广西教材)也鲜见流行歌曲,甚至有的学校明确规定课堂不得教授流行歌曲。这样的方法其实并不是最好的教育方法。我以为堵不如疏,与其拒绝流行音乐进课堂,倒不如在它们当中选择一些思想健康、旋律优美、音乐风格鲜明的作品作为教材,再辅以教师的适当的引导,这样既能让学生乐于接受,又可达到陶冶情操,提高音乐水平的目的。我在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曾多次使用的这样的教学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孙雪琳 《现代教学》2013,(11):66-66
现代的学生对流行歌曲非常感兴趣。我尝试将流行音乐的元素与教材中的作品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学会正确辨析和欣赏流行音乐,引发学生对古典音乐和民族音乐的兴趣,逐步提升其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12.
走进当前校园,发现学生无论什么年龄段的,平时哼唱的歌曲基本上不是老师教唱的歌曲,也不是儿童歌曲,而是《两只蝴蝶》、《不怕不怕》、《霍元甲》等流行歌曲。在组织学生参加一些才艺比赛时,他们唱的基本上也是流行歌曲。“流行音乐”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精神食粮?还是洪水猛兽?对中学生到底有着怎样的影响?流行音乐能否进入课堂呢?带着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13.
崔芸 《华章》2011,(22)
流行音乐不同于古典音乐、正统音乐,它具有娱乐性、通俗性、生活性等特点,易被大众所接受、追捧.随着音乐传播技术的发展及流行音乐的商业化操作,使得流行音乐成为社会大众音乐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面对学生喜欢流行音乐多于教材上歌曲的现状,是秉承传统教育理念,还是跟随时代发展,开拓创新,紧扣学生心理?值得我们思考.本文根据流行音乐的特点,以学生为切入口,客观分析将流行歌曲引入中学课堂是切实可行的.  相似文献   

14.
<正>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小学音乐教学水平不断提高。将流行歌曲引入小学音乐课堂中,有利于小学生音乐知识的拓展,更能培养小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因此,我们在教学中不宜片面地否定流行歌曲,而应选择符合小学生审美需求的流行歌曲,不断充实小学音乐课堂的教学内容,这样才能有利于小学音乐教学有效性的提高,并促进学生音乐素养和学习能力的提升。一、在小学音乐课中应用流行歌曲存在的问题由于流行音乐不同于正统的音乐,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  相似文献   

15.
<正>在我们的校园里,周杰伦的《双节棍》的"嘿、哈"伴随着孩子们的手舞足蹈,广场舞《小苹果》的"不!离!不!弃!你是我的小呀小苹果"的边唱边跳,似乎被视为一种时尚,走进了校园。小学音乐课上,教师的《小燕子》、《童年》、《我的祖国》怎么也响不起来,而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唱自己的喜欢的流行歌曲,声浪一浪高过一浪。然而,聆听着孩子们的心声,令我们教师们不得不反思,下面谈谈自己对流行音乐、流行歌曲的看法以及让流行音乐进课堂的种种做法。  相似文献   

16.
现在大部分的学生都非常喜欢音乐,尤其是对于流行音乐,大部分学生都会进行演唱。在小学音乐的课堂教学中,课本上有许多歌曲,但都是一些学生没有听过的,难以激起学生的兴趣。教师可以在小学音乐课堂中,加入流行音乐的元素,积极的引导学生学习唱流行歌曲,让流行风吹入小学音乐的课堂。  相似文献   

17.
据调查,中学生偏爱流行音乐(主要是通俗歌曲)的现象很普遍。学生对流行歌曲的喜爱是符合他们的正常心理的,是可以理解的。如何利用这种对歌曲的喜爱心理进行积极的引导?流行歌曲能不能走进课堂?如何引导学生把审美的目光从表面的五彩斑斓引入更奇妙更高雅的音乐殿堂?一、正视流行歌曲,摆正流行歌曲地位随着当今  相似文献   

18.
王成梅 《文教资料》2012,(3):108-109
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时代,学校的音乐教育义不容辞地担任素质教育的重要角色,承担这个任务,并且逐步得到了社会及学生家长的认同。但与此同时学校的音乐教学存在着一些不尽如人意的现象,我们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尴尬的现实:学生唱流行歌曲的热情远远大于课本的歌曲。这就让我们深思:流行音乐该不该进课堂,该如何进课堂?目前,全国各地"流行音乐进课堂"是一个普遍现象,这对现行音乐教学大纲的授课计划产生了相当大的冲击。音乐教育工作者必须研究这个现象,力图把握住流行音乐的脉络,研究它对音乐课堂教学的利与弊。  相似文献   

19.
陆波 《中小学电教》2011,(2):105-105
随着社会的进步,音乐艺术不断繁荣,流行音乐的表现形式也日益大众化。然而部分流行歌曲粗俗、浅薄,影响了初中生的欣赏角度。因此,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选择什么样的流行音乐进课堂,如何对流行音乐加以合理利用,引导初中生进一步学习流行音乐。这是进一步提高初中生音乐审美修养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0.
流行音乐又称通俗音乐(Popu larMusic)。我国“文革”以后,流行歌曲蜂拥而出,它的出现与发展带有各种文化现象的历史必然性。这些流行歌曲是与本民族、民间音乐与新时代的现实因素相结合的产物,并具有其独特性。另外,流行歌曲还具有一些普通的社会功能。当然在流行音乐里也有些不健康的作品,但我们不能全盘否定流行音乐这种艺术形式。流行歌曲要不断地推陈出新,创出精品,创出富于强大生命力、永恒魅力的为人们喜爱的作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