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福克纳作为著名的美国南方作家,深受希腊文化以及基督教文化的影响。这种影响在他的作品中《八月之光》有着充分的体现。主人公乔不知自己身份而不断寻找自我,最终导致了自己悲剧命运的人物。本文采用原型批评理论,以古希腊悲剧英雄和基督教中的耶稣基督为原型通过分析小说中的人物乔,披露了美国南方的种种罪恶,挖掘出《八月之光》中散发的人性光辉。  相似文献   

2.
福克纳的《八月之光》通过对人物悲剧命运的描绘,展示了20世纪初充满种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以及两性不和谐、生态不和谐的美国南方社会。笔者从种族主义视角、清教主义视角和生态主义视角,揭示出社会矛盾的根源及作家的宗教多重性思想。  相似文献   

3.
福克纳在其经典作品《八月之光》中,以主人公乔·克里斯默斯的身份探寻历程作为主线,探讨了在浓烈的种族主义与狂热的加尔文主义交织的美国南方社会中,无法证明自己身份的主人公乔的生存悖论。作者故意塑造一个身份模糊的乔,通过对他一生悲剧性命运的描写,揭示了在美国南方这样有着清晰种族界限的社会中,乔注定无法摆脱生存的悖论,也无法逃离命运的悲剧,从而塑造了一个当代的俄狄浦斯王。通过这样一种悲剧性的文学处理,福克纳将他那嘲讽的手指向整个罪恶的种族制度,也对现代人文化身份的缺失有着前瞻性的预示作用。  相似文献   

4.
司君 《海外英语》2012,(1):215-216
威廉.福克纳的长篇小说《八月之光》主要展现了清教主义和种族主义对人性的毒害和摧残。作家在作品中巧妙运用象征手法来深化主题。一系列意象揭示了南方加尔文主义和清教主义下的种族主义对人从肉体到精神的双重毒害,予读者无限的联想。通过分析《八月之光》中一系列意象——黑屋子、行进与逃离、大火等,探讨小说中象征手法的运用,揭示其蕴涵的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5.
人格是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是各种心理特征的一个相对稳定的组织结构,直接影响着一个人的思想和行为。荣格的人格原型理论对乔安娜悲剧心理层面的分析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八月之光》是福克纳1932年发表的一部文学作品。它揭示了种族主义和严酷无情的新教原教旨主义是美国南方社会的一切悲剧的根源。书中叙述了一个名叫乔·克里斯马斯的人,由于社会给他的心灵烙下了无法弥合的创伤而惶恐、忧郁、冷漠、与社会生活格格不入,最终对社会采取敌视态度,成为社会的牺牲品。福克纳通过对乔的内心深处痛苦的描述,表现了生活在美国南方社会里的普通人民的孤独迷惘。他们看不到希望和光明,感受不到人类社会的温暖和爱抚,他们在人生的苦难道路上彷徨,遭受着折磨和痛苦,他们只有仇恨、变态和疯狂。乔的悲剧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美国南方社会的悲剧。  相似文献   

7.
《八月之光》始于并止于琳娜的流浪,乔的生活也不断被喻为路上的旅程,因此他们的生活轨迹都象征性地代表了流浪,但福克纳通过对照和对比告诉读者他们的流浪是不同的。本文从精神和功能两个方面强调了他们彼此流浪的不同。通过分析,我们也能够感知福克纳的伟大之处。  相似文献   

8.
9.
文章运用社会心理学的概念,从社会化的角度入手对福克纳《八月之光》中的人物克里斯默斯的幼年经历进行了剖析,发现主人公孤僻的性格和对于身份认证的混乱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其幼年时期失败的社会化所造成的。爱的缺失、信任的泯灭、归属感的缺乏等对一个人的毁灭程度远比种族歧视更为严重。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以圣经原型批评理论为基础,分析了《天堂》中的圣经原型元素,展示了莫里森对美国社会的种族主义、暴力政治和非裔美国人现状的关注和反思。  相似文献   

11.
《八月之光》中的另类基督神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福克纳的小说中,基督教文化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底色。而在《八月之光》中,主人公乔·克里斯默斯所具有的和传统基督教道德教训完全不同的价值取向,和他同耶稣基督相似的人生经历但却截然不同的人生道路,使基督的救赎神话显现出不同的文化指向。另一方面,南方社会中对基督教上帝认识的个人化倾向展现了南方社会分裂现实。本文试图通过对《八月之光》主人公乔·克里斯默斯人物形象与耶稣基督神话的对比,以及对南方社会中不同层面的上帝形象的分析,展示在克里斯默斯的悲剧背后分裂的南方和福克纳对南方的复杂立场。  相似文献   

12.
福克纳的《八月之光》有深刻的思想内涵,表现了多方面的主题,如种族问题,清教主义思想对人的毒害,人与自我、人与社会的矛盾冲突等等,最重要的主题则是表现现代人自我身份的模糊不清,小说中的乔·克里斯默斯、海托华、乔安娜·伯顿的人生悲剧都缘于此。福克纳通过这几个人物的命运揭示了现代人的精神困境。  相似文献   

13.
鉴于美国非洲裔儿童成长的特殊性,黑人儿童的成长一直以来是美国菲洲裔作家所关注的话题,美国著名的非洲裔作家托妮·莫里森的小说《所罗门之歌》不仅拥有引人入胜的情节,栩栩如生的人物和富有哲理的语言,在创作技巧上,作者还借助了典型的原型叙事,本文就成长小说的原型和引路人的原型来解读主人公奶娃成长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14.
在后现代主义视阁下,依托拉康的主体建构理论对《八月之光》中主人公乔的身份建构及其悲剧成因进行更加全面的剖析,揭示处在南方象征文化符号中个体的身份僵局.乔的悲剧说明主体虚幻的统一性成为人类特有的悲剧命运.福克纳在种族和身份问题上体现了他进步前瞻的后现代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15.
王亚琳 《海外英语》2012,(13):187-188
《宠儿》的创作灵感来源于丰富的《圣经》文化和黑人文化。在托尼·莫里森的作品中,神话原型的应用随处可见,这些原型都是黑人文化的内在组成部分。分别从《圣经》原型和神话原型角度对托尼·莫里森的《宠儿》进行深层剖析,深刻揭示奴隶制度的残忍,有助于对黑人文化产生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并挖掘出隐藏在文学文本最后的神话原型的意义指向。  相似文献   

16.
聂鑫 《中国职工教育》2012,(14):167-168
上世纪90年代末英国女作家J·K·罗琳推出了《哈利·波特》系列魔幻文学作品,作品一经推出随即风靡全球,被翻译成七十四种语言,在全世界两百多个国家累计销量达四亿多册.这一系列小说为她赢得了英国国家图书奖、儿童小说奖、斯马蒂图书金奖章奖等诸多奖项,也使她成为世界文坛上为数不多的由于写作而成为世界最富裕的女性.该系列小说共有七本,其中前六部描写的是主人公哈利·波特在霍格沃茨魔法学校六年的学习生活和冒险故事.第七本描写的是哈利·波特到处寻找魂器并消灭伏地魔的故事.许多评论家认为《哈利·波特》系列小说不仅仅是童话或是畅销的儿童文学作品,更是英国政治和文化的侧影.它之所以取得如此大的成功,靠的不仅是罗琳杰出的想象力和写作才能,还归功于小说中人物原型的永恒魅力.  相似文献   

17.
《黛茜·米勒》是亨利·詹姆斯的“国际题材”系列小说之一,但多数批评家只是从文化、道德等方面分析《黛茜·米勒》。而实际上,作家在本小说中描写现实的同时巧妙地融入圣经原型。  相似文献   

18.
英国当代小说家威廉·戈尔丁的经典之作《蝇王》虽然情节简单,但戈尔丁在其中巧妙地嵌入了丰富的古希腊神话与圣经原型,这为从原型批评的角度解读《蝇王》提供了天然条件。本文把《蝇王》纳入了原型批评的视野,以小说中的原型意象伊甸园、光明与黑暗的对比为切入点,阐释了原型赋予该小说的无限张力。  相似文献   

19.
《哈克贝利·芬恩历险记》与《汤姆?索亚历险记》是马克?吐温儿童文学的代表作,文章从哈克与汤姆的表现和性格特征出发,分析了流浪汉身上的共性,即身世可怜、淘气、正直、勇敢、热衷冒险。在此基础上,结合《等待戈多》、《衬衫领子》、《被欺凌的与被侮辱的》三部小说,运用神话原型批评理论,探究了流浪汉原型在小说中的具体体现,以期对这两部作品方面的解读有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田地 《华章》2011,(20)
原型理论是近年来文学批评领域备受关注的一种文学批评理论.它建立在人类学,心理学和神话学等多种学科理论的基础之上.本文从解析《简·爱》蕴含的圣经原型方面,揭示了《简·爱》当中体现的夏洛蒂勃朗特的圣经情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