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日光流年》讲述了一个三姓村通过自身不断的抗争欲实现延续生命却依然摆脱不了残酷命运的故事。在现在的文学批评领域中,对该作品的主题审视主要侧重于乡土批判方面。本文欲通过对《日光流年》中村民崇拜与祭祀两条线索的分析来揭示作品主题,分析作品主题由乡土批判到乡土认同的转变,并说明其在当代文学乡土小说中的独特意义。  相似文献   

2.
阎连科"耙耧系列"小说,主要包括《年月日》《耙耧天歌》《春宫图》《受活》《丁庄梦》《日光流年》《坚硬如水》等中、长篇作品,它们代表了阎连科目前为止乡土小说的最高成就。其中《日光流年》是阎连科"耙耧系列"小说中比较有分量的一部长篇作品,曾入围第六届矛盾文学奖。笔者拟通过研究文本中反复、大量出现的ABB式叠音词,探析阎连科小说创作转型之后的语言观和文学观。  相似文献   

3.
阎连科20世纪90年代后期的小说代表作《年月日》、《耙耧天歌》、《日光流年》与前期相比呈现出明显的变化;由原来对乡土民间的理性审视、批判让位于一种情感认同:对人勇于同恶劣的自然环境抗争、同苦难命运抗衡的品质和精神的认同和推崇,并以这种独特的主题意蕴在当代文坛上占据一个特殊位置。然而这种转型在产生极大现实意义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上了某种局限。  相似文献   

4.
阎连科《日光流年》以卓而不群的文体风格成为世纪末奇书力作。文体是有意味的形式,是意义的生长地,《日光流年》文体的意蕴为:索源体蕴涵人生轮回的天命思想和对人生原初意义的寻根;并行体构造了与《圣经》的互话语空间,赋予小说以博大的视野和幽邃的历史纵深,使三姓村现实苦难生活及卓绝抗争走进遥远的历史深处,充满了神话色彩和神性光辉;注释体以一种杂乱的民间话语敞开了一个乡土世界,表达了对乡土家园的遥望。  相似文献   

5.
《大师和玛格丽特》和《日光流年》,通过与《圣经》文本互文的方式写出民族在苦难时代的寓言。使得对现实事件的思考能够回归到在苦难时代一个民族如何寻找自己出路的主题上。  相似文献   

6.
王谦 《文学教育(上)》2008,(21):128-129
《大师和玛格丽特》和《日光流年》,通过与《圣经》文本互文的方式写出民族在苦难时代的寓言。使得对现实事件的思考能够回归到在苦难时代一个民族如何寻找自己出路的主题上。  相似文献   

7.
阎连科先生曾在他的读书笔记中提到卡夫卡,并将《变形记》誉为"上世纪最为异类的经典作品之一",阎先生对卡夫卡,对于卡夫卡的作品十分熟悉并且对他的评价极高,他自己的作品也在很多方面受到了影响。以阎连科的小说《日光流年》为例,分析了卡夫卡对其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日光流年》是阎连科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作者对苦难的书写在作品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无论是凄婉动人的爱情、骨肉相残的亲情,还是三姓村不可预知的天灾等等,都能体会到作者渗透在文字底下的无奈与绝望。三姓村村民的一生都在与死神赛跑,渴望能够逃出"活不过四十岁"命运的魔咒。在三姓村中,对生的渴求是很多悲剧的源头,发生的悲剧大致可分为爱情悲剧、亲情悲剧、三姓村的悲剧。这三种悲剧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了《日光流年》悲情的叙事。  相似文献   

9.
阎连科是一位有责任感的作家,他的许多小说,如《瑶沟系列》、《年月日》、《日光流年》等,通过悲剧的形式表现出对人类生活、生存环境的思考和关注。作家为表现这一主题,语言方面主要通过对征兆的运用和对词语的色彩、声音的利用,增强作品悲剧情感的抒发。这种技巧的使用,使他的小说呈现出独特的审美风格,为中国当代文学和当代思想库增添了丰富的内容和无限的光彩。  相似文献   

10.
阎连科“耙耧系列”小说中独具特色的色彩、声音和气味,具有双关性。它既是耙耧生存苦难的写照.也是阎连科“耙耧系列”写作的策略。《日光流年》则比较集中地体现了其“耙耧系列”的写作风格和艺术特色。因此,对《日光流年》的研究和分析,也就有着“窥一斑而知全豹”的可能和意义。  相似文献   

11.
魏巍 《文教资料》2011,(36):86-88
本文在基督教思想的观照下对《日光流年》的死亡观、生存观、救赎观进行了分析。阎连科对土地、世俗和世界有无限的留恋,因此才对乡土的苦难有深刻的了解,并在现代主义文学观念的影响下才对这土地上的苦难有了更为深沉的思索和书写。然而虽然引入了异质精神资源,作家却没有提供超越苦楚的道路.也没有为自己找到超越死亡和忧伤的出路。  相似文献   

12.
死亡是阎连科小说创作的主题之一,这在很大程度上源于他个人对死亡的情感体验:恐惧。阎连科没有局限于抒发一己之感,而是将这种恐惧感深广为对人类存在的深切关怀。《日光流年》和《丁庄梦》这两部小说,体现了贯穿在阎连科小说创作中独特的死亡意蕴,即在面对注定要失败的命运,人的生存形态和精神形态将会如何。  相似文献   

13.
曹乃谦小说在中国当代文学界遭受非议与其主题的复杂性有关。"原欲"是曹乃谦着力思考的普适性话题,但这一话题被置放于雁北农村的特定时空语境中,因而被误读为试图迎合西方对中国人的文化想象所制造的噱头;"寻根"是曹乃谦创作的重要精神指向,作品对乡土之美的盛赞在一定程度上遮蔽了对乡土文化"前现代性"的关注和批判;"启蒙"是曹乃谦创作意图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因与原欲和寻根的冲突而退却,并最终隐没于作者无声的哀叹中。"原欲""寻根"和"启蒙"在矛盾中相互遮蔽却共生的焦虑状态,使曹乃谦的小说具有更大的阐释空间,这也是其作品的魅力所在。  相似文献   

14.
以症候式分析方法,通过对《日光流年》文本中的爱情、伦理、历史、文化的分析,追寻作者的创作意图——"人生原初意义何在?"的答案。并以作者创作动机在文本中的体现成功与否为标准考察文本的成功与否。  相似文献   

15.
阎连科的《日光流年》是中国农民的一部心灵宗教史、生命救赎史,或者说,是一场在黑暗里寻求"日光"的希望叙事。苦痛生命寓意的罪感文化、贫瘠土地酝酿的生存哲学和绝望生命倾述的语言狂欢是三姓村故事的三个面向,本文希望通过对作品的解读,感受作者对生命意识的思索与探究,揭示在人神边缘徘徊的罪感文化以及在某种意义上,探究这个民族的文化基因和生命哲学,从而凸显中国文化坚不可摧的生命韧性。  相似文献   

16.
阎连科     
阎连科,中圆当代作家。男,1958年出生出生于河南嵩县,1978年应征入伍。1985年毕业于河南大学政教系。1991年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乐。1979年开始写作,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情感狱》、《日光流年》、《坚硬如水》、《受活》、《丁庄梦》、《风雅颂》等12部,中、短篇小说集《年月日》、《黄金洞》、《耙楼天歌》、《朝看东南走》等10余部,  相似文献   

17.
为农民而写、冷峻的现实主义态度、倾听极端环境下的生命哀歌、崇尚和批判的双重尺度是朱晓平知青小说创作中鲜明的艺术风格。但为农民而写的创作思想使他的知青小说有非知青化的倾向,从《私刑》后演变为地道的乡土小说。崇尚与批判的双重尺度使作品中塑造的人物形象具有丰富的审美向度,使作品所要表达的主题更加深刻有力。但崇尚削弱了批判的力量,造成贫穷、愚昧、落后、苦难的原因必须得到最彻底的反思和批判。  相似文献   

18.
乡土写实小说流派作家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对自己的作品不断改动,从而使自己的作品呈现出和原稿不一样的形态。蹇先艾的《在贵州道上》1929年的版本与其在1956年重新发表的版本就有明显的不同,作品主旨从国民性批判转向了阶级矛盾批判。  相似文献   

19.
作品信息     
正●张翎新长篇《流年物语》尝试新写法张翎的长篇小说《流年物语》日前在北京举办新书发布会。张翎说,这部作品在写法上做出了新尝试,"写《流年物语》,我已经开始用‘减法’了,到第二稿时会大量删掉一些比喻、形容词,感觉就像是跟语言在宣战、打架"。《流年物语》以一座南方小城为中  相似文献   

20.
《日光流年》通过对三姓村人在四任村长的带领下前赴后继不惜牺牲一切代价向生命的极限发起的一次次顽强抗争而终归于寂寥的悲壮图景的描写,盛赞不断追求人生理想、希望超越现实世界有限性的人类抗争精神,同时在生死轮回、生死关系中探求人生的原初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