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命的清欢     
<正>清欢,乃清雅恬适之乐,独享清欢,是生命中不可多得的恬淡境界。一般人爱追求喧嚣下的浮华与富丽,在觥筹交错间获得尊荣的认同,似乎春风满面,荣光无限;而独享清欢者往往清心寡欲,在与自然、自我的深切交流中获得清静恬淡之乐,独享生命深处那份少有的宁静与释然。清欢是自然而然,不可刻意为之。不必专意置下一杯清酒、两碟菜豆,不必于清风明月之中,专意寻一竹林,听那竹叶萧萧;只需晚饭后轻捷地步行在长  相似文献   

2.
清欢     
<正>东坡先生有诗云:人间有味是清欢。所谓"清欢",即清雅恬适之乐。清欢者,清淡的欢愉也,不是大欢,也不是狂欢,更不是贪欢。当年东坡先生被贬黄州时写下了这句诗,而正是他在黄州的这段经历成就了他不凡的文学人生。即使被贬,他也没有消沉,而是与赤壁下的清风、高崖上的明月为伴,感悟到至深的人生哲理,写下了《赤壁赋》这样的千古名篇。  相似文献   

3.
文学是思想的结晶,我愿意用我有限的学识来诠释我对生命的疑问和对灵魂的追索。陶渊明写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他以其真实的经历,写出了归隐诗独有的神韵和恬淡,表达了他的归隐之乐、天伦之乐、山林之乐、  相似文献   

4.
<正>原题呈现(50分)陶渊明《饮酒(其五)》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抒写了个人“独享”的情致;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中“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道出了与人“分享”的乐趣;欧阳修《醉翁亭记》中“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寄寓了与民“共享”乐事的情怀。独享、分享、共享是我们在不同的情境下,选取的不同生活方式,也是面对世事体现出的不同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5.
快乐教育作为一种理念同样适用于生命教育课程的教学实践。快乐型生命教育的内容包括人伦亲情之乐、自我成长之乐、道德完满之乐、山水超然之乐以及忧患苦难之乐。快乐型生命教育模式的具体目标是:让生命教育在快乐中完成,即让学生在快乐中体验生命的存在与非存在。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方式通达这一目标。第一,师生间建立"我与你"的公开敞亮的平等关系。第二,审美化的生命教育情境。第三,以人为本的价值关怀。  相似文献   

6.
<正>"你曾对我说,相逢是首歌……"一生有你陪伴,一路欢歌不断。回眸18年的工作成长历程,流连于心灵的湖畔,因有你们的相伴,我才能笑对辛酸与苦楚,独享一份恬淡与从容。品一杯香茗,唱一曲欢歌,往事的音符在笔端的字里行间跳跃,组成我一路前行的幸福欢歌。我获得全国第七届中小学音乐课观摩活动获一等奖、  相似文献   

7.
陶诗中的地名“南岭”应为汉阳峰,并可证其家曾在庐山南麓。从诗中写到门前窗下、堂前屋宅旁、东园西园、花草树林生长状况,说明“人境”优美。又对村庄庭院、附近树林、远处岭陆、湖水与洲渚作生动的描写,展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写的应是庐山与鄱阳湖景色。心态有乐:知足乐、饮酒之乐、与邻为友之乐、尚友古人之乐,读书之乐;心态有悲,以饮酒与采菊为消忧解愁之方式。生存状况其实恶劣,土质瘠薄,生产力低下,灾害频仍,故其理想境界在桃花源。陶渊明影响大的原因,自身气节高,客观上社会意义大,历代士人失意,多以渊明安慰自己,以恬淡之心看待得失。  相似文献   

8.
宋代文学家苏轼被贬离京 ,不能再过钟鸣鼎食的富贵生活。他从平常的清茶淡饭中发现了生活的诗意 ,便在《浣溪沙》一词中写道 :“人间有味是清欢。”意思是人间最有情趣的是清幽自在的生活。读《三个有关陌生人的故事》 ,从两家遭遇不幸和那位美国女士得到万幸的故事中 ,我们不难获得这样一种感受 :人间有幸是真爱。人生在世 ,要想避免不幸与痛苦 ,获得美满和幸福 ,就需要对身边的人们 ,乃至萍水相逢的陌路人 ,抱有一份真诚的爱心。只有有了爱 ,人间生活才绚丽多彩 ;只有有爱 ,生命之泉才汩汩滔滔 ,生命之花才永开不败。因为爱 ,那位海边散步…  相似文献   

9.
张丹 《文学教育(上)》2014,(17):100-101
北宋理学家程颢毕生致力于丰富与传承理学事业的同时,还写下了一些颇有可读性的诗歌,尤其是后期的一些唱和诗,将吟孔颜之乐、塑圣者形象、表经世之心、寄恬淡意趣的人文内涵不着痕迹地融入诗中,别具风貌,自成一家。  相似文献   

10.
郑良 《湘南学院学报》2007,28(1):91-93,107
“林泉之心”从美学的角度理解,具有二个层次的内涵。一是抱着平等亲爱的心态,与林泉为朋。二是人情人性与山水的共鸣,移情作用的体现。它告诉我们,只要拥有发现山水之美的“林泉之心”,大可以不必隐逸到山水之中,在现实社会中同样可以获得山水之乐。郭熙的“林泉之心”就是美学中的审美心态,是人生的一种境界。  相似文献   

11.
《颜氏家训·勉学》中蕴含有学习的认知加工机制及深刻的动力意向心理.《勉学》在秉承“先意”的基础上,倡导识记、思维、“观”“行”的知行统一学习观,认为学习当效行古人之孝行、态度、气节、情感、诚信等榜样并自省反思.学习不是纯粹的认知,而是一种生活,学习的过程亦是一种生活的过程;学习是个体“本体生命”与“意义生命”的有机粘合;个体生命的发展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认识与实践相结合的博专“兼美”性学习.  相似文献   

12.
孔子认为快乐是一种心理体验。他的快乐观体现了从实践道德之乐到审美境界之乐,从智者之乐与仁者之乐的层次性。他将立志、修仁和善于交友作为获得人生快乐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3.
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并序)》中描绘的归隐之乐是无数人心中的理想之境。仔细揣摩,其实“乐”中蕴含着三重悲意:一是辞官归去、政治理想不能实现的不甘与无奈;二是想象中田园生活的闲适惬意与现实生活的窘迫困苦形成的巨大落差;三是乐天安命思想背后陶渊明对自己生不得时和精神孤寂的感伤。  相似文献   

14.
自然生命的生生不息融会了天伦之乐,精神生命的薪火相传点燃了教育之光。孔夫子的教育之乐是春服既成之时,与年龄不等的学子在散步时吹吹风,在聊天中启发与点拨。交流、对话、因材施教,是千载犹新的话题。追随夫子的弟子真正感受到了如坐春风之乐,虽然夫子也曾严厉地批评过昼寝的宰予,但是弟子大规模地感到  相似文献   

15.
二程的"孔颜乐处"观的精神实质主要体现如下:"自得"之乐,它是在主观内在自觉基础上达到的顿悟之乐;"循理"之乐,即在遵循自然规律和社会规范的基础上,心灵所获得的快乐和愉悦;"鸢飞鱼跃"之乐,这种乐是精神自由之乐,它超越了世俗的功名利禄,超越了世俗生活的困窘;"与物同体"之乐,它实质上是对自身价值的一种认同,对自己成为自己的一种睿智把握。  相似文献   

16.
医往情深     
这里是直面生死的领域有一群白衣的守卫者恋恋不舍站在通往象牙塔的阶梯上拼命挣扎医生有医生的净土在那里他们异心医意独享着自己的苦与乐  相似文献   

17.
<正>《归去来兮辞(并序)》中的陶渊明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个体,表现出了人格的三重性:他是纵情田园的孤高隐者,又是心有不甘的落寞儒者,还是洞彻生命的超脱道者。三重人格的背后是陶渊明思想中儒与道的激烈碰撞。一、纵情田园的孤高隐者《归去来兮辞(并序)》是陶渊明辞去彭泽令时所作,字里行间透露出归隐之乐:有轻舟遥遥、衣袂飘飘的归途之乐,有童稚候门、携幼入室的天伦之乐,有举杯独酌、静默怡颜的安居之乐,有南窗寄傲、涉园成趣的洒脱之乐,  相似文献   

18.
︽雨中登泰山︾的生命美学观湖南\刘志民李健吾的游记散文《雨中登泰山》,描写了雨中泰山别具情趣的景物和雨中登山的“独得之乐”。其独得之乐,包括作者所得到的自然美景的享受,民族文化的薰陶,更包括作者从对泰山的攀登和所见所闻中获得的人生感悟。作者从生命美学...  相似文献   

19.
陶渊明的田园诗写的是平淡的田园风光和日常的农村生活,反映的是归隐后恬淡的心境与情趣。在平淡的描写中也正是其以“素”为美的审美态度使平淡素朴的农村田园生活具有了独特的审美意义。陶渊明在“素”中发现了意、道之真,并且体味到了真美,从而归田园居,灵魂获得了真正的自由。田园是陶渊明的心灵家园。  相似文献   

20.
学术界和知识界德高望重的季羡林老人,从来都以谦和、平易的面貌出现在他的文字中,从来都是在平静恬淡、质朴无华的语言下奔涌着对生命、对生活的滚烫激情,《清塘荷韵》便是季老的一篇意味隽永的散文佳作,它以宁静悠远的文笔和看似不经意的巧妙运思,谱写了一曲人与自然的生命颂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