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回乡"是文学中一个伟大的词汇,也是一个沉甸甸的母题,有着无尽的想象和阐释空间。在中国传统文学中,有"少小离家老大回"的感慨,有"近乡情更怯"的慌乱,有"只道早还乡"的期待,有"天涯一望断人肠"的伤感,当然,还有无数的衣锦还乡。在现代文学中,有鲁迅的"冒了严寒,回到相隔二千余里,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去"的悲凉,总之"何人不起故国情"。西方文学中也是如此,有奥德赛归乡的冒险,也有荷尔德林的"你梦寐以求的近在咫  相似文献   

2.
文章评述了青年批评家王泽龙的学术专著《反思与重构》,认为该作对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建构和中国现代诗歌史及观念的探讨是从政治社会历史学的角度出发的。这种研究方法对整合各种思想资源与学术经典具有文学史意义。  相似文献   

3.
家族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系中占据着天然的优势地位,传统的中国家族伦理文化见证了中国社会变迁的演变;20世纪中国文学的百年变迁,在一定程度上正好是中国家族文化精神特质的折射,作家们的创作心理、思维方式和艺术观念等主体素养均受到家族文化的影响,“家”无处不在的辐射力和永恒性更是规约着创作者们的价值取向与艺术传达方式———二者之间微妙而深刻的关联构成了整整一个世纪中国文学富于叙事张力的特点,家族文化“在整整一个世纪的动荡里能够相对不受政治社会、经济条件、文艺运动等影响的文化潜在性,又提示了这一切外力背后的中…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似乎面临着“尴尬”的境遇。从史的规律性、整体性叙述到具象文本的内涵阐释似乎都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甚至出现了过度阐释的畸形言说。也就是说,无论是从选题还是研究视角,都面临着所谓的“拥堵”和“堆积”的学术困境。于是乎,诸多的学术会议和沙龙纷纷强调要将当前的研究重点转移到现代文学研究的学术增长点问题上。但事实是,从文学本体出发,现代文学的这种所谓的窘境是否是真实的呢?从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的角度出发,随着时光的流逝,不同读者的接受视阈和接受语境必然会带来新的文本阐释和接受模式,对现代…  相似文献   

5.
王蒙认为,艾特玛托夫、加西亚&;#183;马尔克斯、卡夫卡和海明威是对新时期中国文学影响最大的四位外国作家。那么,艾特玛托夫对中国文学的影响始于何时?以什么样的方式?影响了谁?达到了什么样的程度?对于这些疑问,史锦秀教授的新著《艾特玛托夫在中国》(下文简称《艾》)都给予了充分的解答。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八十一梦》的分析,认识到张恨水先生对中国民族文化、文学的扬弃继承和对西方审美方式创造性的同化,在文学创作上表现为举重若轻地创新,在创新的过程实现文学的意义和对文学价值、人生价值的超越,表现出清醒的现实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7.
《租界文化语境下的中国近现代文学》[1]是李永东继《租界文化与30年代文学》之后出版的又一部从租界文化角度解读文学的著作。与前一部著作相比,该著的研究时段大为拓展,涉及"晚清""五四""孤岛"这三个时期。为了规避与前一部著作的重复,该著没有列专章研究"30年代文学",而是选取"30年代的女性电影"作为论述对象,以成全著作以时间为序的论述逻辑。  相似文献   

8.
当我们在新世纪的历史轨道上行进了整整十年之后,尽管崭新的文化、文学景观是那样令人眼花缭乱,却丝毫也冲淡不了我们对告别不久的那个百年文学的牵挂与眷怀。不论人们今天以怎样的眼光审视它,以怎样的价值标准评价它,它作为中国文学的一个重要精神转折点以及由此而具有的内在价值和思想力量则是无论如何也抹杀不了的。  相似文献   

9.
正抗战时期的中国文学,不仅是历史悠久、魅力无穷的中华文学在民族危难与奋战之际特殊境况下的薪火传承,也是中国作家和人民抗击侵略者的一种斗争武器;不仅是这一时期中国社会、人生的历史写照,也是中华民族精神与民族品格的展示。因此,抗战时期的中国文学,理所当然地在中华民族文学史册和世界文学史册上留下辉煌的篇章。[1]然而,抗战文学这一笔弥足珍贵的巨大文学遗产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关于抗战文学的研究还远远不能让我们感到乐观,可以毫不夸张地  相似文献   

10.
张大春的<聆听父亲>是以散文笔触写就的"现代"家族史.它从现代个体的角度切入家族记忆,秉承鲜明的怀疑精神,反思原乡儒家文化传统的优劣;在沿袭传统儒家审美观念的同时进行了跨文体的形式实验.从而拓展了华语文学中家族史的书写空间,为儒家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异域传播提供了一个典例.  相似文献   

11.
刘明华先生在学界是以研究唐代文学及其思想史尤其是杜甫研究见长的。最近,由著名学者傅璇琮先生作序,中华书局隆重推出了他的一部新著——《文化视野下的中国古代文学阐释》(后文简称《文》著)。此著系刘明华先生主持的华夏英才基金项目、教育部社科项目、重庆市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项目的结题成果。全书除前言外共分十章,实属十篇学术长文。其中,第一、二章是先生独创;第三、十章系合作;其余部分是作为项目参与者的部分研究生多年来在老师指导下所完成。傅先生称这一成果“是研究与教学的综合成果,这当为高校教学提供值得思考的成功经验与积极范例”。该书以几个重要作家、作品或某一重要文学现象及文学公案为纲,从历史文化的宏观背景下观照、考察其丰富的文学意味或文化意味,发掘、透视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充分体现了先生长期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文化意识和人文情怀。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中国文学一个传统的意象符号,"土地"历来是维系我们民族历史的物质基础,但在近现代以来,"土地"意象却被构筑成了一则喧嚣扰攘的神话寓言——试看身处传统与现代文明夹缝之间的中国文人,谁不会因"土地"而背负起了莫名难言的流浪情结,绵亘其中的感怀意识一旦形诸文字,便催生出百年文学无处不在的原乡神话。  相似文献   

13.
中国现代文学从发生到发展、从外在特征到内在品质,都深受外国文学特别是两方文学的影响,这是不争的事实。而外国文学对中国文学的影响主要是通过翻译的中介来实现的,这也是显著的事实。但是,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翻译文学研究,或者说翻译文学与中国现代文学之关系研究,一直是一个薄弱环节。  相似文献   

14.
作为近代中国最为重要的社会思潮之一,民族主义极大地影响和制约了中国近现代文学,这是谁也不会否认的。可是,民族主义究竟怎样影响和制约了中国近现代文学,却又是谁也难以给出一个具体而全面的回答的。换言之,中国近现代文学与民族主义之间的关系,是中国近现代文学研究领域极具理论意义同时又极具难度的一个重要课题。王学振以极大的学术勇气,以他的博士学位论文挑战了这一课题。  相似文献   

15.
俄罗斯民族是一个充满悖论的民族,东西文化的对峙使这个民族彷徨无依,精神困惑。俄罗斯的现代化之路衍生了现代性。现代性的反思绝不是一个外在的"他者",而是内在地映现于俄罗斯文学本身的东西。俄罗斯文学的五大题材在现代性视域下获得了批判性的艺术阐释。  相似文献   

16.
莫媛媛  韦清辉 《山东教育科研》2014,(24):I0008-I0008
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飞升,人们早已度过了忍饥挨饿的岁月,对生活的追求开始从温饱阶段向更高的阶段发展。人们不断对生活提出更高的要求,增加生活的享受,增加美感的体验,开始逐步取代人们对温饱的追求。因此,为了满足人们的这一需求,打造更美丽的景观空间成为许多城市规划人士以及环境艺术工作者的梦想。众所周知,中国的传统园林景观在世界上有着非常高的声誉,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中国皇家园林——颐和园、南方私家园林——苏州留园、北方私家园林——十笏园等等。然而,随着与世界的接轨,人们越来越向西方园林景观靠拢,忽视了本土的传统景观设计,基于此,本书作者俞昌斌便以中国传统园林的知识体系为脉络,分析比较和研究了中国传统园林景观与西方现代景观的设计理念以及手法,从而总结出了“源于中国的现代景观设计”理论体系,旨在将中国的景观设计发扬光大,不断创新和传承下去。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文学”这个研究范畴隐藏着某种方法论的限制,与“现代文学”研究日趋转向史实实证式的“古典化”研究理路比较而言,研究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文学无疑更需要当代理论资源的支持,更需要新的理论工具和问题意识。管宁先生的新著《消费文化与文学叙事》,以清晰的后现代主义理论图谱为背景,聚焦于“消费文化”与“90年代以来文学叙事”之间的相互影响与相互作用,从一个重要的理论维度对近二十年来的文化场域与文学叙事做出了犀利而缜密的深刻剖析。  相似文献   

18.
在今天这样一个消费文化的时代,这样一个视觉文化的时代,对张炜创作的研究不仅是一种文学研究,文学归根结底是一种审美的艺术,离开这一根基,文学就可以为其它的文化制品所取代。因此,张炜创作对人的终极价值的关怀恰恰是当代文学富有启示性的写作姿态,专著对于更加清晰地认识与领略张炜创作的文学审美无疑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中国哲学思想的创造性研究、特别是关于中国思想在国外的传播和影响方面的研究向来单薄,本文着重分析《远游的思想》以国外思想大师的眼光反观民族的思想智慧的成就,探讨它对开启学科研究新局面的基础性铺垫,具有某种创新的品质。  相似文献   

20.
1995年,黄修己先生历时4年完成的《中国新文学史编纂史》①使学子们开始正视现代文学这门学科的独立存在。又一个10年过去,在黄先生的指导下,新一代学者长成,师生们经历五年多的辛苦合作,完成了百万言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史》②。这是一部从宏观上强调学科独立性并描述学科演变历史的研究著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