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贾樟柯的电影打破了传统电影故事片和纪录片之间的界限,将纪实和虚构交叉并用,实现了对社会的独特观照,形成了自己的电影风格。我们通过他的十余部电影,可以看见中国近20年来社会发展的真实图景。贾樟柯电影关注的几乎都是处于社会边缘的人群或弱势群体,然而小人物也有大世界,看似波澜不惊的生活,底下却同样暗流涌动。而贾樟柯则将镜头对准底层,用直接纪录的方式呈现给观众一个并不平凡的世界。  相似文献   

2.
世纪之交,当中国电影不断趋于商业化的时候,贾樟柯以他独特的纪录电影风格步入影坛。他将镜头执著地对准社会的边缘人,客观地记录他们的生存状况,揭示他们的情感和心灵。贾樟柯为百年华诞的中国电影带来了一丝新风。  相似文献   

3.
针对"第五代"导演的电影重新唤起去历史化场景和幻想式的、意识形态的象征统一,贾樟柯等"第六代"导演选择将破碎而无序的现实的种种寓言搬上电影银幕。以"县城"作为电影视角的焦点,以DV技术为拍摄媒介,贾樟柯的电影刻画了中国快速的社会和经济转型。本文通过考察贾樟柯电影中的"消失"、"拆除"和"移动性"等母题,探讨其对于现实的记录和反应。  相似文献   

4.
贾樟柯电影中的音乐符号、背景符号和语言符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贾樟柯前期的几部电影运用独有的符号构建了一个特有的艺术世界。通过分析可以看出,这些符号恰恰为贾樟柯电影走入世界视野提供了很有力的保证。将音乐作为界定那个时代的特有元素,背景符号和语言符号为那个时代提供一个强有力的支撑,因而贾樟柯电影的意义得以显现。  相似文献   

5.
贾樟柯作为中国独立电影导演群体的典型代表,他的电影作品一经问世,便以其对时代背景下个体命运的人文关照和对新现实主义电影美学的承袭,在国内外电影界引起了广泛关注.对于贾樟柯的电影创作风格,电影界的评论褒贬不一,但他的作品带有极强的个人书写风格,传达出对社会现实的思考也颇具独立意味.从贾樟柯出发,对其个人影像的美学特征和文化意义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以此为切入点探讨中国独立电影当前的发展情况和前景.  相似文献   

6.
贾樟柯电影关注草根群体的生存状态和他们所处的文化环境,将草根阶层的特定文化符号加以展现,形成了独特的电影镜像集合。进而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电影纪实风格和成熟的电影艺术表现手法。因而,贾樟柯成为第六代导演的一个代表人物在国际电影界获得好评。  相似文献   

7.
《三峡好人》是贾樟柯导演在拍摄《东》时所决定拍摄的一部影片,获得2006年第63届威尼斯电影节最佳影片金狮奖等多项大奖。该片秉承了贾樟柯导演的一贯风格,将镜头瞄准了社会底层的小人物,同时反映了社会现象和现实问题。与此同时,他也用自己独特的方法从电影中将思考表达出来。笔者将在本文中讨论电影中所透露出的空间背景、现实思考以及思考如何表达出来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马迎珺 《文教资料》2010,(11):22-23
本文通过《小武》、《小山回家》、《站台》等几部作品阐释男性形象内在与外在的表现:贾樟柯电影中男女形象的比较;贾樟柯电影中男性形象的社会意艾。  相似文献   

9.
贾樟柯电影的叙事策略与美学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贾樟柯作为第六代导演的代表人物,其电影作品有着独特的叙事策略与美学内涵。本文结合贾樟柯的影片,分析总结贾樟柯电影的叙事策略,其中包括情节淡化与诗意美学、微观叙事与真实美学、边缘叙事与人文关怀,并结合当下的社会现实分析其影片中所蕴含的美学内涵。  相似文献   

10.
流行歌曲是贾樟柯电影展示底层文化的一个重要元素,是流行文化的象征符号。贾樟柯电影通过运用流行歌曲实现影片换面的转换,展现故事人物的情绪和心理,也促使文本获得诗意的传达。流行歌曲成为贾樟柯电影情节的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1.
贾樟柯作为第六代导演的领军人物,通过底层人物的生活状况来反映发展中的社会,一直以独特的纪实风格记录变迁的中国,对底层人民的人文主义关怀是他的创作理念。本文在第六代导演突破第五代重重包围的基础上研究贾樟柯故事结构和声音处理方式,进一步研究贾樟柯电影的纪实风格。  相似文献   

12.
正《天注定》的电影美学王蒙蒙导演贾樟柯以真实的事件为原型创作了电影《天注定》。影片保持着贾樟柯一贯的风格,着力于对边缘人的关注以及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呈现了大时代的另一面。同时,影片在技巧方面也颇有创新,极大地丰富了其艺术表现力。一人物设定电影《天注定》由四个故事组成,都是来自于真实的事件,分别是胡文海、周克华、邓玉娇这三起刑事案件和富士康跳楼事件。  相似文献   

13.
贾樟柯的电影在纪录片的外衣下隐构潜行着鲜为人知的侠义情怀,本文尝试着运用影视艺术心理学的观点,从贾樟柯个人的独特成长经历切入,尝试探寻贾樟柯电影中侠义情怀的来源。  相似文献   

14.
贾樟柯的电影一般被认为是以底层的视角来反映当前时代背景下底层小人物的生活状况。但是从叙事美学的角度来分析,贾樟柯的电影却又体现了一种对时间和生命的理解。通过镜头、符号、故事这三个电影叙事构成的重要成分的分析,我们会发现贾樟柯电影在叙事上暗含了另一种对于生命和时间的理解,他的电影是生活的忠实记录者,叙述的是生命的过程,用细微的眼光呈现一个个我们时常会忽略的生命过程和生命的本质——流失。  相似文献   

15.
以贾樟柯为代表的第六代电影人,在电影观念和影像风格上有自己独特的美学追求:以个人化姿态直面当下中国的日常生活状态,消解经典性的电影叙事模式,以全新的电影思维和原创精神为正处于低迷状态的中国电影注入了新的活力,强调纪实、关注现实、注重个体经验的传达、开放性的叙事模式是贾樟柯电影的美学风格。  相似文献   

16.
导演贾樟柯以真实的事件为原型创作了电影《天注定》.影片保持着贾樟柯一贯的风格,着力于对边缘人的关注以及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呈现了大时代的另一面.同时,影片在技巧方面也颇有创新,极大地丰富了其艺术表现力. 一 人物设定 电影《天注定》由四个故事组成,都是来自于真实的事件,分别是胡文海、周克华、邓玉娇这三起刑事案件和富士康眺楼事件.  相似文献   

17.
电影《三峡好人》沿袭了贾樟柯一贯的写实主义风格,以冷静客观的镜头、悲悯的情怀表现处于社会转型期被生活推至边缘的小人物,通过电影这一影像手段记录普通的真实的日常生活,蕴含了浓厚的人丈关怀和至真至纯的人性美。  相似文献   

18.
以贾樟柯为代表的第六代电影人,在电影观念和影像风格上有自己独特的美学追求:以个人化姿态直面当下中国的日常生活状态,消解经典性的电影叙事模式,以全新的电影思维和原创精神为正处于低迷状态的中国电影注入了新的活力,强调纪实、关注现实、注重个体经验的传达、开放性的叙事模式是贾樟柯电影的美学风格。  相似文献   

19.
纪录电影《海上传奇》通过十八位受访者讲述了上海的百年沉浮。导演贾樟柯以口述历史、意境营造、虚实交替、音乐的诗意陪衬等方式将讲述者的亲历倾诉集中于上海这座城市,既映衬了观者的生存境遇,又是浓烈的"贾樟柯风格"的体现。  相似文献   

20.
电影社会学是研究电影和社会学的一门交叉科学,它聚焦电影的社会功能、电影与社会及观众之间的关系。电影的社会功能是电影社会学的主要研究内容之一,即从电影的社会功能去分析和研究电影。作为一部聚焦三峡移民题材的本土影片,由著名导演贾樟柯执导的《三峡好人》自上映之日起,便凭借其真实的情感纪实和深刻的文化内涵在国际影坛上获奖无数,备受好评。本文以电影的社会功能为理论视角,通过分析《三峡好人》的英译字幕,深入探究电影的社会功能对电影字幕英译的启发作用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