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传统节日文化是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语文教育同样肩负传统节日文化的使命,是传统节日文化的守护者。如何在语文教育中贯穿传统节日文化,作者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2.
2008年,我国清明、端午、中秋三大传统节日终于正式进入国人的假日生活。欣喜之余,我们也应该清醒地意识到现在年轻人热衷洋节,根本没把我们自己的传统节日放在心上。继承和弘扬传统节日文化"法定化"固然重要,然而更重要的则是在学校人文教育的主阵地——语文课堂,能够借助教材选文对处在基础教育也是终生教育关键阶段的中小学生进行传统节日文化的渗透教育和奠基教育。可当下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教材此类题材作品甚少,研究探讨可选入中小学语文教材的传统节日题材作品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3.
<正>高中语文教材中有一些内容涉及传统节日文化,智慧的教师会有效整合相关的课程资源,从这些教学内容中"掘金",让自己和学生都收获满满。同时,利用各种途径,积极开展传统节日文化的教育。一、开发传统节日文化校本课程多年来,语文教学界一直在倡导张孝纯先生的"大语文教育观"。张先生提出:语文教育需要遵循"联系社会生活,着眼整体教育,坚持完善结构,  相似文献   

4.
传统节日是一种具有历史性和民族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语文是学生学习语言文化的一种工具性学科,把传统节日文化融入到语文教科书中,能够帮助学生学习传统节日文化,增长节日文化知识,加强学生的爱国意识,对传承传统节日文化、弘扬节日文化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中国传统节日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缩影,有着深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底蕴,是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中职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养成时期,中职语文教师可以利用中国传统节日所渗透出的情感对学生进行人文情怀的教育,使其陶冶情操,增强文化自信。并且通过多样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传播、弘扬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提高其文化素养,努力把学生培养成有文化底蕴的现代文明人。  相似文献   

6.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西方节日文化对于我国传统节日的冲击越来越强烈,许多学生对于我国传统文化的认识程度淡薄,且盲目跟风,导致对我国传统节日文化认知的缺失。因此,在小学语文中开展中国文化传统节日的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对传统文化节日的保护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7.
<正>本文透视传统节日文化逐渐被遗忘的现状,追根溯源,寻找传统节日文化感知缺失的原因。结合语文课程具备传承中华民族文化的人文性特点和语文教师需担负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使命,尝试把传统节日引入语文教学,着重阐述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传统节日文化的策略。《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强调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  相似文献   

8.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如何借助语文课程的力量传递我国传统节日文化,让传统节日中所蕴含的丰富人文信息通过语文教学活动潜移默化地传递到青少年的心灵中,成为了新课标下语文教学需要思考的问题。我国以往的语文教学对传统节日的关注度不够,未能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在新一轮课改中需要纠正这一现象,通过结合课文内容挖掘传统节日内涵、语文主题活动、课后阅读、考试等教学环节点燃学生对传统节日文化的感知。  相似文献   

9.
《考试周刊》2019,(84):163-164
传统节日蕴含丰富的教育资源,是中华文化情感的凝聚,是民族精神文化特色的展示。我国大多数年轻人倾向于西方节日,传统节日文化面临边缘化的困境。如何通过传统节日教育恢复传统节日文化的精神意义,成为教育者需要认真思考探索的问题。本文通过了解幼儿园传统节日教育现状,提出节日教育对策建议。旨在使幼儿感受中华民族独有的传统节日文化情怀,培养幼儿热爱祖国民族的思想感情。  相似文献   

10.
<正>语文课对保护和传承传统节日文化具有重要的作用,语文教师应注重传统节日文化教学。一、整合教材资源,感知节日文化在现行的中小学教材中,涉及传统节日文化的篇目很多,如刘绍棠的《本命年的回想》、沈从文的《端午日》等。教师可以将其梳理整合,开发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让学生感知传统节日文化。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课堂活动形式可分为五类。  相似文献   

11.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发展,语文教学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在对蕴含着传统节日文化的古诗词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存在着教学目标的设定不明确、教学内容拘泥于教材、教学方法选用不灵活以及评价方式单一等问题。结合语文教学实际,需要优化古诗词课堂教学,促进教师自身传统节日文化素养及传承能力的提升,拓宽学生传统节日文化视野,增强传承意识,以提升蕴含着传统节日文化的古诗词教学质量,达成促进学生传统节日文化素养及传承能力提升的教学目的。  相似文献   

12.
语文课本和读本中有着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民俗内容,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从文化传承、建设和谐社会的高度重视传统节日文化教育,选择合适的路径,将节日文化教育和语文教学融为一体,引导学生热爱祖国传统节日文化,主动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一、创设情境,丰富体验节日通过特定的形式将自古以来的一些器物和习俗传承至今,  相似文献   

13.
张玉霞 《家长》2022,(1):141-143
<正>传统节日文化是中华民族繁荣发展的文化印记,是语文学科发展的重要土壤,是提升语文教学的有效载体和媒介。教师需要在语文教学中积极渗透传统文化,发挥文化的感召力和感染力,提升初中语文教学的实效性。当前阶段,教学改革脚步的不断深入,对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教学方式革新提出了更多的新要求,信息技术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相关的信息技术技能,还要对学生的文化素养进行培养,而在这一过程中,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教育就发挥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文将会对中华传统节日文化教育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渗透进行研究,以期能为这一方面的工作提供更多的依据。  相似文献   

14.
传统节日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同时也是民族文化得以传承的有效载体。劳动教育源于人们的生产生活,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同时也是实现文化传承和个体社会化的过程。新时代,探究中国传统节日融入劳动教育的路径具有深远意义。基于此,通过挖掘传统节日的起源与内涵,深入分析了传统节日对大学生劳动教育的作用,进而揭示了传统节日与大学生劳动教育深度融合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传统节日融入大学生劳动教育的有效路径与注意事项,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初中是学生学习和成长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的每一门学科都有着极高的教育价值。作为教师,必须充分发挥学科优势,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促进自身综合素质的发展。语文是初中阶段重要的学科,对于学生文化素养、审美意识的培养有着重要作用。在语文教材中蕴含着大量的传统文化资源,这对于学生审美能力、文化意识等方面的培养十分有效。基于此,本文着重分析了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节日文化的渗透方式,探讨了传统节日文化教育在教学中的必要性,分析了当前语文教学中的问题,并结合实际问题提出有效的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16.
丁华娟 《教师》2013,(16):54-55
近年来,由于西方节日文化的冲击和学生传统节日观念的淡薄,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流失甚多。本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通过客观对待、积极引导、洋为中用、推陈出新等教学手段,让学生既正确认识西方节日文化,又能客观地重新审视我国传统节日文化,为我国传统节日文化的广泛传播探索出了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7.
当前,新课程教学标准和素质教育理念不断深入,对初中阶段的教学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在展开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应当积极地借助传统节日的优秀诗词为学生渗透传统文化,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做好传统文化的传承教育工作。本文主要针对中华传统节日优秀诗词走进初中语文课堂的策略展开研究分析。  相似文献   

18.
中华传统节日是推进“文化自信”的重要文化资源。就学前教育而言,传统节日文化活动具有促进幼儿深度感悟传统文化精神、培养幼儿文化主体意识等价值。可在现实中,家庭、社会和幼儿园往往忽视幼儿的传统节日文化教育。当前幼儿园传统节日文化活动存在教育性不足、对传统节日文化精神的理解肤浅、缺乏文化主体性培育意识等现象。对此,应该从提升教师传统节日文化素养、推进家园合作及整合社区资源、坚持以幼儿实践操作为路径、为幼儿营造丰富的传统节日文化情境等方面入手,将传统节日文化与幼儿园教学活动进行有机融合,以提高幼儿园文化自信教育。  相似文献   

19.
赵贵延 《甘肃教育》2022,(20):94-97
弘扬四大传统节日文化是传承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基于四大传统节日特殊的育人价值与功能,本研究开展了以四大传统节日为主要载体的中学语文实践活动探索,通过立足课程目标、优化课程内容、拓展课程空间、注重多元评价,创设真实的语文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在完成项目任务中进行语文学习,实现语文核心素养与精神品格的双向建构。  相似文献   

20.
中华传统节日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宝贵资源.农村的自然环境有利于学生理解传统节日习俗,体会传统节日所寄寓的民族情感和人文精神,利用节日文化创造性地开展语文教学大有文章可做.笔者在语文教学中依托博大精深的节日文化开展师生共写随笔实践,在广阔的时空里重温民俗传统、涵泳人文情怀,引导学生与先贤对话、与自己对话、与未来对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