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语》里引用有17条《诗经》里的诗句,从引诗中可以看出孔子丰富的文艺美学思想。这些引诗塑造了一个具有理想化人格的君子形象,这一君子安贫乐道,品德高尚,有着良好的修养,他的核心特点即是仁,并且孔子通过引诗表达了把礼乐作为实现仁的主要途径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在《论语》中,孔子除了谈“仁”以外,较多谈及君子.虽然各家对《论语》“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这一章中“君子”和“小人”的关系有多种注释,但总体看来比较相近,大都认为君子与小人以心地、气貌来区分.君子与小人在心地、气貌方面不同在于:君子以义为本,以利为末;君子践行仁.  相似文献   

3.
《史记》全书的格言警句多达一百余条,它主要集中于“太史公曰”这种论赞中。既引君子之言,又录典籍之语,还采民间俚语俗谚。1.引君子之言。这主要指孔子、老子、韩非子的话,而以引孔子的话最多。如:①学道不倦,诲人不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孔子世家》)  相似文献   

4.
孔子推崇《诗经》,这在《论语》和《孔子家语》1多有反映:"不学诗,无以言",是孔子对诗的作用的解读;"诗"三百、思无邪,是孔子对"诗"的总体评价;虽重"诗教",但就"六艺"之间关系来看,孔子认为"诗"的最终旨归应为促进礼和乐的培养。孔子"诗教"观始终围绕"君子"这一理想展开,具有强烈的道德说教色彩。  相似文献   

5.
春秋称《诗》之风对孔子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教育理念上,使孔子重视《诗》的传授,以《诗》作为教学内容;二是在学《诗》目的上,使孔子重视《诗》的政治功用,重视《诗》在伦理教化、性情修养和增长见识方面的作用;三是在引诗、解诗的方式上,孔子也深受《左传》一类解诗性质的引诗的影响。春秋时代人们称《诗》时没有文本观念,而孔子却已具有朦胧的文本概念,他在引导学生理解诗歌时,要求他们注意《诗》作者的本意。可以说孔子诗教并非空穴来风,它是对春秋时代称《诗》传统的继承与发扬。  相似文献   

6.
上博简《孔子诗论》简一所载“《诗》亡离志,乐亡离情,文亡离言”的文字对孔子《诗)教具有重要意义,“乐”应为“《诗》乐”,“文”指“《诗)的文采”。“《诗》志”、“《诗》情”和“《诗)言”构成孔子《诗)教的三大核心内容。孔子籍《诗》培养个人的社会文化知识、情理涵养和辞令谈吐,由“志”——“情”——“言”的过程是君子以《诗》入学由浅至深、由内修至发外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仁"是孔子哲学的核心范畴,"仁"字在孔子以前已然产生,但被孔子赋予新的内涵,引仁入礼,实质上等同于孔子重新创造了一个哲学语词。孔子对"仁学"观念的创造迅速在当时的智识界流行开来,《左传》《国语》、诸子百家、郭店楚简中大量出现"仁"字,并具有孔子"仁说"提出之前不具有的意涵,应当将它们看作是对孔子"仁说"的继承与应用。"仁"的观念在当时智识界有着广泛的讨论,形成一种"谈仁""论仁"和以"仁"进行道德评判的学术思潮。  相似文献   

8.
《论语·雍也》有“宰我问仁”一章,历来对其注解众多。根据对“井有仁焉”的理解不同,大抵存在2种解读:一种认为井中有人(或仁人);一种认为宰我以“井中之仁”设喻,“仁”或可通过行事而取。2种解读似乎都忽视了“君子可欺”相悖于儒家忠信之道的事实。文章考察历代注家对本章之释义,联系《周易》之《井》卦剖析“井有仁焉”所含蕴的意义;并结合出土文献,以及对“欺”“罔”等诸字之研析,将“《井》卦之仁”与“君子之仁”“圣人之仁”试作勾连。该章中,孔子与宰我的对话焦点,或为君子可施“《井》卦之仁”。  相似文献   

9.
孔子的人格思想在《论语》中主要体现在君子、仁人和圣人的道德品格上。孔子所提倡的人格修养就是通过对“仁”的不断追求,使君子的道德品质趋于完满,以成就圣人的完美品质。这是一个在恰当的位置上力求进取而非偏激的发展过程,也深刻地体现了孔子的人格思想中“和”的精神。  相似文献   

10.
孔子的仁学基本思想,是要通过道德教化来培育出有道德理想和人文教养的君子,从而实现安定和谐的社会文明秩序。孔子不仅将追求理想的和谐社会作为其外王的目标,更是把塑造内在完美人格之内圣作为更崇高的追求。结合《论语》中孔子关于仁的具体解释,可以认识孔子关于仁的概念的内涵。  相似文献   

11.
孔子是否删《诗》?这是中国学术界争讼千年的论题。隋朝以前无人否认孔子删《诗》,唐朝孔颖达则疑孔子删《诗》;至当代则有中国科学院《中国文学史》、游国恩主编《中国文学史》等论著亦持否定孔子删《诗》说。本文依据《论语》、《左传》、《国语》、《墨子》、《庄子》、《尚书孔序》、《史记》、《汉书》、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徐中舒《左传注》等丰富而有说服力的古今论据,特别是《论语》、《左传》引《诗》、论《诗》的可靠证据,充分论证孔子删《诗》。  相似文献   

12.
“兴观群怨”是孔子论《诗》的名言 ,“群”是其中的核心 ,群者 ,君也。君子是孔子培养人才的标准 ,君子之道也是那个社会防范未然最根本性的措施。而作为君子也就有了一生也做不完的事情 ,通过完善自我并最终完善社会。孔子的弟子继承了这一传统。  相似文献   

13.
"君子"是孔子的理想人格。"君子"之为"君子"在于"德"。"君子"的内涵包含内外两个方面:一是"仁",一是"礼"。"仁"是"君子"的内在根源——"情理"。追溯历史痕迹,"礼"是"君子"的行为规范。"仁"、"礼"统一于"君子""文质彬彬"风范之中。于"君子""文质彬彬"的风范中,孔子解决了生民的"安身立命"问题。  相似文献   

14.
:朱子思想与孔子思想有直接的渊源关系。《朱熹集》中朱子对孔子进行了多方面论述 ,如论述了孔子思想体系中的“仁”、“克己复礼”、“忠、孝、信、义”等有关内容 ,诠析了孔子与《诗》、《书》、《礼》、《乐》、《易》、《春秋》的密切关系 ,强调了孔子学说中严格等级制度的正名主义 ,进一步宣传了“三纲”思想  相似文献   

15.
本文旨在说明《论语》所记载的孔子思想政率不具古代西方哲人那种依赖逻辑推理做抽象玄思的特点,而是常常将其思想理论引入到日常现实生活人的情感感受中去诠释。此文通过对《论语》孔子思想理论核心“仁”的引述和说明,通过对《论语》中孔子有关“君子”诸多论述的分析,通过对《论语》所记载孔子发言为论时喜怒衰乐情感表达的剖析,了“情感”在《论语》中,在孔子思想理论中的意义和作用。  相似文献   

16.
在孔子眼里,理想的君子应当有仁、有知、有勇、有艺、有乐.其中,“仁、知、勇”是君子内在品质的基本要素,而“艺与乐”则表现为外在的文采.孔子认为,内在的“质”与外现的“文”要比例协调,才能成为君子.孔子对君子理想人格的要求为大学生人格的培养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7.
孔子一生孜孜的探索,苦苦的思考,设计出理想的人生境界,确定了完美的人格标准,其标志就是君子人格观的形成。本文拟就孔子的君子观的基本内涵,谈谈自己一些粗浅的理解和认识。 孔子的君子观的内涵是什么?孔子在不同场合有不同的表述,多达数十种。笔者认为,孔子的“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以下凡引此书只注篇名)是对君子观内涵全面的、系统的表述。  相似文献   

18.
孔子思想有三个理论支撑点,即君子、仁、礼。成就君子的理想人格,是孔子思想的人道理想:为仁是成就君子理想人格的内在要求;循礼是塑造君子理想人格的外在规范。这三者互相规定、互为条件,使孔子思想充满了十分丰富的人道意蕴。  相似文献   

19.
孔子的德育思想是一个完整的体系,探究孔子的德育思想体系就必须深入钻研《论语》。孔子的德育体系以他的"性相近,习相远"为人性论的基础,强调了人性中善的可能性;以"仁"为核心思想,把"仁"作为其他美德的基础;以"礼"为主要内容,"礼"是重要的道德规范与形式;以"圣人君子"为培养目标;采用因材施教、躬行实践等教育方法。  相似文献   

20.
孔子私人办学的目的是培养进入贵族统治阶级的合格人才——君子。孔子教育思想中构成君子的三条标准是“仁、知、勇”。因材施教是培养君子的一个重要的教育方法,孔子的君子观以及因材施教的教育教学方法,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