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陶晶晶 《学语文》2014,(6):22-23
谈到楚汉之争,最让人津津乐道的莫过于"鸿门宴"了。由于司马迁的传神描述,不但使鸿门宴过程曲折动人、极富戏剧性,更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活灵活现。下面试从教学中对《鸿门宴》一文刘邦若干语言的感悟,分析刘邦个性特征,由此探寻楚汉之争刘邦能够最终取胜的一些原因。一、三"君"二"公"与"将军臣下"在《鸿门宴》中,刘邦对别人的称谓的运用真可谓合时合宜,这些貌似不经意的称谓,其实尽显其深藏不露的韬光养晦之术。  相似文献   

2.
《鸿门宴》描写的是刘邦、项羽在推翻秦王朝统治之后,为争夺胜利果实而展开的一场惊心动魄的斗争。《鸿门宴》不愧为经典,其人物描写历来为人称道,尽管篇幅不长,涉及人物众多,但个性都十分鲜明,而其中又以刘邦为最,项羽其次。细节的魅力毋庸置疑,留白的艺术独具匠心。《鸿门宴》中的细节描写很多,也有多处留白,颇耐人寻味,仔细揣摩,有助于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人物性格的把握。一.刘邦为什么反复说"为之奈何"?在《鸿门宴》中,刘邦一共三次说到过"为之奈何":一是当张良告知刘邦项羽要攻打他时,刘邦大惊,"为之奈何"脱口而出;  相似文献   

3.
许多读者认为项羽因为在鸿门宴上不杀刘邦而失去天下,这有一定的道理。鸿门宴可谓是楚汉之争的转折点,这场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峰会也正体现了项羽的弱点,这注定了他在政治上始终是一个失败者。项羽为什么没能在鸿门宴上杀掉刘邦呢?这主要是由于他的性格决定的。  相似文献   

4.
《鸿门宴》节选自司马迁所著《史记·项羽本纪》。这是一篇历来脍炙人口的文章。鸿门宴,是在鸿门那个地方举行的一次宴会。一般的宴会总是友好的,但鸿门宴却大不相同,表面上是宴会,实际上充满着明争暗斗。参加宴会的双方剑拔弩张,潜伏杀机。司马迁在文章里,以鸿门宴为中心,以人物活动为线索,通过曲折的故事情节,写出了秦末刘邦、项羽这两大军事集团错综复杂的矛盾,展现了鸿门宴这一场关键性的政治斗争。  相似文献   

5.
<正>鸿门宴上危机四伏,刘、项双方剑拔弩张,席间把酒言欢,帐内剑光闪动。太史公用他的如椽巨笔为后人留下了这一幕忠诚与背叛、谎言与誓言、阴谋与权势交织的历史剧。"鸿门宴"三个字至今仍是一切充满凶险的欲对客人不利的宴会的代名词。但就是在这样的鸿门宴上,刘邦竟只是以"如厕"为名就全身而退,就算这是史实,却也似乎于理不合。我愿不避浅陋,讲出多年来萦绕于心的困惑——依照文中交代的情势,刘邦欲求全身而  相似文献   

6.
<正>《鸿门宴》这一文本充满着异样。与惯有形象相比,教材中《鸿门宴》里的项羽,愚憨、木讷、渺小。刘邦一句"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就能让他发出"籍何以至此"的无奈之语,收回杀意?整个鸿门宴上,项羽除了"诺",便是"未有以应""默然",少有言语。这是真实的项羽吗?从《项羽本纪》中走出的项羽,司马迁着于其身的笔墨不比刘邦,甚而不及刘邦的"参乘"樊哙。这是为什么呢?  相似文献   

7.
《鸿门宴》历来为人所关注,教学与解读文章可谓汗牛充栋。然不外乎鸿门宴上该不该杀刘邦?项羽、刘邦的性格决定了各自的命运。然这只是据一个个表象加以分析,然后,导致这些表象的根源是什么,少有人问及,或谈及非是。本文试从行为—目的学角度加以破解。  相似文献   

8.
宋英民 《现代语文》2010,(4):107-108
有意让学生在课堂上乐起来,这样做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也有助于师生的互动,更可以让学生们意识到语文课并不是枯燥的说教,而是富有趣味的。在讲授《鸿门宴》时,为了给学生增加点"笑料",笔者适时地抖了几个小"包袱"。  相似文献   

9.
鸿门宴上项羽之所以"善遇"刘邦,根本原因在于鸿门宴前、鸿门宴中、鸿门宴后十四五个月内,项羽就没有认识到刘邦的威胁性,没有认识到刘邦会是他日后独霸天下的敌手.那种认为项羽在鸿门宴之所以"善遇"刘邦,是因为项羽恭敬慈爱,是因为刘邦是武安侯、待定关中王的认识,项羽杀不了刘邦的认识,是不正确的.  相似文献   

10.
《史记》、《汉书》都记载了“鸿门宴”这一楚汉斗争中的关键大事。《汉书》是依《史记》增删改易而写成的.写作时间又相距不远.但二者在语言表达上却大不相同,彼此异趣。这就给我们提供了进行比较研究的极好材料。本文试通过《史》《汉》两书所写“鸿门宴”的比较.来认识这两部史学巨著的不同。进而理解《史记·项羽本纪》中“鸿门宴”这一精彩片段的语言风格。  相似文献   

11.
好一个参乘樊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鸿门宴会,项羽、刘邦是主角,这已成公认。我们学习《鸿门宴》时,人物形象分析的重点也在项刘二人,似乎把握住项刘二人,就能把握全文。其实不然。在宴会上还有一个极为重要的人物,他甚至起到了决定宴会发展变化的作用,他就是刘邦的参乘樊哙。  相似文献   

12.
在现有关于《鸿门宴》的教辅资料中,一般认为项羽在这场斗争中刚愎自用,不听亚父之劝,犯了妇人之仁,大意放走敌手,留下后患。而近年来也有不少学者通过研究当时背景,重新探讨这个问题,提出了不同于传统观念的看法。比如学者张志坤在其文《鸿门宴楚汉得失之我见》中认为鸿门宴实际上是项羽兵不血刃,不费吹灰之力夺得关中,大获全胜。学者周骋在《刘项关系与〈鸿门宴〉结局识论》一文认为鸿门宴是因为当前的形势而导致项羽不得不安抚刘邦,就大局上,项杀刘毫无必要;就理智而言,项不杀刘,不为失策;就未来前景而言,项羽已有对策,不杀刘不能看作放虎归山。学者蔡伟更是高度评价项羽在鸿门宴上的表现:如果说刘备释刘璋为仁释、关羽释曹操为义释、孔明释孟获为智释,那么,项羽之释刘邦不但总其所有,更添一条——勇释。而在研读了这些论著与仔细研读了《史记》《汉书》中有关史料后,笔者觉得其实项羽之所以在鸿门宴时没杀刘邦,除了以上那些原因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这两位枭雄间的深厚友情。  相似文献   

13.
于志新 《教师》2011,(32):126-127
在现有关于《鸿门宴》的教辅资料中,一般认为项羽在这场斗争中刚愎自用,不听亚父之劝,犯了妇人之仁,大意放走敌手,留下后患。而近年来也有不少学者通过研究当时背景,重新探讨这个问题,提出了不同于传统观念的看法。比如学者张志坤在其文《鸿门宴楚汉得失之我见》中认为鸿门宴实际上是项羽兵不血刃,不费吹灰之力夺得关中,大获全胜。学者周骋在《刘项关系与(鸿门宴)结局识论》一文认为鸿门宴是因为当前的形势而导致项羽不得不安抚刘邦,就大局上,项杀刘毫无必要;就理智而言,项不杀刘,不为失策;就未来前景而言,项羽已有对策,不杀刘不能看作放虎归山。学者蔡伟更是高度评价项羽在“鸿门宴”上的表现:“如果说刘备释刘璋为仁释、关羽释曹操为义释、孔明释孟获为智释,那么,项羽之释刘邦不但总其所有,更添一条——勇释。”而在研读了这些论著与仔细研读了《史记》《汉书》中有关史料后,笔者觉得其实项羽之所以在鸿门宴时没杀刘邦。除了以上那些原因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这两位枭雄间的深厚友情。  相似文献   

14.
《鸿门宴》拉开了“楚汉相争”的序幕,也预示了“楚汉相争”的结局。楚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占有军事上的绝对优势,但最终竟以失败告终。它的失败有多种复杂的原因,而主要原因之一是它的领导人项羽在性格上的缺陷。这一点在《鸿门宴》中有明证。首先,在宴会前战与不战的问题上,  相似文献   

15.
司马迁的《史记》多处写到鸿门宴。但同为鸿门宴详略却明显相异。《项羽本纪》的“鸿门宴”最详。《高祖本纪》、《留侯世家》、《樊哙列传》也都有“鸿门宴”,都写得极简略。这正体现了司马迁行文详略结合,疏密相间富于变化的笔法。《项羽本纪》的“鸿门宴”写得最详,长达1605字,这是历史本身和表现人物的共同需要。我们知道,详略、疏密的安排,取决于文章主旨的需要。  相似文献   

16.
古代酒器、兵器、农具、家具注商五则周照明一。"斗后酒"的"斗后"应如何理解?高二册《鸿门宴):"奉尾酒为寿"。课本注"尾酒"为"一杯酒"。《教参》的译文是"一大杯酒"。"则与斗后酒"。课本注:";!-,大的酒器。"《教参)仍译为"一大拓调"。而对樊啥...  相似文献   

17.
《鸿门宴》中涉及到有关玉文化内涵的玉(?)、玉壁和玉斗三件玉器,是故事情节中一项重要的内容,在教学中不可忽视。"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以示之者三, 项王默然不应。"在鸿门宴上,范增多次看项羽,又举着所佩带的玉(?)向项羽多次示意,项羽却一直沉默不响应。范增举"玉(?)"有何文化内涵呢?研读《鸿门宴》全文可以知道,项羽设鸿门宴的目的是要在鸿门宴上杀掉刘邦的。  相似文献   

18.
《鸿门宴》是我国古代叙事散文中极负盛名的代表作,故事情节波澜起伏,引人入胜,人物描写栩栩如生,个性鲜明。鸿门宴是项羽和刘邦在灭秦之后长达五年斗争的开端,虽是开端,却在某种程度上预示了这场斗争的结局。性格决定命运,刘邦正是利用了项羽性格的弱点,才得以在鸿门宴上化险为夷,死里逃生。可以说,刘邦是借义逃席的。我们先谈谈中国传统道德中的义在鸿门宴人物身上的体现。  相似文献   

19.
严景东 《学语文》2009,(1):16-16
现代的很多读者是从高中时代学习《鸿门宴》的语文课上接触、了解并熟悉项羽与刘邦这两个人物的。《鸿门宴》本身讲述的就是一个精彩的故事,而随后演绎和派生出的,是“鸿门宴”这个几乎人人皆知的典故。司马迁在《史记·项羽本纪》中对项羽作了如下的论断:“自矜攻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  相似文献   

20.
也谈鸿门宴上楚汉之得失──兼与张志坤先生商榷张斌荣鸿门宴是楚汉相争历史中的;一大关捩。有关这次“宴会”中刘邦和项羽两大集团所取策略及其得失问题,是史学界争论较多:的问题之一。传统看法认为,鸿门宴上项羽没有乘机杀刘邦是大失策,为他以后的失败埋下了后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