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柏拉图、笛卡尔、康德到胡塞尔,从非现象学到现象学,哲学所描述的有思维能力的主体一直对幻觉怀有莫名的敌意,比如经常把幻觉归为错误的认识或带有欺骗性质的和不正常的感觉与知觉,直到梅洛-庞蒂通过对幻觉的实存分析部分地瓦解了这一敌意,并给予我们一种对幻觉的知觉阐释。概言之,在理性主体遭遇到理性的悖论时,现象学所描述的意识主体和知觉主体也从两个方向遭遇到它们共同的悖论,即幻觉的存在。最终,它们将我们的目光引向一种"存在的幻象学",它试图在知觉现象学的基础之上把知觉阐释活动所依循的最基本原则,即"幻觉是首要的",贯彻到底。  相似文献   

2.
从观看到沉浸,从影像的真实感知到在场交流,当代的媒介艺术正在实现一条知觉实现的多样化道路,这就是从记录真实到感知真实,虚拟数字技术和互联网更为这种实现创造了技术和社会条件,本文就知觉的真实性突破为媒介艺术形成成因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3.
学生知觉到的教师期望是指学生在与教师的交往过程中所知觉到的教师期望,其对学生的学业和人格发展有重要的影响。本研究在文献综述和调查的基础上,探索幼儿知觉到的教师期望结构,编制“幼儿知觉到的教师期望问卷”,进而探讨幼儿知觉到的教师期望的发展特点。结果发现:幼儿知觉到的教师期望由态度反馈、强化评价、机会特权和支持指导四个维度构成;幼儿知觉到的教师期望问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幼儿知觉到的教师期望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降低;从总体上看,女孩幼儿知觉到的教师期望水平高于男孩,男孩与女孩知觉到的教师期望发展趋势一致。  相似文献   

4.
张雷 《黑河学院学报》2024,(2):24-26+30
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中论述了意识现象中由感性确定性到知觉到知性的辩证理路,概念的发展动力不是外在赋予的,而是“意识现象学”中感性确定性、知觉、知性的内在矛盾推动的结果。感性确定性“确定”的是感性意谓的直接性、私人性、纯主观性,而感性确定性的真理是个体之间可以理解并诉诸于语言表达的共相。共相是知觉的对象,知觉需要解决物的共同体与统一性之间的矛盾,即物到底统一于什么的问题,由于知觉固守自为存在寻找物的统一性,不能处理自为存在与他物存在的辩证关系,因此,知觉寓于自身的局限性无法找到物的统一性,意识现象学中,从感性确定性到知觉的运动是意识诸形态的展现。  相似文献   

5.
柏拉图认为,如果我们只是依赖感官知觉或者意见,那么不可能存在真正知识。要从感官知觉和意见到理念,我们就必须对真理具有一种爱,柏拉图称之为爱洛斯。爱洛斯促使我们进行真理的追求,促使我们进行辩证论证,促使我们超过感官知觉达到对理念的概念性认识,从特殊到一般。灵魂要把握实在的"真",就不能依靠感性能力,只能依靠理性能力。  相似文献   

6.
罗素说:"数学,如果正确地看它,不但拥有真理,而且有至高的美."在数学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数学美的因素,引导学生对美的追求,使他们逐步体验到数学美,从直觉到知觉,从知觉到感悟,使他们摆脱"苦学"的束缚,走入"乐学"的天地.  相似文献   

7.
初中生学习数学的一般规律是: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从过程到结论,从知觉到空间,从感性到理性,从整体到局部.教学也应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  相似文献   

8.
美不是在知觉之前就已现成地存在着的(不管是在客观还是在主观),只是随着知觉行为的发生,由于外部信息和内部信息的重组,美才产生了,而且就产生在知觉中。在这种情况下,知觉不仅仅具有审美的功能,而且美直接取决于知觉;知觉直接地孕育了美,直接地成为美产生和存在的处所。只有在知觉中,客体对象才因为主体的加工而成为审美对象;也只有在知觉中,人才把符合条件的客体对象感知为审美对象。审美知觉和一般知觉所不同的是它不仅为主体提供信息和对客体作出加工,更重要的是还提供了一种肉身的身体———主体的享受。从知觉传递信息到通过知觉获得享受,这是人的知觉意义重大的一次分化。自此,知觉不仅具有认知的功能,同时还形成了审美的功能。  相似文献   

9.
1.通过黑白绘画形式认识到的视知觉语言;2.认识黑白绘画的发展形式及历史意义,视觉经验到情感体验;3.从视知觉语言的角度讨论黑白画的精神,由视觉经验到情感体验。  相似文献   

10.
人类认识客观世界,是从感性到理性、从整体到部分、从粗略到精细进行的。陈霖的拓扑知觉理论认为,人类视知觉加工的过程是从大范围的拓扑特征开始,按照不同几何变换的稳定性(从稳定到不稳定:拓扑变换一射影变换一欧氏变换)的次序进行的llJ。脑科学研究表明,人类对数量的认知,具有估算和精算两个系统,是从估算到精算发展的。  相似文献   

11.
歧视知觉是个体知觉到由于自己所属的群体成员资格(如种族、户口身份等)而受到了有区别的或不公平的对待。儿童歧视知觉发展模型,从认知变量、情景变量和个体变量三方面分析了影响流动儿童歧视知觉的影响。学校、家庭和社区可以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帮助流动儿童及时应对各种外界歧视及其带来的不愉快体验,有效提升他们的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12.
普特南实在论思想经历过两次重大转变,对知觉问题的考察在推动其后期思想转变的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学界对此讨论甚少,知觉理论在普特南哲学思想中的地位常常被忽视。在消除传统哲学中心灵与外部世界之间的知觉分界面的尝试中,普特南从内在实在论彻底转向实用主义实在论,对知觉问题的考察和审视构成其后期实在论思想的哲学根基。对知觉分界面的成功消除促使普特南回归到生活实践中,以实践为原则重构一种新的哲学视野,形成一种具有实用主义倾向的实在论。  相似文献   

13.
从有关知觉和大小知觉的基本理论、知觉的模式、知觉研究思路与方法、知觉发展内容的研究等方面对大小知觉发展研究进行了概要陈述,总结出研究的优势,提出研究的不足,在此基础上指出大小知觉发展研究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14.
乡土美术是指具有乡土文化特性的艺术内容。作为校本课程的重要内容,乡土美术教学应该根据小学生视知觉心智、生理发展的内在规律,由浅入深,从易到难,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设计编组一个乡土美术课题序列,以求完整而又系统。■一、在自由的心象表现中,扩充儿童身体和视知觉历程范围,生成美术的基本概念。皮亚杰认为,儿童最初是通过一个个最基本的“形”进行思维的,由形象优势到形象与概念并重,再到概念优势。从视知觉发展的进程来看,小学艺术教育第一阶段(12年级)的儿童已从幼童时划线阶段进入到了图形的象征阶段,基本图式带有粗略和局部化的…  相似文献   

15.
以212名小学生为被试,探索教师互动行为的对象差异。结果表明:(1)女生知觉到的积极互动明显多于男生,而消极互动则明显少于男生;(2)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知觉到的消极互动明显少于学习中等和学习较差的学生,学习较差的学生知觉到的积极互动明显少于学习优秀和学习中等的学生;(3)不同空间分布的学生知觉到的教师互动不存在显著差异;(4)班干部知觉到的积极互动明显高于普通学生,但二者感受到的消极互动不存显著差异。本研究的结论是:以对学生的共同的爱与尊重为前提的适当的互动差异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相似文献   

16.
现象学视域中的知觉理论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胡塞尔的意识知觉阶段、梅洛一庞蒂的身体知觉阶段和杜夫海纳的审美知觉阶段。以克服或超越主客二元对立思维模式的局限性为目标,梅洛一庞蒂对胡塞尔的意识知觉进行了修正和完善,杜夫海纳则创造性地综合各家优长之处,将现象学的知觉理论推进到了美学领域。胡塞尔的现象学哲学为现象学美学的研究奠定了哲学基础,提供了研究和分析方法,这也在审美知觉理论上得到了证实。  相似文献   

17.
现行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对听的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视。从“教学目的和要求”到“各年级具体教学要求”中,都提出了培养听的能力的要求。现在谈谈我在这方面的认识和体会。一、要从思想上重视从心理学的观点看,听知觉是远知觉的一种,人们从外部世界接受的信息有10%以上是通过这个途径实现的,婴儿会说话,首先是从“听”中学到的。先天性的聋子长大后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1 102位社会公众的问誊调查,以"脐带血干细胞储存"这项高科技服务作为研究范例,探讨了公众在购买该服务时的认知风险及其影响因素.结果发现:①公众在脐带血储存中存在4种认知风险:经济风险、误购风险、储存风险和心理社会风险,其中,误购风险和储存风险是最高的两类认知风险.②文化程度高的人,更多知觉到的是误购风险和储存风险;文化程度低的人更多知觉到的是经济风险.已婚者的经济风险和心理社会风险更高.年龄小者更多知觉到误购风险,年龄较大者更多知觉到经济风险.经济水平较高者比经济水平较差的人知觉到更多的误购风险.  相似文献   

19.
从大学生主观知觉的角度考察教师支持与学生支持,编制了大学生知觉到的师生支持问卷。对大学生进行两次施测并进行了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探索性因素分析抽取出四个维度:教师情感支持、教师学习支持、同学情感支持、同学学习支持,可解释总变异的57.15%。验证性因素分析表明,所抽取的四个因素与构想模型拟合较好。问卷的信效度也达到了心理测量学的要求。差异分析表明,大学生知觉到的师生支持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和身份差异。  相似文献   

20.
正一、想象对于客观世界是间接的反映因为作为与客观世界的实在形象的想象的心象(从想象中产生出来的心象),是在人脑中产生出来且又是建立在表象基础上的新的形象,而不是处在感性阶段的感觉、知觉上的客观世界的映像。从客观事物到想象的形象,已经间隔了感觉、知觉、表象三个层次,而且,到了表象这个层次,已经开始有间接性了。这是因为:(1)表象所反映出来的准形象比较暗淡模糊,不如感觉、知觉所反映的形象鲜明生动。例如,头脑中反映出来的山水树木、高楼大厦、车水马龙,不像直接看到它的时候清晰鲜明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