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木兰现象”略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木兰现象"略论秋禾1993年5月26日至5月28日,在河南虞城县举行了中国首届"木兰文化节学术研讨会"。会上,省内外的史学家、文史家、文学理论家、作家、雕塑家、戏曲表演艺术家和台湾学者共七八十人,齐集一堂,考证木兰生平,探讨木兰精神,可谓木兰研究史...  相似文献   

2.
花木兰的故事在中国家喻户晓。美国迪斯尼公司借用这个故事拍摄了动画片《花木兰》,用美国主流文化的个人主义价值观和西方社会的价值体系,颠覆了中国传统的花木兰形象。商丘虞城县是"中国木兰之乡"。木兰究竟是什么样的人?商丘人最有发言权。我们试图充分开发本土文化资源,设计出中华小木兰的动漫造型,并制作《中华小木兰》动画样片,把花木兰这一艺术形象打造为商丘乃至河南的形象大使,并以此为契机带动商丘文化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兰",是古诗中常见的词语,古人把兰花、兰草、木兰都称做兰,在诗词曲赋几千年的应用中,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寓意体系,通过对《诗经》到元明清诗词曲赋范本的分析研究,把"兰"的比兴寓意,做了详细的诠释。  相似文献   

4.
北朝民歌《木兰诗》开章语"唧唧"释义众说纷纭,旧解多为机杼声或虫鸣声,文章对此两种观点进行辩驳,并从文献佐证、文本渊源、诗歌情节等方面分析探究,认为"唧唧"为木兰"当户织"的叹息声,才与"唧唧"一词在同时代诗歌中的意义相符。  相似文献   

5.
校企合作是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一条新路──木兰学校联合办学纪实与思考梁义沈阳市木兰电子集团公司与沈阳市木兰学校实行联合办学四年来,对学校和企业的发展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被称为“木兰模式”,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一、木兰模式我省职业高中,按办学主管部门...  相似文献   

6.
木兰围场     
暑假期间,我们全家来到了木兰围场。木兰围场是清代的皇家猎苑,位于现在的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境内,总面积达一万多平方公里。清王朝前期,皇帝每年亲率官兵在这里举行猎围活动,即“秋猓大典”。木兰围场对清王朝提高军队的战斗力,加强与少数民族的团结曾起过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木兰诗》一课中关于木兰这一人物的形象定位,大多数语文教师认为木兰是一个保家卫国的巾帼英雄,而对木兰的女儿情怀,要么一点不涉及,要么蜻蜓点水。我们在备课的时候如果仔细研究教材,就会发现文本中除了写木兰备战、木兰征战这两个环节之外,其余的环节都是围绕着"木兰是女郎"这句话展开的,全文突出表现了木兰的女性形象。从《木兰诗》创作的背景来看,南北朝时期正是我国佛教的鼎盛时期,佛教思想在当时对儒家"孝道"思想造成了很大的冲击。  相似文献   

8.
《木兰诗》虽然只有短短的300个字,但是刻画了木兰勤劳、勇敢、机智、爱国、爱家、不慕权财的栩栩如生的形象。木兰应该是那个时代妇女光辉形象的一个代表和楷模。可是诗中对木兰出生入死、十年征战的艰苦生活仅仅只用了30个字进行高度的概括,而对木兰替父从军的思想斗争、积极的准备过  相似文献   

9.
从性别研究的视角来看,花木兰替父从军的传奇暴露出男权社会对木兰这个女英雄的建构策略:女英雄存在的理由是服从父权和皇权的需要,为父权和皇权战斗和牺牲;存在的方式是需要伪装男人的身体,借用男人的身份进入英雄的领域;当父权和皇权的使命完成后,女英雄必须回到原来"当户织"的女人位置。  相似文献   

10.
一问:木兰究竟姓啥、何处人氏?——木兰姓啥历来众说纷纭。据载,《河北完县新志》中说“木兰姓花”;湖北《同治黄陂县志》说“木兰姓朱”‘系县北朱氏女”;《新唐书》、《全唐诗》载:“木兰姓任”。明代刘维德《韩木兰传》载:“少女木兰,姓韩,原名娥”。至于她的故里,说法也很多,有说是湖北黄陂人,  相似文献   

11.
问:我们读了《木兰诗》后,对木兰这一形象有两种看法,一是认为木兰体现的是壮美,另一种看法则认为木兰是一位柔美女子。哪种看法对呢?  相似文献   

12.
表演片断:木兰辞官还乡人物:天子、木兰、爷娘、阿姊、小弟、伙伴、送信人道具:一张桌子、一张椅子、一根木棍、一块木条、一个鸡毛掸子、一面小镜子表演内容:天子(戴着用报纸做的皇冠坐在"明堂")送信人(手拿鸡毛掸子)报:木兰从军多年,奏凯而归。天子:请木兰进宫。天子与木兰对话。木兰辞官还乡。村里人(急跑):"木兰她爸她妈,木兰回来了。"爷娘(弯腰相扶拄着木棍)出来迎接:我的孩子,你总算回来了。想死我们了。阿姊(对着一面小镜子梳头打扮):妹妹多年不见,等我打扮漂亮点。  相似文献   

13.
《木兰辞》作为木兰故事的开端,成为了历代木兰故事改编的基础。本文在分析和总结了不同时期木兰故事文本中的木兰形象基础上,认为花木兰身上的社会性呈现出了一种下降趋势,并且花木兰社会性的丧失在清代的木兰叙事文本中体现最为明显。本文将清代木兰社会性丧失的原因归结为时代特征与社会性别制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张雪 《天中学刊》2014,29(6):16-19
木兰故事中的孝文化主题是木兰形象成为文学文化史上典范人物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木兰故事在千余年的流变中一个始终较为稳定的主题.从北朝的《木兰诗》到清代各种小说戏曲,历代叙述者们都试图采取不同的角度和方式阐释木兰的孝行.从孝文化的角度关注木兰故事,分析其生成、发展、兴盛的演变轨迹,进而揭示其内在的文化内涵,对于木兰故事研究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木兰诗》又名《木兰辞》,也称为《木兰歌》。它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朝后期劳动人民创作的一首民间叙事诗,在长期流传过程中,曾经过文人的加工润色。这首诗生动地叙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事迹。诗中通过对女英雄木兰的形象的塑造,热情地赞颂了木兰勤劳、朴实、不慕荣利的美德、歌颂了木兰坚强的意志和勇敢的斗争精神。  相似文献   

16.
《木兰诗》情节完整,它紧紧围绕着木兰的形象着墨,有时“惜墨似金”,极其简练;有时又“泼墨如水”,尽力铺排。它紧扣“木兰是女郎”来刻画木兰心理,塑造性格鲜明而又有血有肉的木兰形象。正是因为木兰既有英雄之气,又有儿女之情,才使得这一形象更为鲜活、丰满。它具有乐府民歌的独特风格,使用了民歌中常用的一问一答、连锁、排比、重叠等手法,语言也丰富多彩。  相似文献   

17.
张助良 《成才之路》2010,(36):I0008-I0009
《木兰诗》历代被奉为经典之作,本人主要从国家意识、战争罪恶、家庭责任和人性本真之间的关系出发来探讨木兰这一形象的人生追求和命运选择的必然性。即战争的罪恶使木兰选择了替父从军;大智大勇使木兰放弃了荣利;人性的本真使木兰选择了回家。  相似文献   

18.
木兰科分类系统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形态解剖学的主要特征,提出把木兰科分为木莲属、厚壁木属、华盖木属、木兰属、南美盖裂木属、香木兰属、拟单性木兰属、单性木兰属、长蕊木兰属、南洋含笑属、含笑属、合果木属、观光木属、鹅掌楸属等14个属,并讨论了木兰科的演化途径  相似文献   

19.
《木兰诗》与东汉末年的《孔雀东南飞》共称中国古典诗词中的“双璧”,木兰的英勇、智慧、孝道的守护、辞高官而安享田园乐趣的英雄壮举,一直来人们以巾帼英雄冠名之,而关于木兰时代、木兰的人性关怀、木兰的爱情、命运以及木兰诗的艺术悲剧却在岁月的蹉跎中,被时间所深深的埋没。  相似文献   

20.
《我的爱将与你相伴终生》选自民族歌剧《木兰诗篇》,本文从木兰女儿情的塑造入手,通过三个方面分析这首作品中木兰情感的表达特征和演唱技巧。希望进一步理解作品,对以后的演唱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