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代以来,“意识形态”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有着不尽相同的诠释。马克思的运用,使意识形态得到人们的广泛认同.曼海姆、阿尔都塞、贝尔等人的发展和丰富,扩大了意识形态的内涵。意识形态自身与社会的关系,更加明显地体现在社会文化之中。在当今社会中,把握时代的价值取向,才能保证人们对意识形态作出多元的、开放的、深层次的理解。  相似文献   

2.
人类文明新形态是社会主义文明发展的伟大成果。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成功创造和提出,具有深远的意识形态价值意蕴:超越了“资本中心论”的意识形态偏狭,在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立场、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中提高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说服力;冲破了“西方中心论”的意识形态裹挟,在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重塑中华民族文明自信中提高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竞争力;打破了“文明冲突论”的意识形态对立,在坚持文明交流互鉴、促进文明繁荣共生中提高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感召力;回击了“中国威胁论”的意识形态歪曲,在坚守和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走深走实中提高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影响力。人类文明新形态从理论创新和话语创新双重维度丰富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体系,在有力批驳质疑社会主义文明的不实论调中提高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供给力,对于巩固和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1893年恩格斯首次提出有关"意识形态的终结"问题。此后,关于该问题的辩论一直持续到现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西方展开了关于意识形态终结的大辩论。20世纪80年代以来,历史终结论和文明冲突论又一次引发了关于意识形态终结的辩论。在高校,由于受到西方意识形态终结论的影响,在学生群体中出现了主流意识形态的淡化、意识形态的进一步多元化和西化等现象。有鉴于此,高校应当营造浓厚的主流意识形态氛围,发挥教师的课内外引导作用和重视辅导员的人生导师作用。  相似文献   

4.
论意识形态的功能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马克思认为 ,作为社会意识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 ,意识形态的功能就是直接参与社会生活 :它既是物质关系的观念表现 ,又直接构成思想关系和精神生活本身。意识形态所具有的这种实践性特征 ,使其在现实社会发展中的功能具体表现为 :作为“观念的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作为“阶级社会维护意识”的意识形态以及作为“人类文化发展载体”的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5.
论意识形态的科学性和科学化的意识形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克思主义因其科学性,形成了意识形态和科学关系发展史的分水岭,实现了意识形态作为否定性范畴和描述性概念的辩证统一。在提倡和弘扬文化-意识形态的科学批判精神,并贯彻学术争鸣原则的基础上,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适度性,使马克思主义的人文主义精神和科学主义精神之间保持“必要和张力”,则是新时期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方略。  相似文献   

6.
在对外交政策中的“意识形态”概念进行界定的基础上,详细地分析了意识形态的群体性、主体性、隐蔽性、持久性和实践性,阐明了“意识形态”在外交政策中的认知功能、规范性功能、合法性功能和目标功能。指出“意识形态”过去一直是、将来还会是影响外交政策的重要变量。  相似文献   

7.
审美意识形态论放弃了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论的批判性与列宁意识形态论的阶级斗争性,将审美意识形态解释为反映经济基础的一种上层建筑,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却又未能以此作为理论基础建构系统理论,这就造成审美意识形态论不仅在具体表述上时常出现理路混乱,而且缺乏必要的理论深度与理论价值。因此,审美意识形态论是一个已经完成历史使命,应该放弃的命题,不可作为“文艺学的第一原理”。  相似文献   

8.
10 0多年来 ,在国际政治和社会科学领域 ,“文化”和“意识形态”是两个被大量使用 ,而且产生了许多歧义的范畴。随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不断深入 ,我们非常有必要对“文化”和“意识形态”这两个范畴做认真的梳理 ,并在理论上、政策上、实践中把握好“意识形态”与“文化”的区别和关系 ,探讨它们的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9.
中国社会转型带来的变化,即社会阶层的变动、利益诉求的多样化、新生话语的丰富、传媒时代的到来,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社会转化孕育着必然因素,并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社会转化提供了可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社会转化的过程中,需要具备“社会化”和“大众化”的特质,不断彰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包容性、开放性和普适性。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社会转化路径包括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关注社会日常生活、把握社会心理、掌握话语资源、提升传媒影响力等。  相似文献   

10.
<正> 我似乎没有多少必要来重新提出这个问题付诸讨论。盖因“意识形态”是社会生活与政治生活中经常使用的一个概念,早已是众所周知的术语。而且在一段时间里又被某些“精英”们作为“软科学”大加张扬,似乎一个社会的发展,经济基础的作用已被意识形态所取代,到了当今,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理论构架已经倾斜。于是,有些人就在意识形态上大做起文章来。诸如鼓吹“人的思想自由度”的问题,一切均“跟着感觉走”的问题,以及“国家的机构如何设置,如何活动,主要取决于人们的思想要求,取决于占主导地位的人们的思想”等等。也有人无休止、无限度地强调人的“主体意识”和“主体性”,以建构社会对“意识”和“主体”已失去影响力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早期的意识形态思想在马克思思想发展中居有重要地位。在马克思那里 ,标志其哲学思想诞生的著作不但以《德意志意识形态》命名 ,更重要的是 ,在对同时代形形色色意识形态思潮的批判过程中 ,马克思形成并确立起了自己的唯物史观思想。从马克思的文本出发 ,结合马克思思想发展的内在逻辑 ,分别从“德意志意识形态”特点及其与“一般意识形态”的关系、“意识形态”虚幻的秘密、马克思的方法论特点、意识形态批判与新世界观的创立等方面 ,对马克思早期的意识形态思想作了初步辨析  相似文献   

12.
意识形态因素在英国对大革命法国的干涉战争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柏克的《法国革命论》从意识形态出发,用英国君主立宪政体的政治价值准则对法国革命及其理论原则进行了系统的批判,极大地加深了英国政界对法国革命的忧虑;法国革命进程中出现的暴力和流血,“博爱法令”的颁布,促使了对法战争的爆发。反法战争开始后,英国政府又把摧毁法国革命的意识形态作为对法战争战略目标的一个重要内容。英国对法战争初期对意识形态因素的强调,开了世界近现代史上“意识形态之战”的先河。  相似文献   

13.
日常生活世界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大众化传播的重要场域.只有实现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传播的日常生活化,才能不断增强大众的认同度.但是,当前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传播过于重视非日常生活领域,而忽视日常生活领域的现象,致使出现“官热民冷”的现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传播需要融入到人民大众的日常生活中,才能更容易被人民大众认知、认同并自觉践行.  相似文献   

14.
当代中国意识形态领域的发展态势使我国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迫切需要增强吸引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增强意识形态吸引也提出了新要求.我们必须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在推进主导意识形态创新发展中,在提高主导意识形态的包容性中,在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实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吸引力的增强.  相似文献   

15.
在意识形态领域。主要是在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和信念方面有所“淡化”之际。出现一些远非实事求是的言论也是正常的。章取数条。略作评议。用以表明:思想多元化,尤需在争鸣中明辨是非真伪。  相似文献   

16.
齐泽克认为人们试图从意识形态中走出来,但不可避免地又重新陷入到意识形态之中,为此齐泽克首先通过症候解读和话语分析两种方法完成了对非意识形态向自在的意识形态颠倒的分析.其次,通过阿尔都塞式的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完成了对非意识形态向自为的意识形态颠倒的分析.最后,通过对超意识形态机制和后意识形态的分析完成了对非意识形态向自在自...  相似文献   

17.
自14世纪以降英国文学作品中就交替出现意识形态模式和乌托邦模式的中国形象,聚焦意识形态模式的中国形象,力图解读其形成的原因及对现实的意义,在英国文学中出现的意识形态式的中国的异域形象,不是对真实“他者”的客观反映,而是带上了强烈主观色彩的凝视者的“幻想”。  相似文献   

18.
“意识形态”的“历史性”不可回避,这些不断变化的内涵是人们对社会现实不同认识的结果,“意识形态”是人为的精神事件。论文主要论述“意识形态”这个术语背后的“意识形态”,从“真假意识形态”、社会人群的等级区分、意识形态和经济基础的关系以及意识形态物质性从有到无的过程等方面,分析那些通常以“真理”面目出现的“意识形态”背后的话语策略。  相似文献   

19.
论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性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意识形态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现象中共同具有的最一般、最稳定的属性.意识形态功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性功能.进一步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确保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不动摇,是加强党的领导、推动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保证.针对近年来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一些误区,应旗帜鲜明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方向,坚决防止淡化或否定意识形态根本属性的现象出现.  相似文献   

20.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具有意识形态性和科学性二重属性。一方面,应该以意识形态性统领科学性,突出其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性的主导地位;另一方面,要以加强科学性来达到增强意识形态性的教育效果。坚持二重属性的辩证统一和有机结合是两者的应然关系,但在现实教学和科研中却出现了“泛意识形态化”、“去意识形态化”和“泛科学化”等多种形式的科学性与意识形态性关系背反的实然状态。针对实然状态产生的主客观原因采取有效措施,即可逐步促进这门课科学性与意识形态性的关系从实然状态向应然状态转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