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王揖同志去世了,近五十年来一直战斗在新闻战线上的老战友就这样匆匆离开我们了。大约在他去世的两个星期之前,他曾经两次到我家里来,和我谈到他最近工作的情况。一次谈到他负责筹备延安清凉山新闻出版革命纪念馆,就是纪念延安时期同在延安城东清凉山工作的《解放日报》,新华社、广播电台和出版局等单位的一个纪念馆。他说这个纪念馆的筹备工作已经快好了,10月就可以开馆了。他还拿来了他最近写成的两篇文章给我看。一篇是讲延安《新中华报》的创办经过,一篇是讲延安《解放  相似文献   

2.
今年四月初,我去延安调查研究陕北老区经济发展近况时,一天午前,我漫步登上清凉山,那里的一屋一洞都引起我的怀念。当扶栏拾级而上时,迎面映入眼帘的正是十年前《解放日报》原总编辑陆定一同志在开馆时题写的“延安清凉山新闻出版革命纪念馆”横幅馆牌,虽因风雨侵蚀,金色已剥脱,但字迹依然苍劲、雄健。当我返回西安,参加“重塑延安形象”座谈会时,得悉江泽民总书记的“正确处理现代化建设与保护革命纪念地的关系”的批示,在座谈会上还聘请陆定一等“老延安”为“重塑延安形象”委员会顾问。返京后正拟转告定一并请示如何重整清凉山纪念馆时,不料传来陆定一逝世的噩耗,激起我对他的深情怀念和难忘的遗憾。 我是在延安时代新闻“摇篮”——《解放日报》社成长的。每当我回想起延安时代时,总是把当年清凉山的生活和《解放日报》的活动联系在一起的,更难以忘怀的是近年我离休后三上清凉山的情景。 1985年9月,我随同原全国记协书记王揖同志等重返故地,登上  相似文献   

3.
从1942年8月走进清凉山《解放日报》的大门,到1945年10月受命离开延安,可以说,是我新闻生涯中的起步阶段。 三年的时间,在人生中也许是短短的一瞬,但在延安清凉山上的这三年,却是我终身难以忘怀的岁月。 除了前面所回忆的采访赵占魁、写作雁翎队、报道第一篇社会新闻以及和毛主席的一次谈话等几件事之外,还有一些事件和经历也使我念念不忘。  相似文献   

4.
怀念新闻工作者良师陆定一丁济沧我离休后,曾两次见到陆定一同志。一次是1985年,为筹建“延安新闻出版革命纪念馆”,我随王揖同志到北京医院看望定一同志,并请示建馆事宜。他严肃地说:“你们都是老延安了,可不要忘记延安的整风,新闻纪念馆一定要冠以‘革命’二...  相似文献   

5.
巍巍清凉山,矗立延河边。山不算高,但爬到山顶,也要出一身汗。解放日报编辑部、新华社和中央印刷厂就设在半山的窑洞里。解放日报前任总编辑杨松,就长眠在山顶上的一棵松树下。我到延安后,还没有爬过这座山。当我爬上半山腰,在一个窑洞里,首先见到解放日报副总编辑余光生。余光生同志很热情,也很健谈。他向我介绍了解放日报的情况,说明了要我来报社的意图。他说:“整风以后,解放日报不但要很好地宣传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而且要加强指导作用。现在报社对根据地的工作写不出文章来,根据地的新闻很多,  相似文献   

6.
我党第一个新闻出版专业纪念馆耸立在延安清凉山腰。我随当年一批清凉山的老新闻出版工作者拾级而上,迎面是红色的馆牌,由陆定一书写的“延安清凉山新闻出版革命纪念馆”十四个金色大字。馆  相似文献   

7.
王揖匆匆走了,清凉山的老战友又一个凋谢了! 听到王揖病危,我同范敬宜同志赶到医院病房时,他已不认识我们,也不认识他的亲人了。他的女儿肖梅告诉我们,他爸爸还有些知觉时,要了一枝笔,一张纸,在纸上歪歪扭扭画了一串认不清的字,能比较清楚辨认出的只有两个字:“中心”。记协的同志和他的亲人都知道是指“新闻中心”。这是王揖发病以前,一直奔波忙碌想为新闻界办的一件好事,这也是他离开人间以前最后的工作交代。故人远去,往事涌来。 1942年春天,陕甘宁边区最困难的时期尚未过去,我从绥德《抗战报》调到刚刚改版的延安《解放日报》,同王揖住在清凉山的一个窑洞里。我们躺在木板床上,常赏谈到深夜。象许多四川人一样,王揖爽直健谈,相处不久,他的身世、情趣和追求,就统统倾露出来了。  相似文献   

8.
在范长江同志关于军事宣传谈话两天后,陕甘宁边区的战争气氛日益浓烈,胡宗南大军逼近延安,敌机连续飞来疯狂轰炸,大战迫在眉睫。3月13日,清凉山上落了炸弹,新华总社、《解放日报》社窑洞的门窗被摧毁。由胡宗南指挥的国民党军34个旅,分南、西、北三路向延安推进。在此情况下,我党中央决定主动撤出延安。3月中旬,新华社人员转移至陕北瓦窑堡的史家畔一带。这儿是根据党中央指示建立起来的一处战备点。在新华社人员撤离延安前三天,范长江就已到达这里,带领一部分编辑和通讯、印刷部门的同志,完成了接替延安出版《解放日报》、播发文字新闻和口…  相似文献   

9.
2004年10月1日《人民日报》发表的一条《延安新闻纪念馆开馆》消息称:“由中宣部、新华社和人民日报等单位共同筹资八百八十万元建造的延安新闻纪念馆今天在延安清凉山麓开馆,成为我国第一个新闻事业专题博物馆。”  相似文献   

10.
1986年10月24日下午,我国第一个新闻出版专业纪念馆——延安清凉山新闻出版革命纪念馆落成开馆典礼在清凉山上隆重举行。近百名当年在延安从事新闻出版工作的老同志,从四面八方来到这里参加这一盛典。我望着在落日余辉  相似文献   

11.
当我国第一个新闻出版纪念馆耸立在延安清凉山山腰的时候,立即引起千万人的注目。我随当年一批清凉山的老新闻出版工作者拾级而上,迎面是雄伟的展览大厅。红色的馆牌上刻着陆定一书写的“延安清凉山新闻出版革命纪念馆”十四个金色大字。馆前,是一座汉白玉雕象,再现了当  相似文献   

12.
延安时期党中央机关报——《解放日报》社社长博古同志离开我们已有四十多年了。延安整风,使全党思想统一到毛泽东思想上来,也推动了《解放日报》的改版工作,使《解放日报》成为名副其实的党报。博古同志为《解放日报》的改版,呕心沥血,贡献了才智。最近,曾任《解放日报》总编辑的陆定一同志撰文说:“博古同志,在王明路线统治时期,是党的最高领导人。后来经过整风,他在七大作了自我批评,改正了自己的错误,表现出共产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风格。1946年因飞机失事遇难,是“四八”烈士中的一个烈士。我们应当纪念他。”(摘自人民日报出版社即将出版的《我们和党报一起成长》一书的代序)为纪念和学习博古同志,研究博古同志的新闻实践,本刊特发表这篇文章。  相似文献   

13.
今年6月9日,中共中央宣传部召开新闻工作座谈会,座谈继续推进新闻改革、加强新闻队伍建设、纠正新闻行业不正之风等问题。我在会上发言,谈到新闻工作者应当记住毛主席的教导,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人民日报报道了这次座谈会,中宣部新闻局的内部刊物登出了我的发言摘要,引起新闻界一些同志的注意。《新闻战线》编辑部同志打电话给我,约我写一篇回忆毛主席讲话的文章。我想,当年毛主席讲的话,今天对我们仍是有现实教育意义的。我是1943年初,在延安,从中央研究院调到解放日报社的。解放日报社和新华通讯社、解放出版社、中央印刷厂都在清凉山上。  相似文献   

14.
“试问九州谁作主?万众瞩目清凉山。”这是陈毅同志《七大开幕》一诗中的后两句,前两句是:“百年积弱叹华夏,八载干戈仗延安”。清凉山屹立于延安城东,隔延河与风凰山、宝塔山鼎立相望。山上草葱木秀,文物众多,风景宜人,为历代游览胜地,抗日战争时期,党中央机关报《解放日报》、新华通讯社、新华广播电台都驻此地,每天由此发出的正义之声传遍环宇,就更不能不被“万众瞩目”了。由于笔者多年从事新闻工作的关系,就“瞩目”又加“敬仰”,产生寻踪觅源的兴趣。实在感谢《延安报》的同行,由副总编苏若望同志陪同前往。《解放日报》旧址在清凉山的东  相似文献   

15.
重返清凉山     
今年10月12日,我回到了曾经长期战斗和生活过的延安,参加延安清凉山新闻出版革命纪念馆的筹建,内心的喜悦和对往事的回忆,使我按捺不住写这一篇短文。延安,是革命战争年代人们向往的革命圣地,如今又是人们怀念的历史名城。许多兄弟党代表团访华,也常带着崇敬的心情来这里参观。人们一见到宝塔山,就知道这是延安的象征。但是,却很少有人注意到隔延河相望的凤凰山和清凉山。延安旧城就处于这三山的环抱之中。凤凰山是党中央进驻延安时,  相似文献   

16.
类别:新闻人才学编号——胡乔木盛产“社论”1941年2月,胡乔木被毛泽东点名调去当他的秘书。同年5月,延安《解放日报》创刊,博古是社长,他提出每天要发一篇社论,社论由中央同志及重要干部执笔。胡乔木电成了博古的约稿对象——有时,是博古请毛泽东写社论,毛泽东嘱胡乔木写;有时是博古直接约胡乔木写。胡乔木第一次为《解放日报》写的社论,题为《救救大后方的青年),在1941年6月8日刊出,胡乔木在这篇文章中显示了他写政论的深厚功底。于是,《解放日报》编辑部“抓”住了他,约他不断写社论,光是1941年6月份便发表了他写的4篇社…  相似文献   

17.
冯芸  吴非 《新闻知识》2006,(2):28-31
一、研究背景延安是中国革命史上具有特殊意义的革命老区, 为新中国的成立吹响了号角。从新闻传播的角度来看,中国共产党的新闻事业也是在延安逐步走向成熟并有了突破性的发展。《解放日报》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影响最大的中共中央机关报,对无产阶级新闻学的一些根本问题进行了勇敢探索和科学论证, 该报的几次成功改版更为我国的党报改革积累了相当宝贵的经验。当时新华社、解放日报编辑部和新华广播电台的所在地一延安的清凉山作为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摇篮,和延安人民一道孕育出了宝贵的“延安精神”。  相似文献   

18.
1942年8月8日,党中央政治局决定:调陆定一到延安解放日报社工作,任总编辑,并参加中央政治局会议。陆定一奉命从前方(原任八路军政治部副主任)回延安,原是调到中央党校任教务长,没有去报到,先主编整顿三风的专刊《学习》,在《解放日报》上发表。不久接到中央调令,8月21日就到清凉山上任了。这一去,奠定了他在中国共产党党报史上的地位——发展了党的新闻理论,成为党内有真知灼见的新闻学家。他同博古一起领导的《解放日报》  相似文献   

19.
重返清凉山     
今年10月12日,我回到了曾经长期战斗和生活过的延安,参加延安清凉山新闻出版革命纪念馆的筹建,内心的喜悦和对往事的回忆,使我按捺不住写这一篇短文。延安,是革命战争年代人们向往的革命圣地,如今又是人们怀念的历史名城。许多兄弟党代表团访华,也常带着崇敬的心情来这里参观。人们一见到宝塔山,就知道这是延安的象征。但是,却很少有人注意到隔延河相望的凤凰山和清凉山。延安旧城就处于这三山的环抱之中。凤凰山是党中央进驻延安时,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同志最早的住地。毛主席著名的《中国革命战争的战  相似文献   

20.
据《陕西日报》报道:去午十月二十四日,清凉山喜逐颜开,欢迎来自北京和全国各地的三十六年前曾在这里工作过的近百位老新闻山版工作者,欢迎他们回来参加‘延安清凉山新闻山版革命纪念馆’的落成典礼。这些同志在延安时期,还是朝气蓬勃的青年,如今都已两鬓花白,回想过去的艰难岁月,看看今天新闻出版事业的壮大,此景此情,怎能不激情满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