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社会学中空间视野的运用及发展与都市研究的演进脉络有着紧密的交织。以都市研究中的空间视角为主轴,对现代都市社会学的发展历程及问题进行的梳理与反思表明:对都市社会学来说,空间视角的引入与挖掘是推动都市研究理论及方法论创新的一种重要途径和有效方法,应受到学界重视并得到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2.
王蒙以自身的经历叙述了知识分子政治化过程,这种经历使他兼具官员和知识分子的双重身份,表现了知识分子被政治化过程中的种种尴尬,最终他所认同的却是作家身份;以身边的人与事描述了政治化了的知识分子的特性。《王蒙自传》对于我们建立现代文明社会具有重大的警示意义。  相似文献   

3.
《南鸿》周刊是张闻天主编的第一份刊物,1925年3月30日《南鸿》周刊第1期在重庆正式出版。张闻天在主编《南鸿》周刊之前,点燃重庆新文化运动火焰,推动重庆思想启蒙运动。张闻天在主编《南鸿》周刊期间,高举新文化运动旗帜,把重庆“变成一个大造反的世界”。《南鸿》周刊的遭禁,张闻天被迫离开重庆重返上海,成为张闻天人生的转折点。  相似文献   

4.
职业教育在我国的广泛发展促进了《生活》周刊的诞生。《生活》周刊最初作为中华职业教育社的机关刊物,发表了大量有关青年职业教育和职业修养的文章。从为就业做准备、从业后如何面对失业等方面指导青年求职与就业,它所倡导的一些见解对于今天的职业指导仍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职业教育在我国的广泛发展促进了《生活》周刊的诞生。《生活》周刊最初作为中华职业教育社的机关刊物,发表了大量有关青年职业教育和职业修养的文章,从为就业做准备、从业后如何面对失业等方面指导青年求职与就业,它所倡导的一些见解对于今天的职业指导仍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学界对沈从文的都市小说研究相比起湘西小说研究要少一些,特别是都市小说中的女性形象一般容易被忽略,批评者们并没有过多地从城市的角度追踪沈从文如此表现都市人性和都市恶的原因。文章从《都市一妇人》这个单篇谈起,回归城市深入研讨沈从文小说的都市女性叙事。  相似文献   

7.
《天津教育》2014,(8):2-2
《世界博览》2014年第7期 设公祭日:中国与世界反战,《新民周刊》2014年第17期 一个人的教科书,《瞭望东方周刊》2014年第14期 美国高校教改进行时,《民生周刊》2014年第8期 新建本科高校向“应用”转型,《看世界》2014年第8期 日本小学的生活教育课,《小康》2014年第4期 小学生也有“职业病”  相似文献   

8.
鲁迅的《伤逝》和巴金的《寒夜》成书于不同年代,反映了两代知识分子在特定时代语境下的爱情困境。两部小说因对知识分子情感世界的关注而产生交集。除此之外,它们对于爱情故事的悲剧性建构的内在视角也是一致的,具有互文性质。作品都从知识分子的爱情生活切入,从"情为何物""情何以堪""情以何寄"等方面呈现他们相爱、相守到生死相离的悲剧性过程。他们对于爱情悲剧的书写关涉到中国启蒙思想传播语境下知识分子追求婚恋自由的诸般复杂因素,同时又蕴含着超越情感上升到形而上层面的哲理性思考,对于当下仍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鲁迅小说集《彷徨》的分析,将鲁迅刻画的知识分子形象归结为三个系列,即孤独、决绝的叛逆者形象,封建复古派或卫道者形象.“梦醒了无路可以走”的悲剧形象.着力剖析了三个系列知识分子的性格特征及灵魂特质.深刻地揭示出这三类知识分子形象所蕴涵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0.
在新世纪里 ,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中 ,我国知识分子肩负着光荣而艰巨的历史使命 ,知识和知识分子的作用将越来越显得重要。可是 ,由于种种原因 ,近年来对知识分子和知识分子工作这一重大课题的研究甚为薄弱。可喜的是 ,有那么一个战斗在知识分子工作第一线的课题组 ,长期以  相似文献   

11.
《论语》半月刊是民国时期一批文化精英的思想阵地,他们通过这份刊物表达自己的政治态度,阐释自己的学术见解,展示自己的生活体会,在富有"幽默"色彩的亦笑亦骂、亦批亦讽的文字中张扬着自己的个性和主张。本文拟从《论语》半月刊作者这个知识分子群体的学养背景、政治理想、文化观念、生活理念等四个方面,来探究民国时期知识分子群体的"幽默"特征。  相似文献   

12.
邹韬奋主持《生活》周刊期间,积极开发《生活》资源,实行多元化经营;强调创新,突出刊物个性,注重知识产权保护;竭诚服务读者与社会,努力塑造"生活"品牌形象;正确处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实现《生活》周刊"事业性"与"商业性"的良性互动。这些高超的经营策略,使《生活》周刊在激烈的报刊市场竞争中,由小到大,由弱到强,最终发展成为民国时期发行量最大、享誉海内外的杂志。  相似文献   

13.
文人和政治家这两种身份认同的激烈交锋贯穿了瞿秋白短暂的一生。从《多余的话》中可以看出,瞿秋白明显趋向于文人身份,而对政治家身份持拒斥的态度。这与他对革命的理想化认识及其绅士意识有关。瞿秋白的悲剧与其说是他个人的性格所导致的文人从政的悲剧,毋宁说是诞生在一个革命语境当中的知识分子的由于时代而造成的悲剧,甚至可以被看作是在我国现代社会急剧转型过程中知识分子命运的典型。  相似文献   

14.
新文学史话语叙述中,"甲寅派"代表着反对新思潮的军阀势力,是文学革命运动的"反对派",很少有人注意到,《甲寅》周刊在创作旧诗、维系旧文学方面,有着流派的自觉,《周刊》上的诗可视为"同光体"辐射下的宋诗余韵,延续着晚清"海藏诗派"的一线遗脉。  相似文献   

15.
《生活》周刊是民国时期销量最大的都市文化生活杂志之一,其有关青年自由恋爱的指导具有一定的舆论代表性。具体内容主要为:青年自由恋爱时,要明确爱情的真谛,对于自由恋爱采取理智、审慎、严肃认真的态度和行为,为父母、家长者须予以适时恰当、理性开明的指导。《生活》的这些舆论引导对青年男女正确恋爱观念、恋爱行为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指引作用,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整个社会婚恋家庭模式及其制度的现代变迁。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20年代中期的<民众文艺周刊>在邵飘萍的报刊改革下成为当时文学思潮和运动的历史记录,它与鲁迅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鲁迅参与了其编辑工作,并"通读"、"校阅"稿件至16期.鲁迅在<民众文艺周刊>发表杂文七篇,译文三篇,杂文内容包含称颂革命先驱,同情底层民众,抨击帝国主义、封建势力暴行和反动文人嘴脸等,这在鲁迅思想发展上有重大意义和价值,并且有形象性、融理于情的文学特征.<民众文艺周刊>记录了鲁迅的抗争,也促成了鲁迅杂文思想和艺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生活》周刊是由黄炎培创办、主要由邹韬奋编辑的民国时期发行量最大的一份著名杂志。国内有关这份杂志的研究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到目前为止已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这些研究成果集中于政治思想史、新闻出版史等方面。与《申报》等报刊的研究相比,现有《生活》周刊研究成果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存在相当的差距。未来《生活》周刊的研究应从邹韬奋研究的依附中尽快脱离出来,尽早展开对周刊本身全面系统的综合性研究,以确立《生活》周刊研究的独立学术地位和价值。  相似文献   

18.
《莽原》周刊由鲁迅主编作为《京报》的附刊发行,其产生缘由,主要是近代报人邵飘萍的促进作用、渴望获取话语权的青年人围绕在鲁迅周围提供了人才条件和鲁迅对刊物现状的不满。莽原社随着《莽原》周刊的发行而形成,作为一个松散的同人组织,莽原社的解散也在所难免。  相似文献   

19.
现代化都市的出现,带来了种种“都市症”。西方现代派文学的产生,正是源于这一背景。中国都市在三十年代有了较大发展,但现代化的节奏却使人们疲于奔命、无所适从。穆时英从明快迅捷的电影摄制技巧中获得灵感,于是有了与众不同而充满都市味的小说。刘呐鸥的小说表现出都市人的“感觉串味”。施蛰存则显示出都市人的孤独与冷漠。都市人的命运在《现代》杂志创作中,有了一次集中表现与亮相。  相似文献   

20.
图画说明:图1:这是1976年1月19日的封面,标题写着:周的继任者邓小平,右上角写着;中国,是朋友还是敌人?这是邓小平第一次单独出现在《时代》周刊的封面上。那一期《时代》周刊用两页介绍刚刚去世的周恩来,却用了四页介绍邓小平。这一安排显示了美国人对未来的忧虑,在美国人看来,周恩来代表着中国内部务实的温和力量,周恩来的逝世,中美的战略和解是否会由此断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