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正>新时代发展背景下,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愈发旺盛,人才的发展和培养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这对思政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马克思主义人才观是马克思主义思想中关于人才的科学理论,揭示了人才成长和培育的规律,对思政教育理论发展与育人实践提供了重要理论指引。  相似文献   

2.
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国共产党八十多年的历史,实际上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回顾和考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总结其中所包含的经验教训,对于在新世纪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事业,开拓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我国历史悠久,在历史发展背景不同的年代,人才观念也有不同的诠释。自古以来,历代政治家、思想家都高度重视人才问题,因此,分析我国古代人才观中的选人、用人、育人三方面的观念,以期对我国当前的人才观有所启示,"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更好地促进我国人才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以史为鉴,深刻认识人才的社会价值,积极发展人才,聚集人才,善用人才,爱惜人才,是促进现代化建设顺利实现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不同经济条件会产生并形成与之相适应的人才观,这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认真研究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条件下人才观的质的规定性及其价值取向,对于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具有一定的意义。自然经济人才观,是一种重继承、重内省,追求修身养性,贵德贱艺、重道轻器的所(?)道德型人才观。它倡“静”而不主“动”,本能地约束和扼制人才的创新才能和开拓进取精神,实质上是一种守成型人才观。  相似文献   

6.
邓小平的人才理论 ,在邓小平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邓小平的人才理论主要包括对人才的重视、选拔、使用、培养等方面。邓小平的人才理论丰富与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人才观 ,对提高全民族的整体素质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有一个发展过程。过去,人们对十月革命后的传播情况谈得比较多,而对于十月革命前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则讲得比较少。笔者认为,研究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应该研究它从传入到播开的整个历史过程。这样,才能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实践的意义。 一 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学说的传入和播开,是和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的历史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它必须放到整个国际环境和国内历史的长河中来加以考察。马克思主义产生于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到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已经“披靡欧美”,振荡着整个资本主义世界。而当时的旧中国,却在帝国主义的侵略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正经历着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马克思主义就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开始传入中国。  相似文献   

8.
9.
原始社会 ,尚无专门的文艺人才 ,因为那时艺术的欣赏者和创作者是不可区别的。随着社会的发展 ,财富的增加 ,社会上出现了剥削阶级。剥削阶级除了追求物质享受 ,还追求精神享受。他们在酒足饭饱之余 ,还要听听音乐 ,看看舞蹈 ,此时 ,他们开始搜罗和蓄养、培训文艺人才。在奴隶社会 ,就有一批人开始脱离物质生产劳动 ,专门从事文艺创作 ,只有在这种条件下 ,文艺人才群体才正式产生 ,随后 ,才有文艺人才思想的产生与发展。在中国 ,文艺人才思想正式产生于春秋时期 ,但大都渗透在对作家和艺术家的具体论述之中 ,未成体系。在春秋时期 ,孔子兴办…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和恩格斯马克思主义人才理论的首创。毛泽东同志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提出了“又红又专”的人才教育理论。邓小平同志创造性地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他提出的“四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人才观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学习、研究和把握邓小平的“四有”思想,有助于加强新时期的人才培养,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明建设沿着健康的轨道向纵深发展。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和恩格斯是马克思主义人才理论的首创者。毛泽东同志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提出了“又红又专”的人才教育理论。邓小平同志创造性地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他提出的“四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人才观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学习、研究和把握邓小平的“四有”思想,有助于加强新时期的人才培养,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沿着健康的轨道向纵深发展。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马克思主义传播的中国化、运用的中国化和创新的中国化三层涵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应从中国实际出发,把立足点定位在对中国国情的科学分析上。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的标志性成果。中国共产党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和富于创造性,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13.
从理论形态来说,中国古代的文艺研究人才注重顿悟式的批评,缺乏体系的建构,所以中国古代的文艺人才思想,除少数作家,均为零星见解;从理论内容来说,中国历史上由于儒家反对神怪,没有出现全民信教的局面,所以中国古代文艺人才思想“神授”“天才”论较弱,而强调后天的学习与努力;从理论发展来说,中国文坛现实主义占主流,在文艺人才思想上,强调艺术家的社会责任感,反对非理性创作。  相似文献   

14.
原始社会,尚无专门的文艺人才,因为那时艺术的欣赏者和创作者是不可区别的。随着社会的发展,财富的增加,社会上出现了剥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剥削阶级除了追求物质享受,还追求精神享受。他们在酒足饭饱之余,还要听听音乐,看看舞蹈,此时,他们开始搜罗和蓄养、培训文艺人才。在奴隶社会,就有一批人开始脱离物质生产劳动,专门从事文艺创作,只有在这种条件下,文艺人才群体正式产生,随后,才有文艺人才思想的产生与发展。在中国,文艺人才思想正式产生于春秋时期,但大都渗透在对作家和艺术家的具体论述之中,未成体系。  相似文献   

15.
艺人才思想正式产生于春秋时期,但大都渗透在对作家,艺术家,作品的具体论述之中,未成体系,本拟从历史的角度,对我国古代艺人才思想的发展予以整理和探讨。  相似文献   

16.
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也就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二者是辩证统一的整体。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伟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7.
中国近现代人才观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鸦片战争被迫开国到今日主动开放,一百六十余年中,支配中国教育的人才观伴随着中国历史进程发生了根本性变迁。其演进形态大体经历了“中体西用”式洋务人才观、“即中即西”式维新人才观、中西融合的民主主义人才观和马克思主义全面发展人才观、“三个面向”人才观几个阶段。  相似文献   

18.
中国近代史的第一页,是在帝国主义列强炮舰的轰击中揭开的。鸦片的毒焰,战争的硝火,屈辱的手印,使大清王朝“岌岌乎不可支月日”。历史的浩劫,民族的灾难,唤起了一批地主阶级中的“独醒者”,尽管他们大都是出于“补天”的衷愿,而且尽管大清的龙袍马褂由于兵燹的蹂躏已满目疮痍,根本补不好,但我们仍不必摒弃这历史的笔记和余绪。因此,认真与谨慎、严肃地  相似文献   

19.
人才观与职业教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才观与教育观的关系密切,不同的人才观和教育观决定了对各级各类教育的基本看法和态度,自然也决定了对职业教育的基本看法和态度。人才观和教育观,既是全社会的又是教育系统内的,而更多是全社会的,涉及全社会对职业教育的价值取向和资源投入,涉及社会用人单位选聘和使用职业学校所培养的人才的看法和态度。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就是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相结合,创立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国共产党人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产生了作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一系列理论成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既相区别又相联系的两个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