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求解一个问题的主要环节在于探索出一个有效的解题途径,这个途径可能是逐渐形成的,也可能是反复琢磨、多次“碰壁”之后,突然冒出的“好念头”。无论哪种情况,基于对问题特征的整体把握而形成的“心智图像”都是探求这个途径必不可少的“前奏曲”。但目前对心智图像的认识还相当零散、片面,甚至出现了某种程度的曲解和异化现象。鉴于此,有必要系统考察心智图像的内涵及其特征,以便在解决数学问题时,发挥其潜在的探索功能。一、心智图像的内涵关于心智图像,至今尚没有一个统一、明确的界定。但无论是站在心理学还是数学的立场上,相应或相似的…  相似文献   

2.
心智图像对问题解决的认知功能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求解一个问题的主要环节在于构想出一个解题计划的思路,这个思路可能是逐渐形成的,也可能是反复琢磨、多次“碰壁”之后,突然冒出的“好念头”.无论哪种情况,基于对问题特征的整体把握而形成的“心智图像”都是构筑这个思路必不可少的“前奏曲”.但目前对心智图像的认识还相当零散、片面,甚至出现了某种程度的曲解和异化现象.鉴于此,有必要系统考察心智图像的内涵及其特征,以使其认知功能在问题解决活动中的张力得以充分发挥.1 心智图像的内涵 关于心智图像,至今尚没有一个统一、明确的界定.但无论是站在心理学还是数学的立场上,相应或相似的表述却多种多样、如教育心理学一般意义上的表象或意象——摄取信息后在知觉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3.
求解一个问题的主要环节在于构想出一个解题计划的思路,这个思路可能是逐渐形成的,也可能是反复琢磨、多次"碰壁"之后,突然冒出的"好念头".无论哪种情况,基于对问题特征的整体把握而形成的"心智图像"都是构筑这个思路必不可少的"前奏曲".但目前对心智图像的认识还相当零散、片面,甚至出现了某种程度的曲解和异化现象.鉴于此,有必要系统考察心智图像的内涵及其特征,以使其认知功能在问题解决活动中的张力得以充分发挥.  相似文献   

4.
通俗来讲,心智图像是一种人类意念中的形象,或者说是人心理中形成的图像,是一种具有模式化、抽象度的模糊影像。例如:军事指挥官指挥一场战役时,头脑中会形成一个有关行军路线的图像,这个图像就是所谓的心智图像。  相似文献   

5.
借助具体的心智图像增进对抽象数学知识的理解,在数学学习中比较普遍。小学数学中的心智图像有自己的特点,教学中教师应注意选择使用适度概括水平的心智图像,注意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能够反映数学本质的心智图像,注意借助典型范例构筑心智图像。记得中学学习“函数”概念时,很难理解其真义,老师便用“加工机”来比喻函数,并在黑板上画出了一个模型,农村出身的我立刻想到了很熟悉的面粉加工机:从一端送入小麦,从另一端便出来麦粉,如  相似文献   

6.
数学素质教育提出了数学教学的要求是一个以知识教学为基点,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个性教养为目标的三维结构,而降低了某些数学技能的训练难度。可以认为促成这一结构的重要的途径是知识向能力的转化,而实现这一转化的桥梁则是数学技能的形成。研究这个桥梁,使之更有效地促使知识向能力转化,更有利于准确地处理好降低技能训练难度的问题。故此,探讨学生数学技能的建构及其教学策略,便成为数学教学的重大课题。(一)数学心智技能的涵义及特征数学技能是顺利完成数学任务的一种操作活动方式或心智活动方式。按其表现形式,可分为心智技…  相似文献   

7.
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 :当数学的一个概念被提及或某一个具体的数学问题被接触时 ,人们的记忆很快构成一种刺激 ,处于长期记忆中的某种东西迅速得到“激活”.这种“激活”的东西被看成概念或问题 (尤其是较抽象的概念或问题 )的“心理对应物”.数学的概念掌握、数学问题的解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种“心理对应物”的激活程度 .“心理对应物”即“心智图像”(又称“心理意向”或“智力图像”) ,它是具有某种程度抽象的、模式化了的模糊“形象”,是数学问题解决过程中的深层次的符号 .本文就中学数学教学中 ,如何构建心智图像来谈谈自己粗浅的认…  相似文献   

8.
作文,是一项复杂的创造性的心智活动。而心智活动,特别是创造性的心智活动,其运行都有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作文教学,为什么会出现学生怕写、教师怕教的现状?这是因为作文不仅仅是语言问题,也不仅是词语运用、段落组织、结构安排等问题。在其深层,还有个写作心灵互动的问题———不仅有“心”(心情、情绪、感受)的影响,而且还有“灵”(大脑、智慧、灵感)的因素。心理学告诉我们:人们从事工作,总是在一定的心境状态下进行的。学生参与作文训练———“创造性的心智活动”,更不例外。教学过程是一个信息的传递与接收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良好…  相似文献   

9.
读书是人类文明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怎样让孩子爱读书,读好书,通过读书启迪孩子心智是许多父母关心的问题。因此,今年我们新开了一个栏目──“读书向导”。通过这个栏目,读者可以看到很多父母、老师及孩子在读书方面的经验之谈,也可能有一些值得汲取的教训。我们这个栏目欢迎广大读者的参与,希望您把这方面的得与失写成文章寄给我们。让我们一起把这个栏目办好。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英语角”活动的调查分析,结合高职高专学生特点,从开发听说心智潜能和学以致用两个方面,探索提高学生英语听说能力的途径。  相似文献   

11.
随着远程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如何在网上做实验”成为困扰远程教育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现以计算机网络虚拟实验系统为背景,对这个问题进行研究,并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  相似文献   

12.
“练习是学生的心智技能和动作技能形成的基本途径。”在学校教育中,学生将所学的书本知识运用于实际,大部分是通过习题训练完成的。它一方面促使学生获得新的技能,另一方面又促进了学生对已有知识的理解、巩固和深化。它是实现“知能”转化,培养和发展学生智力与能力的必须途径。  相似文献   

13.
劳动教育是推动学生全面发展、增强其综合素质的重要课程安排,是实现教育立德树人目标的制度性举措。“项目化”学习是一种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根据所设定的驱动性问题、核心概念等,展开系统深入的、自主性的学习方式,十分适宜于劳动教育课程这种主体性活动的实践探索。在“项目化”学习理念指导下,让学生通过各种劳动实践来掌握相关知识与技能、获得心智等多方面的成长,是一种有效的综合育人途径。本文基于“项目化”学习的中学劳动教育课程实践进行初步分析与探索。  相似文献   

14.
长期以来,人们总认为语言是一种工具,因此,必须熟练地掌握它、使用它。这只是从语言的交际功能出发的一种认识,从语言和“说话人”的关系上看,语言是个“多媒体”———既可作为工具,同时也是心智能力的一种反映。比如,同样发出声音,同样要表达一种意思,同样说一个长度相等的句子,为什么有的人会“妙语连珠”,而有的人却“辞不达意”?这就是心智能力的差异。有人不一定同意这个观点。他们举例,不是有的人不善言辞,可照样成为作家、科学家吗?你能说他们心智不优吗?其实,这些人固然很优秀,但问题是,如果他们抓住了幼儿期对…  相似文献   

15.
一、培养学生导读的超常力超常力 是一种超越常态的思考能力,这是创造能力形成的关键。培养超常力要注意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发散性思维是指一个问题有多种答案,朝着各种可能解决的方向去探索各种解决问题的答案。这种思维方式不拘泥于一种解决问题的途径,不局限于既定的理解,其重要特征是求异和创新。  相似文献   

16.
一个产业的投融资状况主要取决于该产业的属性和特征。从我国铁路的公益性、规模性、高资产专用性和浓厚的“计划色彩”四个方面入手,发现其对应的投融资问题,并探索相应的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17.
构建社会心智模式,提升社会学习能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是延续上期《用思考感受生命脉搏,用学习升华生命价值——思想互联的网络化学习》一文中提出的“生命的境遇、学习的困惑”的现象和问题,围绕“学习的心智”对如何从社会整体发展来规划学习所做的探索性思考。学习不仅表现为个体的学习,还表现为群体的学习,以及表现为一个社会发展的学习:因此.本文在阐释个体学习心智模式与社会心智模式的概念基础上,分析了影响社会心智模式形成的主要因素.并进而指出社会整体学习能力提升的规划应该落到社会心智模式的形成和构建上。  相似文献   

18.
大学生“村官”是一个典型的“中国本土化”命题,解决好这个命题的途径之一就是根据不同职业生涯发展期的特征和要求,树立人力资本投资理念和职业规划理念,采取相关的执行策略和支持策略,加强对大学生“村官”的培训,解决大学生“村官”“知、会、创、适、悟”等问题,促进大学生“村官”作用可持续发挥,拓展其作用的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19.
“心智”“美德”导向下的学习参与模式深入地刻画了东西方学生学习参与行为的特点,但是随着世界文化交流的推进,这种基于社会文化所形成的学习特征呈现出融合的趋势。文章基于实证研究发现,当代中国大学生学习参与行为可以被划分为五种类型,即全面参与型、独立学习型、人际友好型、消极游离型和心智参与型。其中,独立学习型和心智参与型是“心智”“美德”导向下学习参与模式的衍变和融合。根据方差分析和回归分析发现,促进东西方文化优势的融合,培养既保有中国传统文化中勤奋刻苦、谦让包容的特质,又吸收西方文明中独立探索、求知善思优势的全面参与型学习者是高等教育未来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研究性阅读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以“问题”为中心,让学生通过生动的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对大量信息进行处理,面对陌生的领域去发现、去探索、去创造,进而达到培养学生思维、陶冶学生情操、塑造学生人格的目的。这种教学方法的核心是以问题研究为主,其特征是整个教学过程充分体现出“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