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橙华 《物理教师》2006,27(8):7-49,M0003
本刊2006年第2期发表了《师生共究“十二平均律”》(以下简称《共究》)一文,文章从一道涉及音律的竞赛题谈起,展示了师生在探究过程中所获取的知识,相当丰富。美中不足的是文中有些疏漏,笔者愿不揣陋见,以所学过的知识加以补充。  相似文献   

2.
本文主要依据钢琴调律中十二平均律的分律原理和检验音程的使用方法,就分律过程中怎样结合内心速度节奏,进行系统的归纳和总结,并结合笔者自身的分律经验,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希望更多的人了解检验音程和内心速度节奏感对分律精度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3.
"不律谓之笔"见于《尔雅》。学者们从语音上研究"不律"和"笔"之间的关系,提出了很多观点,这似乎形成了一个误区。试从语言符号的任意性以及字义上讨论"不律"和"笔"的关系,并且将古今学者从语音角度提出的观点加以罗列和介绍。  相似文献   

4.
我们把音与音之间的关系称为“音关系”。学好《音乐基础理论》的关键在于搞清楚音关系。音关系建立的基础音程为纯五度 ,即 :调是按纯五度关系循环产生的。如果按音关系产生的法则 ,将构成调的音 (一般不超过七个 )中的某一个音作为主音便构成调式。调式中的七个音从低到高 ,由主音排列到相距八度的主音便产生了音阶。  相似文献   

5.
最早运用十二律(古代十二律)的国家有两个,一个是希腊,另一个就是中国。十二律是一种朴素的、可行性极强的律制,但由于古代科技发展的局限,它只是一种不太精确、不尽合理、不便于自由发展的制度。因为它不能构成12个等比的半音程,不能完全自由地转调。希腊人可能发现了它的这一缺点,并可能曾经进行过进一步的探讨.因而曾经提出过十二平均律这一名词,据说还根据听觉应用过十二平均律。但不知是他们的研究没有继续下去,还是没有取得理想的成就,总之是没有把这种律制用数学的方法计算出来,因此也就不可能有关于在这种律制规范下进…  相似文献   

6.
十二平均律对于音乐演奏校音和变调有重要的贡献。通过十二平均律、五度相生律和科学音阶等的比较,分析其物理原理,对于了解驻波理论有较大的帮助,对于音乐爱好者也能够加深对于音律和校音的理解。  相似文献   

7.
杨亮 《物理教师》2014,(9):61-62
牵连运动中的两个物体之间存在某种空间关系的几何约束,寻找并确立这种约束下的几何关系,通过求导得到牵连运动物体的速度关系.  相似文献   

8.
“比多比少的应用题”包括求两数相差多少,求比一个数多几或少几的数,义务教材将它集中于第二册教学。这类应用题反映的是两种事物间多与少的数量关系,比第一册反映一种事物内部联系的应用  相似文献   

9.
“相差关系”应用题是低段数学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之一。其中“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的应用题,有顺叙也有逆叙的情况,对一J几以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的  相似文献   

10.
马燕 《华章》2009,(16)
音准是歌唱的最基本要求,声乐演唱离不开钢琴的伴奏,而钢琴是根据十二平均律来定音的.本文将通过钢琴十二平均律的应用,对声乐音准进行系统的训练,以达到更准确地表达声乐作品.  相似文献   

11.
例一: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终日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相似文献   

12.
例一: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终日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荀子《劝学》例二: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辞源》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士童可坠塞廖矣;百享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瘁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孟子《寡人之于国也》例一中,“矣”与“也”出现在前后内容是转折关系的两个句子中;例二两段文字,除了结尾省略的两个表示结论的句子外,前段文字一组排比句句末用的都是…  相似文献   

13.
中医的五行音乐疗法是用土、金、木、火、水对应音乐中的五音——宫、商、角、徵、羽,并将其与人体脏腑联系起来.随着文化的进步音乐也随之发展,传统意义上的五行音乐疗法对五音的定义略显局限性.从物理和精神两个方面对十二平均律与十二经脉的关系进行研究,发现在物理方面互补音为半音关系,在精神方面互补音为6个半音.在原有的五行音乐疗...  相似文献   

14.
15.
本文综述人们对“时间” 概念的几种阐释并给出由之而引发的诸多矛盾,进而表述了“时间” 问题研究可能的几种归宿.  相似文献   

16.
汪磊 《西江大学学报》2001,22(3):36-38,42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训诂学和文学语言等方面,试图对”辅车相依”一语中的“辅”、“车”做出更加合孚原文和逻辑的解释,认为“辅”、“车”的意义都应同车有关。  相似文献   

17.
关于文章写作中的人称问题,颇多异议,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以为人称的本质问题值得深入探讨,它不仅是作者立足点,观察点的问题,而且是作者,读者与作品中所涉人物的时空关系问题,说到底“第二人称”即“第一人称”。  相似文献   

18.
长期以来,学校、家庭、社会由于受中考、高考指挥棒的影响,片面追求学生的高分即学业优秀,忽视或放松了对学生尤其是学业优秀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致使学业优秀生心理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影响了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积极探索学优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及解决途径,对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王之涣五绝《登鹊鹳楼》中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是传诵千古的名句.现在,对"欲穷千里目"一句的解释"一般都看作是词序颠倒了的句子,顺理过来,应当是'目欲穷千里'或'欲目穷千里'".(引自周康中编著的《小学古诗讲读》)对这种将原句颠来倒去的讲法,笔者不敢苟同,因为这种讲法同把"黄河入海流"讲作是"黄河流入海"一样,不仅违反了古汉语中一些词语的一般用法,而且还把这深蕴理致流传万口的诗句也讲得索然无味了.现在,就"欲穷千里目"一句的结构和释义问题谈点个人的管窥之见,以就教于各位读者.  相似文献   

20.
难得有闲和几位离退休的老教师坐到了一起,我们海阔天空地侃起来。" 几位老人不约而同地聊起了从70年代以来相继调往京城的同事,恐怕不下几百人了,而且个个混得都很好:有的出了专著,有的成了专家,有的当了模范……大家都十分感慨,说他们中的好多人在这儿的时候都默默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