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红领巾》2010,(3):50-50
“玉”字在古人的眼中是一个美好、高贵(gui)的字眼。直到今天.我们也能感受到这一点。“亭(ting)亭玉立”形容(xing rong)女子身姿(zi)的优美;“君子如玉”形容人品德的高尚(shang)。  相似文献   

2.
阅读理解     
《小学青年教师》2014,(2):28-39
(一)两小儿辩①日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一儿日:“我以②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⑧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一儿日:“日初出大如车盖,及④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日:“日初出沧沧凉凉⑨,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  相似文献   

3.
李菲 《湖北教育》2009,(12):12-13
当前,人们形容教育是“学生苦,教师累,校长忙”;形容老师是“起得比鸡早,睡得比狗晚”;形容学生是。一到五忙上学,六到七忙培优,每周七天无闲时”。从中折射出教育行业之忙、学生负担之重、教育备受关注的社会现实。当前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主要表现在“三超三少”,“三超”:一是教学“超标”(或超纲),即超出课程标准(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只关注少数尖子生,而后进生接受困难;二是“超时”,即延长学生学习时间,加课、补课,不按时放学,  相似文献   

4.
一、知识间互动 1.根据下面的提示,写出带“手”的成语。 形容慌乱( ) 形容容易( ) 形容聪明( ) 形容高兴( )  相似文献   

5.
20世纪50年代,在全面推行简化字的初期,“馀”已经简化为“余”。毛泽东于1936年写的《沁园春·雪》中,有一句本来写作“望畏城内外,惟馀莽莽”,简化后便成了“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此旬通常是这样解释的:(诗人)放眼远眺,只见长城内外仅余下一片苍苍莽莽的银色世界,十分壮观。可是,这个“余”字在古文(文言文)中是个人称代词,跟“予”、“吾”、“我”三字同义。“莽莽”一词有两个义项:“1,形容草木茂盛,如杂草莽莽。2,形容原野辽阔,无边无际,如莽莽雪原。”(见《现代汉语词典》)“余”如果按第一人称代词理解,  相似文献   

6.
词类活用是古代汉语较为常见的一种语法现象。名词、形容询活用作动词可从下面六个方面进行识别。一、两个名词连用,如果不是并列关系或修饰关系,那么,其中必有一名词活用作动词,构成支配关系、陈述关系或补充关系。例如:1.左右欲刃相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2.乃丹书帛曰:“陈胜王。”(《史记·陈涉世家》)3.沛公欲王关中。(《史记·项羽本纪》)例1的“刃相如”不是“刃和相如”,而是“杀相如”,二者是支配关系;例2的“陈胜王”是“陈胜为王”,构成了陈述关系;例3的“王关中”是“称王于关中(即在关中称王)”…  相似文献   

7.
辨析     
《新读写》2014,(1):17-17
涣,从水,义为“消散”。“涣散”即本义。引申为消除,如“涣然冰释”,形容嫌隙、疑虑、误会完全消除。  相似文献   

8.
两个完全相同的字连续用在一起,这种现象叫叠字。在古诗中,有不少叠字现象,这些叠字有很多独特的修饰作用。一、渲染气氛,创设意境。古诗中运用叠字,能渲染气氛,创设一种意境,或美好动人,或凄凉悲哀,或自然写意,或豪迈壮观。如“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白居易《草》)中用“离离”来形容野草繁茂而连绵不绝,生动传神,读来仿佛看到了铺满绿草的一望无际的原野,而“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黄巢《题菊花》)中“飒飒”两字又写出了秋风的肃杀,秋景的悲凉。另外如“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晏殊里,用“…  相似文献   

9.
《新读写》2008,(6):17-17
“不毛”,不长庄稼、草木。“不毛之地”形容贫瘠的土地或荒凉的地区。语出《公羊传·宣公十二年》:“辱到弊邑,君如矜此丧人,锡(赐)之不毛之地。”  相似文献   

10.
《初中生》2014,(8):17-17
本组文章的可爱之处,在于它们的多样性,即它们兴许还有其他答案(比如“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句,实际上是形容战友情,现在多误为爱情)。具体究竟还有哪些,就得靠你们来酷咖网(kuka.hnjy.conl.cn)告诉我了。  相似文献   

11.
白居易《忆江南》“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后一句中的“绿如蓝”是比喻,前一句中的“红胜火”是比托。两者有一个共同特征,即都是就非类事物的共同点作形象的比较。因为是艺术的形容,重在使人感受,故即使形容得再过分一些说“绿胜蓝”也  相似文献   

12.
在文言语知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会碰到这样令人疑惑的情况,一个语知点(如“形容词意动”)教师以为讲清、讲透了,但学生在实际阅读操作中依然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造成阅读上的障碍,理解上的偏差。这使得师生在文言常规教学中常做低效的反复,即所谓“炒冷饭”,做了不少无用功。  相似文献   

13.
历岗 《小学语文》2009,(3):57-57
问:“布置好青布幔子和草把子”(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19课《草船借箭》),这句话中“草把子”应读“草把(bà)子”还是“草把(bǎ)子”?  相似文献   

14.
<正>汉语中“形容”一词可指“形体和容貌”,通过一定的手段使人的形体和容貌有所改变,有“整形”和“整容”二词。如:(1)她提醒,老人整形不宜整“太过”,比如把80岁整成40岁,难免让亲友难以接受,甚至引来异样目光。[《人民日报(海外版)》2016年1月13日]  相似文献   

15.
董亚 《学语文》2008,(2):20-21
《语文》[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试验修订本)必修]第三册第三单元《琵琶行》一课的“枫叶荻花秋瑟瑟”中“瑟瑟”注为“这里形容微风吹动的声音”。人教社新版的新课标实验教科书必修③在对此句诗作注时延用了此说。许多治诗大家的注本也认为是“风吹草木声”,如顾学颉、周汝昌《白居易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7月版),  相似文献   

16.
书香与铜臭     
沈括《梦溪笔谈》载:“古人藏书辟蠹用芸草。芸,香草也。”古人在书中放置香草,不仅可以防蠹虫咬蛀,而且可以给书留下幽幽清香,“书香”一词便由此而来。后来人们据此加以引申,形容读书人有“书香气”。而读书人家或曰“知识分子家庭”即被称之为“书香门第”。  相似文献   

17.
一、“情境串”的类型设计(一)人物(或拟人)式即用一个或者多个人物贯穿始终,把几个情境串起来.如“7的乘法口诀”的教学,就是用“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作为主要人物串联情境.(二)镶嵌式即大情境套小情境.如在教学“分桃子(分一分与除法)”时,  相似文献   

18.
“可”字在《上博》中为常见字,用法多样,除了读作本字之外,尚可读作它字,计有以下五种读法:一、读作本字,《君子为礼》:“虚子可亓 也【3】。”:二、惯用通读作“何”,如《季庚子》:“青(请)昏(问)可(何)胃(谓) (任)之惪(德)【2】”;三、通假为“诃”,如《周易·豫》:“可(诃) (豫)[14]”阜阳本作“诃豫”,帛书本作“杆余”,今本作“盱豫”;四、通假为“兮”,如《有皇将起》:“又(有)皇 (将) (起)含可(兮)【1】”;五、通假为“奇”,如《曹沫》:“必 (召)邦之贵人及邦之可(奇)士[29△]”。即就“可”字这五种读法进行讨论,整理出《上博》“可”字的用字情形,尚祈诸家指正。  相似文献   

19.
句子衔接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前后呼应,或曰前后照应。它有两种基本样式:顺承和逆接。如以公式表示,则前者为ABCA’B’C’,后者为ABCC’B’A’。试以欧阳修《秋声赋》中的两句话为例来说明。“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茏而可悦,草拂之而色变,ABA’木遭之而叶脱。”B’“初淅沥以萧瑟,忽奔腾而澎湃,如波涛夜ABB’惊,风雨骤至。”A’第一句先“丰草”后“佳木”,下文先“草”后“木”,完全与上文亦步亦趋。第二句“淅沥”状雨声,“萧瑟”状风声。“淅沥以萧瑟”形容风雨声,在前;“奔腾而澎湃”形容波涛声,在后,而下文…  相似文献   

20.
《新读写》2014,(12):17-17
优,本义为“饶也”(《说文解字》)。饶,即吃饱了。能吃饱说明家有余粮,因而引申为有余。又由“有余”引申为悠闲、从容、犹豫。优柔寡断,意思是办事迟疑,没有决断。“优哉游哉”出自《诗·小雅·采菽》,形容从容不迫、悠闲自得的样子。优、游同义,均指悠闲自得。哉,文言感叹语气词。优哉游哉即优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