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读书三境     
清末评论家王国维先生,曾精辟地总结读书的三个境界:一曰“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二曰“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三曰“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与此对照,我的读书三境,也别有一番滋味。一境:书山有路难觅径我最初读书是因为我妈妈的“威逼利诱”。妈妈说读书可以陶冶性情,本着“一切为了孩子”的宗旨,软硬兼施,逼我读书。由于不是出于自愿,我开始读书时总有逆反情绪。每当我把书一扔想溜之大吉时,都会被“千里眼”妈妈发现,继而被耐心地训导所谓的“书山有路勤为径”。记得有一次,我听烦…  相似文献   

2.
"攻书"五喻     
清人郑板桥谈他怎样做学问时,这样说过:“善读书者曰攻,曰扫。攻则直透重围,扫则了无一物。”作家王汶石、科学家苏步青都主张一本好书至少要读三遍。王汶石说:“读主要的书籍时,至少读三遍。第一遍,尽作艺术享受。第二遍,大拆卸,像机枪手学习拆卸和装配机枪一样,仔细考察每一个零件的性能、制作方法和它们的联系。第三遍,再浏览,求得一个技术的完整印象。”  相似文献   

3.
薛昂夫,元代散曲作家,正史无传,孙楷第《元曲家专略.续编》考之生平:“薛昂夫本西域人……其汉姓马,故又称马昂夫……其号曰九皋,故又称马九皋。”从历史分期看,薛昂夫属于元后期散曲家;从元散曲发展阶段划分,薛昂夫属于元散曲鼎盛期作家。因为明人治元曲,胸中横亘着一个夷、夏之别的正统观念,所以薛昂夫很少为人提及。《录鬼簿》中不见薛昂夫的名字。明初大曲论家朱权在《太和正音谱》中将他一人的三个名字误为不同的三个作家,一曰“马九皋之词如松阴鸣鹤”,二曰“薛昂夫之词如雪窗翠竹”,三曰“马昂夫之词如秋兰独茂”,薛昂夫其人其曲就更…  相似文献   

4.
古人也幽默     
书低一生赁僧房读书,每日游玩。午后归房,呼童取书来。童持《文选》,视之曰低;持《汉书》,视之曰低;又持《史记》,视之曰低。僧大诧曰:"此三书熟其一,足称饱学,俱云低,何也?"生曰:"我要睡,取书作枕头耳。"  相似文献   

5.
怎样读书?宋代大学者朱熹曾提倡过“三到”——眼到、口到、心到。不过,我还想补充“一到”——手到。因此,这篇短文的题目名之曰:读书“四到”。  相似文献   

6.
书低     
一秀才赁僧屠读书,惟事游玩而已。忽至午归房,呼童取书来,童持《文选》,视之曰:"低。"持《汉书》,视之曰:"低。"又持《史记》,视之曰:"低。"僧大诧曰:"此三书熟其一,足称饱学,俱云低,何也?"试问之,乃取书作枕耳。  相似文献   

7.
孙犁的《耕堂读书记》品味独特,方法新颖,文章体式独创一格,具体表现在“耕堂曰”之结构、文白交错之语言、以情为文之风格三个方面,堪称书林一绝。  相似文献   

8.
阅读下面两则关于读书的短文,完成练习。论梁元帝读书江陵陷,元帝焚古今图书十四万卷。或问之,答曰:“读书万卷,犹有今日,故焚之。”未有不恶其不悔不仁而归咎于读书者,曰书何负于帝哉?此非知读书者之言也。帝之自取灭亡,非读书之故,而抑未尝非读书之故也。取帝之所撰著而观之,  相似文献   

9.
三耕说     
年愈不惑,始知来者可追,复生读写之爱好。数载勤耕不辍,遂得一“耕”字。读书日增,方知史有三耕。三耕者,乃舌耕、目耕、笔耕也。吾将三耕合一,其义益深远矣。吾欲引为座右之铭,以自勉也。吾尝详查史书,始得三耕之源。舌耕者,出自晋代王嘉《拾遗记·前汉下》,曰:“贾逵门徒来学……皆口授经文。赠献者积粟盈仓。或云,贾逵非力耕所得,诵经口倦,世所谓舌耕也。”此乃以教书谋生也。目耕者,源自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下》,书曰:“王韶之家贫好学,尝三日绝粮,执卷不辍,家人诮之曰:‘困穷若此,何不耕﹖’王徐答曰:“我尝目耕耳。”此喻读书…  相似文献   

10.
许衡嗜学     
许衡字仲平,怀之河内人也,世为农。……幼有异质,七岁入学,授章句,问其师曰:"读书何为?"师曰:"取科第耳!"曰:"如斯而已乎?"师大奇之。每授书,又能问其旨义。久之,师谓其父母曰:"儿颖悟不凡,他日必有大过人者,吾非其师也。"遂辞去,父母强之不能止。如是者凡三更师。稍长,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语文工作者提倡并实践着更为灵活的教学方法,树立起“大语文”的教学观。在阅读教学中,不是局限于单纯的语文知识的灌输和语文技能的训练,而是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式阅读,品味美文,培养课外阅读的兴趣和爱好。著名学者郭启宏曾介绍读书四法:一曰“信马由缰法”,有兴趣就读,无兴趣就歇,轻松自在,没有任何思想负担;二曰“蜻蜓点水法”,不求甚解,随意浏览。三曰“改弦易辙法”,一本书读来无味,马上换书。四曰“囫囵吞枣法”,只是一路读过去,不理解处且放过。其实,这些读书法就是对自主式阅读的一种倡导。相信有不少教师会发现…  相似文献   

12.
读《郑板桥集》,其论读书之道,颇有见地,概而言之有三: 一曰多问:所谓“学问”二字,“须要折开看,学是学,问是问。今人有学而无问,虽读书万卷,只是一条钝汉尔。”他主张“一问不得,不妨再三问,问一人不得,不妨问数十人,要使疑窦释然,精理迸露。”二曰精读。板桥并不否定多读之益,但贵在有心得。他在家书中写道:“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最是不济事。眼中了了,心中匆匆,方寸无多,往来应接不暇,如看场中美色,一眼即过,与我何与也。”他反对“篇篇都读,字字都记”的死读法,“五经、廿一史、藏十二部句句都读,便是呆子;汉魏六朝、三唐,两宋诗人,家家都学,便是蠢才。”读书要泛中有精,如“东坡读书不用两遍”,  相似文献   

13.
11月30日,"2009中国作家富豪榜"名单揭榜,名单依旧延续前三届的方式,公布了前25位作家名单及版税.有意思的是前三名作者的读者群都是青少年,显示出青少年似乎比成年人更爱读书.  相似文献   

14.
李继高先生编著的《名人读书艺术》的内容特点:一是论及了读书问题的方方面面,如为什么要读书、读什么书、怎样读书等;二是书中论及的读书方法都是老作家、老学者的经验之谈,可学可行;三是借名人之口谈读书,有“名人效应”;四是本书作者在每篇文后所作的“提示”准确清晰。该书对人们的读书学习具有鼓励、指导和导向作用。  相似文献   

15.
孙犁的《耕堂读书记》采用了“通解”和“互见”这两种独特的读书方法;在文章体式上也独创一格,其特征表现”为:“耕堂曰”的结构、文白交错的语言、以情为文的风格。  相似文献   

16.
笑话一担     
秀才年将七十,忽生一子。因有年纪而生,即名年纪。未几又生一子,似可读书,命名学问。次年,又生一子。笑曰:“如此老年,还要生儿,真笑话也。”因名曰“笑话。”三人年长无事,俱命入山打柴,及归,夫问曰:“三子之柴孰多?”妻曰:“年纪有了一把,学问一点也无,笑话倒有一担。”(选自《笑林广记》)  相似文献   

17.
与书共生     
刘心武 《当代学生》2014,(20):26-27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曾提倡"读书三上法"——马上、枕上、厕上,以此来劝告人们要善于利用一切零星时间,做到随时读书,随处读书。看来大作家刘心武也是"三上"的追随者。对课业负担沉重的中学生来说,这应该也是比较可行的课外阅读方式——临睡前,如厕时,乘车时,当是新时代的"三上"(当然,要以身体和视力健康为前提)。作家苏童也曾写道:"最好是在灯下读,最好每天入睡前读一篇,玩味三五分钟,或者被感动,或者会心一笑,或者怅怅然的,  相似文献   

18.
秀才读别字     
曩有一秀才,喜读书,然别字甚多。一日,适有友人造访,见而问之曰:「兄看何书?」答曰:「《水许》。」友人异之,曰:「书亦甚矣,然《水许]一书,实所未闻。请教书中所载,均为何人?」答曰:「有一李达。」友曰:  相似文献   

19.
[作家连线]谢倩霓,当代儿童文学作家。出生在江西,读书在南京,工作在上海。文学硕士,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白天是一个为孩子们编书的编辑,晚上是一个为孩子们写书的作家,编  相似文献   

20.
靠习惯读书     
我是个杂文作家,杂文与其他文学体裁不同,它要求作者知识渊博,因此我必须读书.可我又是业余作家,白天工作,晚上写作,这两项就占去一天中的大部分时间,读书确实有困难.但我有办法,那就是靠习惯读书,因此虽然异常繁忙,我还是读书不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