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新读写》2012,(11):49-49
“走投无路”常错作“走头无路”,这是因为不了解“走投”的含义所致。 走,金文、小篆都是会意字。上面的“大”是人甩手的形象;下面的“止”即趾,代表两只脚;甩开手迈步,会意“疾行”,就是跑。跑是后造字,在没有跑字的时候,走就是跑,步才是现代意义的走。  相似文献   

2.
华子 《少年读者》2008,(11):18-19
“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小小的船儿,两头尖。”读着这首熟悉的儿歌,再看看我们祖先造的这个象形字:我们一下子就能知道“月”的本义是:月亮。  相似文献   

3.
“恩”是个形声兼会意字,它由“因”和“心”字组合。  相似文献   

4.
名列中国古典四大名之一的《水浒传》,不仅以刻画人物形象和描写市井生活见长,而且在语言的运用上也颇见功底,单从“老虎”与“大虫”这一对同义词的使用上,便可窥见一斑。  相似文献   

5.
关于会意字的定义和类属划分,本文就语言学界较有影响的各家学说进行了介绍和比较分析,对会意字作了比较合理严谨的界定,在浩瀚纷杂的汉字系统中为会意字找到了相对确切的坐标.随后,本文选取典型例字,以分析其古文字的形体结构为主,同时辅以文献证明,对会意字的本义及会意方式进行了整体性研究.  相似文献   

6.
7.
说“得”     
得,会意字,甲骨文的“得”字由“又”和“贝”组合而成,表示用手拿贝,意指有所收获。《玉篇。彳部》:“得,获也。”后来“导”加彳旁,表示行走时有所得。《说文》:“得,行有所得也。”可见,“得”的本义是“得到”、“取得”、“获得”。如《易·乾》:“知得而不知丧。”《诗经·周南·关睢》:“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相似文献   

8.
“些”字是一个常用现代汉字,现代使用的字义与基本义相差甚远,《说新附》云::些,语辞也,见楚辞,从此从二,其义未详。“些”字的字形何以从此从二,令人费解,本认为王引之父子所言,“些”乃之何,可信,以字的些之二只是一个区别记号。《中大辞典》说它是从此从二的会意字是不恰当的。  相似文献   

9.
“米”字加“一”成了( ),提( )河水浇树上。“夕”字加“一”成了( ),火灭好( )没遭殃。“人”字加“一”成了( ),( )家都把猴夸奖。“土”字加“一”成了( ),推举猴子做大( )。“白”字加“一”成了( ),森林( )兽心欢畅。  相似文献   

10.
“师”的繁体字为“師”,这是一个会意字,左半部表示小土山,右半部表示包围,四下里都是小土山,表示众多,所以“师”的本义是古代军队编制的一级,  相似文献   

11.
出奇制致胜     
《新读写》2012,(3):17-17
制字的本义并非“制造”。“制造”的“制”本来写作“裂”,后简化作“制”。所以,制也是一形二字。那么,“制”的本义是什么呢?制,小篆作物,从刀从未,是会意字。刀与未的合义是什么呢?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弄清“未”字的含义。  相似文献   

12.
判断句是汉语重要的句式之一,历来受到关注,尤其对系词“是”的研究,更是关注的焦点。经过几十年的研究,汉语判断句已经取得了不少的成果。但在系词“是”产生的时间、来源以及对“是是”句的认定问题上还存在分歧,因此还有进一步深入探讨的空间。  相似文献   

13.
李芙友 《中学俄语》2011,(12):21-22
两个动词都可表示“是”,都是半实体动词,都可作系词。其区别在于:окаэаться指事物真实情况的显露,意为“原来是,实际是”,  相似文献   

14.
同学们,认识上面的两个字吗?“学习”。没错哦!但是,你们会解释吗?这是我国古代对“学习”两个字的篆书,是两个会意字。请观察“學”字:一个学童在看一双手做算术;  相似文献   

15.
甲骨文的“伏”是个象形字,其状如一个弯腰曲背的人趴在地上。小篆的“伏”是一个会意字,左边是单人旁,右边是“犬”,  相似文献   

16.
释"緐"     
“緐”字为“从每.从糸”的会意字,其形体义为女性头发用丝绳盛饰之状,以此本义作为词义系统引申系列的起始点,“马髦饰”是名词性引申义,而“多也,盛也”则是形容词性引申义。《说文》认为“緐”是“从糸,每声”的形声字,不确。  相似文献   

17.
文章对《抱朴子》内外篇中的“年”、“纪”、“齿”、“寿”与“履”、“舄”、“屩”和“领”、“颈”、“项”三组常用同义词进行了历时和共时的比较分析,认为“年”组均有“年岁”义;“履”组均有“鞋”义;“领”组均有“脖颈”义。且各组都有自己的历时变化特点。  相似文献   

18.
对本体的追问是“人”与生俱来的。从“人”对“天”、“上帝”、“诸神”的膜拜,到对“始基”、“逻各斯”、“理念”、“道”、“理”等的探求,再到对“存在(是)”的贞认,标志着“人”对本体的认识的进步。“人”对本体的认识是由对“是者”的探求而深入到对“是”的贞认的,这也是“人”自科学意识苏醒之后哲学意识的苏醒。“是”显现于“是者”,对“是”的把握是“总有一天会死”的“人”。在持守“思”与“是”同一的境域中,“人”能通过“思”实现对“是”的把握。  相似文献   

19.
“是”在汉语中使用频率很高,由它所构成的句型也很多。本文以2009年第7期《小说月报》为例,分析副词修饰“是”以及副词连用修饰“是”的语言现象,指出“是”字句中“是”的性质及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放三段录像,抓三个句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1.抓“句一”。[放录像①:黄土高原及黄河流域森林茂密,草原一碧千里,黄河水清澈见底的优美画面。](1)放录像的同时,教师用充满激情的语言描绘黄河早期的情况。(2)学生阅读与录像吻合的段落(第三自然段),初步对该段的内容有所理解。(3)引出“句一”: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2.抓“句二”。[放录像②:黄河凶猛暴烈,肆无忌惮地侵吞人民生命财产的画面。](1)引出“句二”:黄河成了中华民族的忧患。提问:黄河为何由中华民族的摇篮变得凶猛暴烈,成了中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