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学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从某种意义上说,儒学就是一种发现“人”、提升“人”、铸造“人”的成人方法之学。具体来说,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人学方法论,是一个自发的环境熏染、自觉的社会引导、以“礼”为杠杆的“外君子化”过程和以“仁”为轴心的“内君子化”过程。这是一个人我双向同构的动态过程。这一成人方法论不仅有其恒久的历史价值,而且对于现今的企业管理也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程朱在构建自己的理想人格时,是以“圣人”、“贤人”和“君子”作为他们的理想人格的,从结构上来讲,三者是合一的,从层次上来讲,三者又有实践主体的区别,程朱理想人格在塑造和实现过程中,由于与实践结合得并不紧密,存在着理想人格与现实人格的矛盾;理想人格与个性自由的矛盾,理想人格与“人欲”的矛盾。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时代化,一个是“化马克思主义”与“化中国”的统一,一个是“化马克思主义”与“化时代”的统一,根本上的共同点在于都包含着“化马克思主义”的内容,都强调坚持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相统一的科学方法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这一表述,体现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秉持全球眼光、国际视野,引领了人类社会发展,是具有时代意义、世界意义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可以理解为“化马克思主义”与“化大众”的统一,主要强调的是把抽象理论形象化、通俗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这一系列成果,若无法实现大众化,力量就很难发挥出来,就很难转化为实践。  相似文献   

4.
“君子”在《论语》中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孔子试图通过塑造“君子”的形象.为世人树立行事榜样.并表达自己的思想诉求.本文以“君子”在《论语》中独特的主体地位为切入点,从道德德行、知识、批判性的社会政治生活三方面入手.简单分析君子在社会生活及个人修养上的主体地位.进而解释孔子的儒家哲学渗透出的君子观。  相似文献   

5.
王帆 《考试周刊》2009,(28):47-49
中国社会称品格高尚的人为“君子”.而英语国家则用“Gentleman”一词来进行褒赞.“君子”与“Gentleman”之间似乎毋庸置疑的对译,其实,这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别,而这种差别是由它们各自不同的文化背景造成的。本文从“君子”与“Gentleman”的语言差异揭示其背后的中西方文化差异。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目的是帮助学生了解、掌握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 ,并由此来认识分析和解决学生们实际面临的各种问题与困惑。但在这期间 ,我们通过教学也要让学生了解人类在认识自然、社会和人类自身时所经历的漫长而曲折的过程。因此 ,我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五章“社会历史的科学透视”第一节“社会历史观及其基本问题”的教学过程中 ,运用1节课的教学时间 ,先从社会历史观及其演变角度 ,来讲解人类在认识自己生活的这个社会时所经历的迷茫而曲折过程 ,从而为学生理解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形成提供了理论铺垫 ,为…  相似文献   

7.
《论语》为政第二中有这样一句话:子日:“君子不器。”从字面上来讲,君子指有学问的人,而不器指不要做器皿。合起来理解就是说一个有才华的人应该多才多艺,有多方面的能力,不能太单一了。这句话中不仅道出了孔子的治学观和他老人家对人生的态度.更让人们对当今我国大力倡导的素质教育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8.
儒家文化哲学何以可能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儒家化哲学是儒家学从哲学视域表达和阐发化问题的思想体系。本认为,儒家化哲学有其存在的合法性依据。“礼崩乐坏”的历史化危机和社会价值断裂是其产生的社会历史前提,“轴心期”中国“哲学的突破”是其产生的哲学认识前提,化的范畴化和“天人合一”与“中庸”化方法论的提出则是其诞生的基本标志。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儒学便表现为一种潜在的化哲学形态。  相似文献   

9.
在孔子以前的春秋文化乃至于三代文化背景下,“君子”一词就已经具有了“德”的涵义,而不仅仅是“位”的象征。孔子的思想来源于西周礼乐文化传统的“经典化”,而“君子”一词本身所具有的道德意味,使其成为孔子表述自己道德伦理思想的载体。“君子”在孔子的手中,变成了一种理想人格,这其中既有对古典文化的继承,同时又是孔子的创新和发展。“君子”在孔子的思想中,首先具有道德性,其次还具有智能性,具备相当高的学习能力。“君子”一词的涵义经过孔子的“改造”,获得了新的外延,最终成为孔门的“君子之学”,并深刻地影响了后世的儒家思想。  相似文献   

10.
学校德育是教育主体对社会思想道德规范的内化过程。这里关键在于“化”。《学记》谓:“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谀闻,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故我国古代往往教化并举,强调教育的德育功能。《说文》释“化,为“教行也,从匕人。”段注谓:“教行于上,则化成于下,上匕之而下从匕谓之化。”教的功能就在于“化  相似文献   

11.
董旭花 《山东教育》2004,(36):34-34
如果说上幼儿园对于儿童来说是人生路上的第一大转折点,那么升入小学对于儿童来说不亚于前者。这意味着儿童需要放弃以游戏为主的幼儿生活.转入以学习为主的小学生活。对于中国儿童来讲.这一转折尤其巨大:好像在一夜之间.孩子需要从一个“玩童”转变为一个承担任务和责任的“准成人”,这对于大多数儿童来讲并非易事,  相似文献   

12.
孔子毕生致力于塑造一个“君子”的形象,他“述而不作”,是通过自己全部的言论和行为来完成的。从“君子”一词的来历、诸多内涵的构成、整个形泉的特色和相关问题,结合孔子的言行进行系列的探讨,以解读孔子留给后人的“君子”形象。  相似文献   

13.
《劝学》是节选文本.到底“劝学”是何含义,为何“学不可以已”,如何“学以成人”,怎样才能“积以成圣”,这些都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其实,荀子所言之学,就是学习儒家经典,师法礼乐,践行化恶为善,提升精神境界的过程;就是先从做书生开始,不断“受绳则直”“就砺则利”,达到君子境界,再到圣人境界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修炼修为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读《学记》     
《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成书于战国后期,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系统论述教育的著作。有许多精辟的教育思想,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教师应该读读这篇文章。《学记》首先论述了教育的重要性。从国家来讲,兴国安民,“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从个体来讲,成德成才,“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相似文献   

15.
“快乐体育”由原来的“快乐园地”发展、推广、总结升华为“快乐教育”理论。此理论从方法论角度来讲,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教和学的积极性,使教师乐教、学生乐学,使全体学生在师生融洽,合作的气氛中,生动活泼的发展。并在学习过程的始终充分体验运动乐趣;体验克服困难后取得“发现”或“成功”的快乐的一种体育教育思想。  相似文献   

16.
面向学习化社会的现代教学论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习化社会环境的形成、演进的过程,也是现代教学论发展、演进的过程。尽管二者不同步,但二者发生的背景却是共同的,而且,学习化社会环境本身就是现代教学论发展的背景之一。 现代化、学习化社会、现代教学论等概念的提出,都是一种“射线式”思维的结果。只是这一“射线”的“端点”本身是一个阶段性的过程,从历史长河的比较中可视其为一个“点”。“端点”的形成有一个坐标定位,它是在“历史的传统”、“整个世界背景”、“未来的发展”三维坐标中定位的,它的沿伸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在现代化理论中,关于现代化的标准,从经济方面…  相似文献   

17.
以学生为中心是新时代讲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目标导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把“教材导向什么”的价值维度、“学生需要什么”的对象维度和“运用什么手段”的路径维度统筹起来。新时代面对新形势、新要求,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实践要求,需要在时代热潮中思“危”直面隐忧挑战,在他者镜像中思“退”明确角色定位,在大格局构建中思“变”找寻应对之道;进而深入探索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政“金课”方法论,注重教学内容与学生关切的精准对接来讲“深”,注重学习过程中学生主体性的有效引导来讲“透”,注重满足学生真实需求的多维供给来讲“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直面挑战,勇于探索,努力讲好一门让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思想政治理论课。  相似文献   

18.
"刚""毅""木""讷"在孔子的理想人格君子的修养过程中是极为重要的。达到了这四者并不意味着成为了君子,但要成为君子这四种品质一种都不能少,所以只说是近仁而并非仁。此四者既有各自深刻的内涵,彼此之间又是紧密联系的。"刚"着重从人的内在修炼来讲,而"毅"则是这种修炼的持之以恒。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了"木"的人格特质和"讷"的言语特征。这是一个修己以达仁的过程,但还并不完备。在达到了"木""讷"之后,还需要"学"与"礼"的辅助,使得文质相得益彰,方不失君子本色。  相似文献   

19.
作为生物体内一个极为重要的物质代谢过程,“蛋白质合成”是上海市“二期课改”高中生命科学课程标准中规定的一个重要的教学内容。由于“蛋白质合成”这一物质代谢过程涉及DNA的转录、翻译、遗传密码、反密码子和中心法则等相对复杂而抽象的概念和原理,所以,对教师来讲,通过简单的教学语言和工具很难将这一发生在细胞内的复杂而抽象的物质转变过程表达清楚;对于学生来讲,因为他们没有这方面知识的基础,所以要在课堂40min有限的时间内较为清晰地理解和掌握“从DNA到蛋白质”这一复杂的物质转变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相似文献   

20.
论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学做合一”,是我国现代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教育理论体系中的方法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加强对这一教学模式的研究对改变以“学科为中心”、“课堂为中心”、“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育的巢端,加强教育与社会生活、学生生活的联系,改善教育过程和课堂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和参加社会实践的能力,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