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新闻界》2014,(17):64-69
互联网提供了新的言论表达平台,网络新闻评论登上新闻舞台,和传统媒体的新闻评论交相辉映。相较于传统媒体新闻评论,网络新闻评论的"特性"表现为:评论时新性提高、互动性增强;评论内容在广度和深度上得到了拓展;评论主体更加多元;评论形式更加多样。网络新闻评论的"原则"表现为:尊重新闻价值,把读者利益和兴趣点放在心中;以新闻事实为基础,保持质疑和求证精神;论证符合逻辑,论点科学可信;担当社会责任,参与舆论监督。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传统客观性新闻、公共新闻和建设性新闻等新闻理念的变迁为线索,考察了不同新闻理念所支持的媒体功能的变化轨迹,发现媒体功能发生了两次重要转型:一是从客观性新闻所支持的"监察功能"到公共新闻所支持的"民主促进功能"的转型;二是从"民主促进功能"到建设性新闻所支持的社会"建设功能"的转型。文章分析了这两次转型存在的困境和面临的挑战,并提出建设性新闻强调赋权和弥合社会分裂的媒体功能更加适应当下的风险社会。  相似文献   

3.
岁月的车轮已驶入了数字时代,数码相机和摄影手机"飞入寻常百姓家",这让摄影变得更加大众化。相比传统的胶片相机,数码相机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拍摄成本低、智能化高、传输方便等。然而,数字时代的到来,也悄然影响着新闻摄影。高智能化的相机让拍摄者少了思考,多了浮躁;图片处理软件的应用,让照片的后期加工更加方便,一些"假照片"见诸报端或网络,造成新闻失实。因此,在数字时代,摄影记者更应自觉恪守新闻职业规范,拍摄出真实、精彩的新闻图片,还原新闻事件,更好地发挥图片新闻的视觉优势。  相似文献   

4.
电视新闻报道"事件故事化"模式在突发事件、重大题材报道中,能更准确地展现重大新闻事实,凸现主题,活化报道,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将新闻事件中的人物作为叙事的主角,用人物的命运变迁和具体感受来加深人们对新闻的印象;突出矛盾、制造悬念,让新闻借助"说书"的艺术更加吸引观众;抓住细节,增强新闻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相似文献   

5.
数字媒体技术和广播电视技术结合,营造了数字电视媒体环境。电视新闻报道中,数字化技术和设备支持新闻素材的采集与管理;非线性编辑技术改变了新闻节目的制作方式;包装设计使新闻节目越来越好看;数字化编排与硬盘播出使新闻播报更加灵活与快捷。数字媒体彰显出"一对一"、"交互性"精确传播的特性,数字媒体将是中国新闻媒体的主流。  相似文献   

6.
张庆 《今传媒》2013,(5):81-82
本文从《新闻联播》、《焦点访谈》的改版事实出发,探讨这种渐进式"新闻本位"回归的变化,从三个方面进行说明:变化是时代的需求;变化是民众的呼唤;变化是新闻人的职责。本文从新闻改革的角度重点分析《新闻联播》这档我国收视率最高的新闻节目的渐进式变化的本质,从"宣传本位"向"新闻本位"靠拢、回归,更加符合新闻传播规律,能获得更好的传播效果,文中收视率数据、改版前后对比的图表和大量改版后节目内容的案例分析为本文的论点提供了很多直观的佐证。  相似文献   

7.
2006年,学界关于中国传媒发展研究在"前承"与"后续"上取得一些引人注意的成就:研究的视野显得更为开阔,减少单纯描述性的层面,更加注重理性思考;在重视单个传媒研究的同时,也强调对整体的观照.为了更加具体的把握2006年学界关于传媒发展研究的现状,我们从新闻传播类期刊中选取了12种期刊作为样本.样本的选择主要是根据南京大学CSSCI收录的新闻传播类核心期刊、北京大学图书馆指定的新闻传播类核心期刊,以及一些对传媒发展有较多研究的重要期刊.它们是<新闻与传播研究>、<现代传播>、<新闻大学>、<国际新闻界>、<新闻记者>、<当代传播>、<中国广播电视学刊>、<新闻界>、<新闻战线>、<传媒观察>、<中国广告>、<广告大观>(综合版)等.  相似文献   

8.
目前,说新闻成为各家电视台新闻节目追捧的一种风格。"说"新闻之风的兴起,的确给电视新闻吹来一股新鲜空气。从目前各地的实践和观众反馈来看,说新闻,至少给电视新闻带来四个变化:一是使新闻节目更加亲切和贴近。主持人休闲得体的装饰、轻松随和的语调、收放自如的举止、细致多维的视角,使媒体和观众间的距离大为缩短。二是丰富了新闻播出的手段。说新闻更加突出了主持人的核心作用。通过主持人的组合串联,原本相互独立的单条消息实现了关联组接,新闻的指向性更加  相似文献   

9.
本文回顾了2012年我国发生的重大事件以及媒体的相关报道,认为中国新闻传播业在2012年走上了整合发展的快车道,其丰富的实践向我们展示了新闻传播业的发展路径:"走转改"活动全面展开并取得显著成效,为新闻界转作风,改文风,实现"三贴近",更好地服务社会与民众找到了一条根本路径;社交媒体发展迅速,作用凸显,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传播格局进一步整合优化,大大提升了新闻媒体的信息传播力和舆论引导力;传媒产业改革走向纵深,推动新闻传播业的可持续发展;职业规范建设力度加大,行业管理体系不断完善;新闻与传播学教学和研究引领实践,助推新闻传播社会功能完善和提升。同时提出当下新闻传播业行风问题依然突出,改革困难依然不少,发展之路依然艰辛,需要新闻界付出更加艰苦的努力,进行更加细致的工作。  相似文献   

10.
数说新闻是这个时代背景下的产物,同时也开辟了新型电视节目的先河,并在央视与各大省级电视新闻节目中频繁应用。2015年,央视网站首页正式出现了"数说新闻"的版面,新型叙述新闻的方式很快凭借着自身的优越性成为重点,在新闻市场上占有一席之位,成为央视新闻的关键频道。作为一种新的新闻形式,"数说新闻"的灵活性、数据性、实效性、趣味性等特点得到了相关专家与媒体的认可。数字讲述新闻,其凭借自身的优势,以更加直观的、明确的方式在新闻报道中被广泛应用。因而,而媒体人的采访重心也从原有的抢占新闻先机转为为观众更加清晰地解读新闻事件之间的关联及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本文探讨了大学生新闻类型偏好与性别、专业及性格特征的关系。对277名大学生进行新闻类型偏好调查、基本情况调查和EPQ人格问卷测试。调查结果为:首先,男学生喜欢硬新闻,而女学生喜欢软新闻。其次,理工科学生偏好硬新闻;文科和艺术类学生偏好软新闻;而医学类学生居中。最后,偏好硬新闻的学生性格更加内向、情绪更加稳定;而偏好软新闻的学生则性格更加外向、情绪更易波动。从而得出结论:不同专业、性别的大学生对于新闻表现出明显的类型偏好;不同新闻类别偏好学生的性格特征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12.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色彩日趋丰富,需求更加多元,电视新闻节目逐渐偏向于"文化娱乐新闻"。但如何维护"文化娱乐新闻"的纯洁和尊严,本文针对"文化娱乐新闻"泛滥成灾的现实问题,提出了要弄清文化娱乐新闻的特点、要站在时代制高点抒情和叙事、要用文学的品质烘托新闻的价值,向"文化垃圾"宣战的对策和路径。  相似文献   

13.
为了使新闻记录电影更加及时地教育群众和鼓动群众,更加充分地反映六亿人民的英雄气概和豪迈事业,更加有力地促进社会主义建设,我们坚决贯撤执行"八大"二次会议的决议,把新闻记录电影事业办得又多,又快、又好、又省.现在,新闻记录电影的体制,已经撤底下放到全国各个省市,这样,为创作更多、更快、更好、更省的新闻记录电影,打开了广阔的道路.这是新闻记录电影事业的一个破天荒的大  相似文献   

14.
本文用大量生动的采访实例,阐述在新形势下,党报应该转变思想,转变办报理念,让"民生"唱主角,让党报接地气。同时,提出由"小民生"向"大民生"转变的概念,通过深层次多角度的报道,挖掘新闻背后的新闻,让"硬新闻"变"软",让党报的新闻更加耐读,更加贴近生活,贴近社会,贴近百姓。  相似文献   

15.
邹方 《东南传播》2016,(9):10-13
"大数据"正成为各行业争相拥抱的对象。对于一直被"唱衰"的传媒业来说,大数据能够让他们看到革新的希望,也将带来新的困境。大数据改变新闻的生产流程,反映事实更加全面,新闻记者可以"足不出户"便知天下事;大数据让新闻展现方式更加形象和全媒体化;受众反应更加娱乐化和数据化。2014年1月,央视晚间新闻推出《据说春运》节目,首次采用可视化大数据,播报国内春节人口迁徙情况,广受好评。但是,大数据本身的混杂性与相关性与新闻内在要求相矛盾;大数据搜集方法、处理方式对技术上不占优势的新闻业而言,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而国内信息公开制度尚不健全,信息监管缺乏力度,新闻业的大数据时代的未来尚未定论。  相似文献   

16.
从2011年开始,全国新闻战线组织开展了"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一个个普通百姓上了报纸、电视的主要版面,成了新闻的主角,很多新闻少了匠气、多了朴实;更多的记者通过基层这个大课堂,更加懂得了如何才能写出反映基层真实状况、语言生动鲜活的好作品。广大媒体人认真贯彻落实"走转改",整个新闻界面貌换人一新,贴近百姓生活的好新闻也是层出不穷。但是"走转改"不能流于形式,笔者联系实际从三个方面论述了"走转改"应该成为一项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7.
主流媒体权威性的重要体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果说"纸馅包子"假新闻对媒体和新闻从业人员内心的震撼还有一种作用的话,那就是使大家从此对所见所闻的那些似是而非、模棱两可、荒诞离奇的东西,无论是文字还是声音,都有了比以往更加敏锐的警觉、更加理性的辨析、更加冷静的质疑和更加自觉的防范,相信再过眼或过手处理类似"新闻"的时候,哪怕再惊人、再有趣、再巧合、再偶然,也会多打几个问号,多想几个"怎么会?"。  相似文献   

18.
张榕博 《青年记者》2012,(30):14-15
"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这句话,在如今的新闻报道中,依然拥有市场。引发读者惊惧、猎奇、窥视的新闻"兴奋点",时常在让读者或高兴、或愤怒之后,失去了新闻的社会价值和实用价值,而这一情况,在涉老新闻报道中似乎更加严重。  相似文献   

19.
《新闻采编》2009,(1):4-4
新版记者证"注意事项"一页,新增加了"各级人民政府应为持本证进行采访的新闻工作者提供便利和必要保障"的内容。新闻出版总署新闻报刊司有关负责人2月11日就此特别指出:"在新闻记者证上增加这一内容,是适应国家近年来对新闻工作更加公开、更加透明的要求,特别是适应《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等  相似文献   

20.
更加强调与经济社会的联结与互嵌、更加关注传媒技术的突破与迭代、更加重视教育理念和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是移动互联时代新闻传播教育面临的新挑战。为了造就具有"新质"的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新闻传播教育首先要明确自己的战略定位,跨媒体以因应媒介形态的颠覆重构,跨学科以构建多元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跨文化以确立新闻传播的全球视野。其次,要围绕战略定位制定合理的战术选择。向教改要出路以明确培养目标,制定人才标准,优化学分配置,强化创新实践;向课程要质量关键是考察需求、结构、内容、条件、实施等要素的协调驱动;向学科要支撑旨在谋求方向引领、科研反哺和平台聚合;向社会要资源重点是拓展补短板的智力资源、课程资源、实训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