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观点     
正《人民论坛》高校普法应以大学生犯罪被害预防为切入点2014年2月18日,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对"复旦投毒案"依法公开一审宣判,被告人林森浩犯故意杀人罪被判死刑。一起投毒案,两条人命,不禁让人扼腕叹息,结合近年来高校发生的多起大学生犯罪和被  相似文献   

2.
正近日,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对"复旦投毒案"依法公开一审宣判,法院认为,被告人林某为泄愤采用投放毒物的方法故意杀人,致被害人黄某死亡,其行为已构成故意杀人罪,依法应予惩处。(据2月18日《法制晚报》报道)  相似文献   

3.
晓光 《大学生》2013,(12):25-25
正"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青年之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人身。"五四先辈如此歌颂青春的话语现在难听到了。如今充斥媒体版面的大学生形象甚至由类似复旦投毒案这样的事件来塑造。  相似文献   

4.
正近日,备受关注的"复旦投毒案"在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公开审理。嫌疑人林某在法庭上透露,他就是想趁"愚人节"整被害人一下,未预料到后果。林某还说他看过报纸上刊登过类似的事件,"那件事情没有被查获,所以我就做了。"(据2013年11月27日中国网报道)据报道,亚硝胺类的致癌特点是致癌性强,小剂量一次给药即可致癌。如  相似文献   

5.
当前高校突发性事件发生后会通过各类网络传播工具极快速向外传播,因此如何有效地预警并控制高校突发性事件的网络舆情,是高校管理研究的热点和重点问题。本文主要以"4.1复旦投毒案"为例,通过采集、分析相关数据来研究其演变过程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初步建立其演变模型。  相似文献   

6.
我国2012年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首次创设了专家辅助人制度,为弥补我国刑事司法鉴定中存在的不足提供了一条新的路径。但法律和有关司法解释对于"有专门知识的人"出庭的做法缺乏明确规定,从而导致该制度在实践中的运行出现了诸多问题。以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念斌案"和"复旦投毒案"涉及的专家意见为样本进行分析,有助于理解我国刑事诉讼专家辅助人制度的诉讼属性,进而为立法完善提供一定参照。  相似文献   

7.
锐评     
正警惕"好学生"畸形发展"复旦投毒案"终于宣判了。央视紧接着做了一期节目,在林森浩面对记者的镇定交谈中,仍能显示出他面对这个社会时的失能,这一点被专家评价为"人性的缺陷"。这个特点使他好像一个半身不遂的人,一边是出众的智力,一边是低弱的情商,甚至低弱到不通法理。而他就是这样"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到今天的,这使他的杀人之过在引人愤怒的同时又多了惋惜。能考到复旦的医学硕士,肯定是学校里的好学生,包括他在等待宣判的过程中,仍旧在读人  相似文献   

8.
走近复旦     
复旦大学创建于1905年,原名复旦公学。"复旦"两字由学校创始人、中国近代知名教育家马相伯先生从《尚书大传·虞夏传》名句"日月光华,旦复旦兮"中选取。1917年复旦公学改名为私立复旦大学。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学校内迁重庆北碚,并于1941年改为"国立"。1946年学校迁回上海江湾原址。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后,复旦成为文理综合性大学。此后,学校  相似文献   

9.
王烨捷 《辽宁教育》2014,(10):23-24
正复旦投毒案一审宣判之际,有关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缺位的话题,再次牵扯起注册心理师、美国心理剧导演王南(化名)的神经。与其他心理咨询实务专家不同,王南不仅精通心理学,他还是一名高校教师。"我从外网看到过一组江苏省高校学生不正常死亡的数据,说江苏去年有160多个大学生不正常死亡,其中很大一部分是自杀或他杀。仅我本人所在的学校,就有好几个自杀的,这些都是高校特别忌讳谈的事儿。"王南每天都  相似文献   

10.
《上海教育》2013,(16):13
2010年,在复旦中学与复旦大学的前身复旦公学的缔造者马相伯先生诞辰170周年之际,复旦中学开始筹建"马相伯纪念馆".2011年9月全面竣工落成。纪念馆布展框架借鉴《史记》体例,分相伯"本纪"、复旦"世家"、复旦"列传"三大部分。"相伯本纪",以细致入微的史实记载方式,分9个版块全景  相似文献   

11.
复旦投毒案撕开“校园分裂”伤口 “这世上怎么就有这种人啊?她真当自己就是全世界的中心。照顾她还成了我们的义务,天经地义的了。竟然还会有那样的家长!我当寝室长都快当得崩溃了!”  相似文献   

12.
宋广文 《中国德育》2017,(21):48-52
教育之于生命的意义,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被认为是通过让学生增长知识、才干等,去获得一技之长,拥有资源,以改变命运,然而,当我们审视复旦投毒案等事件后会发现,知识的增进,才干的提升,未必就改变了生命的质量,  相似文献   

13.
正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依然是代表、委员们关注的热门话题之一。全国人大代表、武汉大学党委书记韩进提议,高校应把立德树人与专业教育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注重知行统一。全国政协委员、复旦大学副校长蔡达峰在反思"复旦投毒案"时指出,该案件敲响了培养学生人格的警钟,"培养人格是教育的基本任务,任何知识的学习最终都是培养一个完整的人,高校不要忘记学生人格的培养"。  相似文献   

14.
正近期,山东某高校一名大二女生水杯里竟遭同学投毒,怀疑是因获奖学金而遭嫉妒。(据5月4日中国青年网报道)因为在竞争中落于下风,就向自己的同学痛下杀手,投毒者的心态与做法,令人不寒而栗。尽管此事并未造成复旦投毒案那样的惨重后果,但同样令人忧虑。"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对他人的同情与体恤,可谓人的天性;而一个正值青春妙  相似文献   

15.
晓光 《大学生》2013,(10):49-49
正复旦投毒案基本事实浮出水面了,不出人们预料,是室友。或许更严格说应该是"室人"而非"友"。此事不可避免沸沸扬扬——校园内,社会上;网上网下;复旦里,全国高校;在校生,毕业生;学生,家长。这个情景并不陌生,当年北大清华类似事情基本情节和公众反应与此几乎一模一样,真可谓太阳底下无新事。情节惊人的一致:名校(国内最好的3所大学齐了),投毒,室"友"。公众反应基本一样:从学生性格,到人际关系,从生活琐事到学业竞争,从学校声誉到教育是否成问题,等等。我总觉得讨论还缺少点,从当年北大清华类似事件发生至今已一二十年,我们是否没做太多工作,以致悲剧又发生。但显然不是,我们的学生工作力度加  相似文献   

16.
复旦投毒案一直广受社会关注,14小时的二审庭审更是历史少见,庭审围绕被害人死亡是否由被告的投毒行为造成、被告投毒行为属于故意伤害还是故意伤人、被告投毒动机等内容展开。随着此案的尘埃落定,本文的主旨并非探讨林某是否故意杀人,而是从被告主观方面和死刑判决的深层维度剖析此案。  相似文献   

17.
自1905年参与复旦公学的创办至1942年正式卸去复旦校长之职,李登辉服务复旦大学三十余载。在这三十多年里,他抱定创办"与欧美并驾齐驱的大学"的宗旨,苦心经营,呕心沥血。他拒绝权贵,多方筹措经费,把复旦建设成一所"学术独立"的大学;他尊重学术,聘请名师讲学,营造了"思想自由"的大学氛围;他奠定通识教育的人才培养框架,大力发展应用型学科,使复旦在海内外卓有声誉;他倡导德育,践行"团结、服务、牺牲"的复旦精神,培养"社会上最高的德行"。李登辉校长的一生,是与复旦同呼吸共命运的一生,他对复旦发展的贡献、他的治校理念和办学实践在今天依然启人深思。  相似文献   

18.
我们常依赖学校教育来采取有效措施预防或矫正青少年的心理问题,但是仅凭学校教育是不够的。马加爵事件、李某某事件、复旦林森浩投毒案等都在警示人们:孩子在成长时需要心理抚养,一旦错过心理教育的最佳时期,再想挽救就非常难。而初中生面临着青春期,是教育的关键时段,需要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紧密合作。  相似文献   

19.
正复旦管理学奖励基金会(以下简称基金会)是由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同志于2005年9月发起成立的,是中国人自己设立的管理学界第一个奖励基金会。基金会设立"复旦管理学杰出贡献奖"和"复旦管理学终身成就奖"。其中自2006年起设立的"复旦管理学杰出贡献奖"奖励在管理学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工作者,奖励领域分别为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和公共管理。自2012年起设立的"复旦管  相似文献   

20.
高校网络舆情存在着自组织特性,结合复旦投毒案分析高校网络舆情自组织演化机理,得出随机涨落是自组织演化的内在诱因,信息非线性的相互竞争与协调是网络舆情演变内动力,渐变、突变是网络舆情演化路径。高校要创造网络舆情系统自组织演化条件,保持网络的开放性,建立良好的外部治理环境,根据网络舆情演化的各个阶段特点进行有效管理引导机制的构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