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红楼梦》中关于贾芸谋求大观园中一个管事职务的叙述与描写 ,塑造了这个年青人“世事洞明”与“人情练达”的艺术形象。他这一段的思想、言语和行为 ,基本上符合现代学者总结出来的“语用原则” ,因而 ,他能实现成功的交际 ,达到预期的目的。可以设想 ,当荣宁二府不可避免地衰败 ,到“飞鸟各投林”时 ,也可能出现某些比较能自我生存并自谋发展的人物 ,贾芸就很有希望成为其中的一员  相似文献   

2.
学界关于吕雉的研究多为生前史,而乏身后史;其身后史研究可以使其历史形象更丰满、更完整。陆贾的《楚汉春秋》与司马迁的《史记》是记载吕雉事迹的较早资料。陆著关于吕的记载残缺不全,但从仅存资料可以看出吕雉是位慈母。《史记》记载吕雉事迹最为详实,后人对吕雉的认识也多来源于此。其中吕雉形象不仅具有孝女贤妻良母的品质,而且具有英明、果断、爱民的政治家的美德。吕雉去世后,其接受情况随时代的变化而不同。在文景时期,吕后的执政影响依然存在,这从长陵墓葬可以看出。武帝时期,随着皇权、男权观念的加强,女性干政受到排斥,吕后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开始受到影响。西汉后期,人们对吕后的非议仍停留在杀赵王如意上。西汉末年赤眉军在长安遭遇饥困,挖掘长陵,污秽吕后尸,此后,吕雉的历史地位急剧下降。东汉刘秀直接废除吕后的高后身份,而代之以薄姬。  相似文献   

3.
从文学接受的角度,对《木兰诗》产生以来在文学接受过程中形成的忠孝节烈、追求平等、豪勇爱国等木兰的主要形象特征进行简要分析,以此揭示木兰形象审美内涵不断丰富、古今流传、经久不衰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摘要:对困扰宝钗形象分析的几个问题,作了全新的解释:“待选才人”.宝钗多才多艺之幼学渊源;“改嫁雨村”.是泼向“晶莹雪”的最不堪的污水;“翠亭扑蝶”,宝钗并非一味知书识礼女夫子,而是充满青春气息的少女;“柳絮词”,翻得好气力和宝钗寡居心态的传神写照。对宝钗向上爬与嫁祸黛玉等“贬薛论”进行了反驳。  相似文献   

5.
古典接受诗学的后现代理论形象是它面对当代语境转型时所生成的一种历史身份。人类精神谱系的连续性发展与其内涵的现代性与后现代性意义元素为建构古典接受诗学的后现代理论形象提供了合法化依据。这种后现代理论形象主要在三个维度获得规定,即微观化阐释构架、世俗化的阐释内涵与地方性的阐释标准。在当代文化语境中,后现代理论形象之于古典接受诗学而言不是实体性的,而是功能性的。  相似文献   

6.
潘金莲形象从《水浒传》中诞生以来,在几百年的传承与重复中已经成为一个被不断改写或重写的文学母题.从《金瓶梅》对潘金莲的模仿与超越,欧阳予倩对潘金莲的革命与颠覆,魏明伦对潘金莲的颠覆与重构,及至当下对潘金莲的符号化与消费化,纵观600多年来潘金莲角色变换的历史,其本质亦是文学接受的过程.在接受美学看来,文学文本是一个多层面的开放的图式结构,它的存在意义和价值在于人们可以对它作出不同的解释,读者对文本的接受过程包含了读者对文本的再创造过程,这个过程也是文学作品、文学形象得以真正实现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简·爱》出版一个多世纪之后,伯莎.梅森在读者心中的形象发生了嬗变:疯女人形象蜕变为男权文化压制和迫害的女性代表和最有力的反抗者。文章试从接受美学角度解释这一现象:读者因受期待视野中历史及个人视界等因素的影响对伯莎产生了偏见,视之为疯女人;而随着女权主义运动的发展,读者的期待视野冲破了传统和历史的束缚,对伯莎有了新的认知能力并对其重新解读。  相似文献   

8.
本首先列举了堂吉诃德形象的多义接受现象,继而从两个方面,即形象本体的特殊和读自身与所处时代的不同,来探究其中的原因。进而得出结论:吉诃德形象本身具有超出一般形象的丰富内涵和独特的性格结构,因而给读提供了特殊的接受契机,由此造成这一特殊的接受现象。  相似文献   

9.
本从堂吉诃德独特的性格所引起的特殊接受现象说起,追溯、梳理了堂吉诃德在我国的接受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国读对其看法、评价出现了三次明显变化。章对出现不同看法的朝代社会原因进行了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10.
邵丽敏 《现代语文》2009,(11):60-61
在《红楼梦》中,作者通过一系列生活细节,把晴雯塑造得有血有肉、光彩照人。晴雯身上的确存在骄横欠宽容的缺点,但她天生丽质,干练爽利、心灵手巧,正直无畏、刚强不屈。本文从四个方面阐述了这个独具魅力的对晴雯形象。  相似文献   

11.
曹雪芹笔下的林黛玉既有儿童的天真和幼稚,又有人的博学与深沉。它们并不矛盾地共存于黛玉身上,使黛玉成为世界学画廊中独特的那一个。黛玉性格的形成。不仅受到了当时社会环境的影响,还由于她的一段不同寻常的童年经历。  相似文献   

12.
曹雪芹的小说观深受李贽文学观的影响。《红楼梦》的创作态度及创作原则与李贽的文学观一脉相承,又有所创新发展。曹雪芹的“亲睹亲闻”,“取其事体情理”、“新奇别致”等小说创作主张,以更新的文学理念,拓展了小说的审美思域,在小说理论史及小说美学史上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3.
赞赏女性的才干,关注女性的命运,同情女人的不幸遭遇,是曹雪芹女性观的核心。提倡自主婚姻,倡导以共同理想为基础的婚恋观是曹雪芹反对男尊女卑,抨击封建礼教的基本观点。《红楼梦》通过无数女性的悲惨命运,呼唤女性觉醒,期盼女性个性解放。  相似文献   

14.
从曹雪芹中,我们除了看到封建文化的腐朽落后的一面外,还可以从客观上看到民族传统文化有价值的一面。本文用辩证的方法阐述了在曹雪芹的人生与创作中所反映传统文化的部分价值,旨在正确全面地认识曹雪芹,更好地继承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  相似文献   

15.
曹雪芹是我们民族伟大的作家,他用其天才般的艺术创造力,采取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独立创作了长篇巨著《红楼梦》。《红楼梦》的问世不仅把我国古典小说的创作推向了顶峰,同时也代表了我国古典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它以惊心动魄的社会人生悲剧,扣动了千百万读者的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16.
曹雪芹创作《红楼梦》的基础有两个:其一,家族的兴衰;其二,时代环境。曹雪芹在《红楼梦》里写女性的叛逆是表现其高出一般封建文人的进步民主主义思想,即追求爱情和婚姻自由、追求政治清明等。其中林黛玉、妙玉是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塑造的两个重要叛逆女性形象。曹雪芹的民主主义思想正寄托在这两个形象中,其在林黛玉身上寄托追求爱情和婚姻自由的民主主义思想,而在妙玉身上则寄托了作者渴望社会和政治清明的思想。  相似文献   

17.
曹雪芹是北京人、北京作家。这个认识意义重大。北京的"帝都文化"是《红楼梦》一书的文化渊源。不了解18世纪中叶的"帝都文化"就无法真正读懂《红楼梦》。曹雪芹倘若没有回到北京这段生活经历,今日我们所读到的《红楼梦》,极可能就真的是一本《风月宝鉴》或是一本《情僧录》。在语言文字方面,曹雪芹熟练地运用了含有广大北方地区语言中方言土语的北京话,使《红楼梦》中的人物语言雅俗相融、生动鲜活、字字传神,从而使这部小说脍炙人口、雅俗共赏。所以说,《红楼梦》是一部京味十足的小说,而且是京味小说中的典范之作。红学中的一些问题争论不休,恐怕是与不熟悉或没有考虑帝都文化背景有关。"帝都文化"问题,应该予以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8.
小说对主要人物的塑造,暗合了两性同体是完美人格的体现这一意识。其中富有魅力的女性人物,都融入了男性气质的因素;而令人喜爱的男性人物同时也富有女性的一些优秀素质。在作者看来,有魅力的女子应有一些男子一般的气质与才识,而可敬的男子也应具备一些女性的资质与品性。  相似文献   

19.
曹雪芹经历了人生的跌宕沉浮,饱尝了世事的辛酸甘苦。他以其一生心血创作的辉耀千古的奇书《红楼梦》不仅把我国古典小说的创作推向了顶峰,同时也代表了我国古典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众多文献材料记载了《红楼梦》的著作权的归属,有力地证明了《红楼梦》的作者只能是曹雪芹。  相似文献   

20.
艺术作品是艺术家美学理想的体现,曹雪芹美学思想的核心在于一个"真"字。这里的"真",包含有三层意义:首先是指生活原型之真,亦指作者的生活经验之真;其次,是人物形象之真与艺术效果之真;复次,表现为作者主观的情真意切,而并不以摹写的酷似逼真为至高的境界与终极目的。正是"真"字文章,打破了18世纪普遍存在于西方文艺界机械反映论的框框,也造成了《红楼梦》对以往中国古典小说的超越,从而奠定了其在中国文学史与世界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