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最近 ,和两位学生家长聊天 ,他们的一番话令人惊愕。其中一个家长的孩子因经常去网吧上网聊天而被其他同学举报。我和这位家长谈起这件事 ,他振振有词地说 :“现在孩子减负了 ,没什么事做 ,闷得慌 ,去网吧放松放松也无所谓。”另一位家长的孩子连续几天没到校上学 ,家长却对此一无所知。当问其原因时 ,他说 :“孩子减负以后 ,我每天就很少过问他的作业 ,和他接触的时间也较少 ,所以对他逃学的事一无所知。”养不教 ,父之过 ;教不严 ,师之惰。家长和老师共同担负着教育孩子的责任。孩子减负后 ,家长该帮些什么?首先 ,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  相似文献   

2.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咱们当老师的,粉笔不能吃,书本不能吃,就得从学生家长那里想办法了。”这是一位在某市中学教书的朋友在一次闲聊中对我说的。他还进一步说:家长其实也是一种“资源”,如果你能将学生家长的情况摸透,了解他们工作上事业上的优势,开发起来也并不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比如说,你要换煤气罐,何须自己劳神费力呢,给家长有车的学生说一声:这几天我特忙,让你爸爸顺路给换一下吧。家长乐不得地去给你办。再比如说,你的小姨子想从乡下调进城里,查查哪个家长在人事部门工作,找找他,十有八九能行。他说,开发“家长…  相似文献   

3.
平时,作文命题常常出一些诸如“一件好事”、“难忘的一件事”的题目,学生感到“写烦了”,提不起劲来。一次,我在学生的日记中,发现一位同学写他背地里做的一件事,很有生活气息。读着读着,我被日记中的趣事吸引住了,心想:如果用“我背地里做的一件事”作题目,看看学生会有什么反映?  相似文献   

4.
王佩寿 《班主任》2000,(1):46-46
一天,一位家长向我谈到他儿子叙说的一件事。上午语文课上,该生和同桌先后被提问,二人都回答正确。老师对他的同桌用的是“请坐下”,对他用的是“坐下去”。他当时就感到很委屈,觉得老师偏心,课再也不能静心听下去了。听完家长的叙述,我想,现在的学生渴望得到他人尊重的要求是多么的强烈。此事须谨慎处理,最好能以此事为契机,在班级进行一次更广泛的教育。  相似文献   

5.
听某教育专家讲过这样一件趣事:一位小学生回家问家长,什么叫“含情脉脉”,家长一时语塞,不知作何解释,便去请教教育专家。专家告诉他不必解释,等孩子会含情脉脉时,自然懂得含情脉脉的意思。这件事,让我们领略了模糊教育的魅力。  相似文献   

6.
有两件看似小事,但却涉及到教师职业行为的事件引起了我的不安。我想在每月末全体教工参加的园务会议上提出:一是有位家长反映的“不高兴”的事,他在孩子午睡起床时来接孩子,只见教室门窗开着,他提出孩子是否会着凉,但教师说按规定必须要开:另一件事是我听家长谈论幼儿园老师总是向家长“摊派任务”。  相似文献   

7.
我曾听过这样一件事:有两位母亲,带着她们的孩子去学画画,老师对两位家长说:“你们的孩子在绘画方面都是很有天赋的”。于是这两位家长信心百倍地陪着孩子学画画。其中一位家长总是把孩子画好的每一幅画都拿到老师那里,请老师细细  相似文献   

8.
这是为什么?     
有一件事,犹如大树的根一样,深深地扎进了我的心灵深处。一想起这件事,我就想问:“这是为什么?”记得那是去年春天,学校组织了一次以“学习雷锋”为主题的教育活动。活动中,要求全体同学每人写一篇有关这个主题的作文,每班选择一篇,由被选中的同学自己在“学习雷锋”总结大会上演讲。我是其中的一位幸运者。这篇作文中浸透了我和父母的汗水!为了这篇文章,一个月  相似文献   

9.
记者采访合肥市南门小学的由头,缘于一个偶然事件:一位家长带着儿子去肯德基,临座一位陌生人问她:“您的孩子是不是在南门小学读书?”这位家长觉着很奇怪,就问他:“您怎么知道?”那位陌生人笑着说:“我的孩子也是南门小学的,南门小学的孩子跟其它学校的孩子不一样。”这件事在记者的心中刻下了深深的印象。一个有着暖暖阳光的深秋下午,记者走进了这座名闻遐迩的百年老校。  相似文献   

10.
王小兵 《班主任》2008,(8):57-58
班会背景最近,班里7名学生一起外出上网,夜不归宿。老师和家长问起,学生都说:“别人叫我去,我就去了。”这件事引起了我的深思,于是我决定召开一次班会以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  相似文献   

11.
吴勇 《四川教育》2003,(7):71-71
邻班的王老师临时有事请了假,教务主任吩咐我去给她代课,我便一头扎进了准备工作中。不能不好好设计一番,因为在我自己所带的班中指导这一篇作文《记亲身经历的一件事》时,就不尽如人意。今日又恰好要上这一内容,心中不免有些担忧。我心里“咯噔”着,走向了教室。  相似文献   

12.
与家长话“补习”屠长情一个办了两年的家庭补习班,在中招考试中,十几名同学只有一名考得较为理想。这件事引起了学生家长和任课教师的反思。一天,一位家长来到学校,又谈起了这件事。下面记录的是这位家长与笔者的对话,希望能给广大家长和老师以某种启迪。家长:我们...  相似文献   

13.
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事大都是平平淡淡的小事,但我们常常发现,通过这些小事能反映出一个人(或一群人)精神境界的高低,当然,其中也不乏寓深刻大道理的。这就是“以小见大”“平中见奇”。家长在辅导孩子作文时,应引导他抓住这些素材,写出“平中见奇”的文章。如有位家长指导孩子抓住“推车过坡”这件事,写了这样一个片段:我向同学们一挥手,抢前跑上去,他们也紧跟上来。大家使出全身的劲儿齐心协力往桥上推。蹬车人转过身,朝我们喊:“小家伙儿,使劲呀!”我们这才发现蹬车人是个留着长发和小黑胡子,戴着墨镜、挎着腰包的叔叔。只见他干脆…  相似文献   

14.
曾经有位家长微笑着告诉我 ,他的孩子是听说我在报上常发表文章后慕名来到我的班的。这件事对我触动很大 ,何不籍此作为鼓舞学生作文的动力 ?从此 ,一发不可收 ,我“下水”了。一、“下水”能激发学生学好语文的兴趣有些学生听说我会写文章 ,且在好多杂志报纸上也发过些“豆腐块”,就已对我颇感兴趣。有的甚至调皮地捧些文章来听听我的“高见”,以试试我的“才学”。这一切之后 ,他们对我建立了不折不扣的信任 ,都满怀希望地跟着我学语文了。有个学生听说我喜欢在《太原晚报》的“雪泥鸿爪”栏中发文章 ,就将我的几篇小作剪贴下来 ,装订成册…  相似文献   

15.
不同的人看同一事,总会见仁见智,各有千秋。即使一人看同一事,从不同角度也会“横看成岭侧成峰”。那么,就一件事如何从不同角度来构思多篇作文呢?先看这么一个例子。家访中,一位家长讲了他读了儿子一组作文终于戒了烟的故事,很受启发。不妨介绍出来,权作他山之石,以兹借鉴。父亲为试儿子文才,说:“我抽支烟给你看看,要求以此为材料,在1小时内写篇作文。”说完掏出1盒喜梅香烟,抽出1支叼在嘴上。然后摸出火柴捏了根一划,火柴头闪了一下又灭了,父亲把冒  相似文献   

16.
敬告     
瓦伦达是美国一个著名的高空走钢索的表演者。他在一次重大的表演中,不幸失足身亡。他的妻子事后说,我知道这一次一定要出事。因为他上场前总是不停地说,这次太重要了,不能失败;而以前每次成功的表演,他总想着走钢丝这件事本身,而不去管这件事可能带来的一切。后来,人们就把专注于事情本身而不去管这件事的意义,不患得患失的心态,叫做“瓦伦达心态”。  相似文献   

17.
李菠 《今日教育》2004,(5):41-41
曾遇到过这样的一件事,一位家长向我反映,星期天他的孩子在家里把养在鱼缸里的十几条金鱼都晒成了鱼干,末了,这位家长顾虑重重地对我说:“我真不知道现在的孩子怎么了,怎么会这么残忍、这么没同情  相似文献   

18.
吴莉莉 《山东教育》2002,(36):34-34
如今,很多幼儿园在孩子放寒暑假时,会根据孩子一学期的表现,评选“好孩子”“乖宝宝”等荣誉称号,并给孩子颁发一些象征性的小礼物、纪念品。奖品对孩子来说,是一种荣誉的象征,他们对此是爱不释手,但是一些家长对此却褒贬不一。我曾亲身经历这样一件事,一位家长在拿到幼儿园发给孩子的奖品:一幅价值1元左右的小墨镜时,大发感慨:“这样的奖品有什么意义?别把我孩子的眼睛给弄毁了。”说完,将奖品扔到了一旁。孩子是连哭带闹,家长则苦心劝说:“宝宝,别哭,妈妈给你买一幅好墨镜,一定比它更漂亮……。”看到这一幕,我很是气…  相似文献   

19.
谈到第一印象,我想起一件事。一次去一家公司谈一个合作项目,约好的时间主管却不在。在主管的办公室里坐下,面前刚好坐着公司的一位员工。接下来我看到的,他沏了一大杯茶,拿起了一张报纸,半个多小时过去了,他一直在悠闲地品茶阅报……就这样看着他,我也渐下决心,“不能合作,马上告辞吧。”直到现在我对这家公司的印象,还定格在那“一杯茶和一张报”的画面上,这已是几年前的事了。  相似文献   

20.
一、教育细节,你也许并不在意 一天,一位关系很“铁”的家长向我谈到他儿子回家叙说的一件事:昨天语文课,该生和同桌先后被我提问,两人的回答都正确。我对同桌说的是“请坐下”,而对他说的却是“坐下去”。他当时感受到很委屈,觉得我偏心,课再也无法平心静气的听下去。 我仔细琢磨,可能我是“说者无意”,然而学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