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俗话说“三年练拳,一劲难求”,太极拳所谓的“一劲”,其实就是“[扌朋]劲”。又如“练拳容易,找劲难”,这难找的劲依然是太极拳的“[扌朋]劲”。“[扌朋]劲”是太极拳的专用术语,与太极拳八法之“[扌朋]”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二者不可混为一谈。我们认识、理解“[扌朋]劲”乃至运用,绝不能望字猜义,仅仅从字面去理解,光做文字文章,玩文字游戏,若此,  相似文献   

2.
张锦立 《武当》2023,(10):19-20
<正>怎样才是“松”?如何做好“松”?是太极拳爱好者恒久不变的话题,有关论点文章不计其数,也不乏经典,但笔者还是想结合自己的体会谈谈对太极拳“松”的理解。首先,我们给太极拳“松”下一个定义。把它当作名词来理解,犹如一棵苍翠劲松,舒枝展叶,傲骨挺立,安若磐石。比如太极拳在预备势时,就应聚精会神、含胸拔背、敛气静心,给人以劲松遒劲之美感与力感,并将这种精、气、神贯彻行拳始终。再把太极拳的“松”当作形容词来理解,  相似文献   

3.
4.
张君 《武当》2008,(10):18-19
提到太极拳,提剑“劲”,我们会自然而然地想到一句话:“太极用意不用力”。然而,深谐太极拳理的人都知道,这里的“不用力”,并不是否认太极拳中力的存在,而是强调太极拳中所用之“力”并非“拙力”,乃是太极之“劲”。太极拳的核心是技击,而技击的核心是劲力。劲力的运使和发放是技击能否制胜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周振 《武当》2012,(11):18-20
中国成语"水到渠成",是指洪水冲刷久了,自然会形成河渠。但这种河渠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和被动性,利害难定。大禹治水就是人为地、有目的、有方向地开渠疏通,兴利除弊,可谓之"渠成水到"。练太极拳也一样,必须根据自身条件,有明确的目的、方向,掌握正确的方法,有步骤地达到预定境界。这是本人多年来习拳教拳的重要经验。练太极拳的三个主要方向方法取决于目的,道路取决于方向。不同的目的和方向,在不同阶段的侧重点也有所区别。练太极  相似文献   

6.
朱天册 《武当》2006,(1):21-21
形意拳好学、难练。这是众多习练者的一个共同体会。“好学”是指形意拳动作简单,一看就会。“难练”不是指“拳架”,而是指形意拳“拳劲”难找。练剑有“剑诀”,练拳有“诀窍”。道经云:“道真穿不真,修道枉劳神;祖师真诀窍,知窍便成真”。  相似文献   

7.
“粘”是太极拳推手的一个重要特点。从“粘”的词义看:其,粘的东西互相连结,或附着在别的东西上:其二,用胶或糨糊等把一种东西胶合在另一种东西上、太极拳既不是粘的东西,又不是两手之间用胶。它是借用“粘”比喻推手的动作如胶似漆。  相似文献   

8.
刘达生 《精武》2010,(6):42-42
我听到李春苓老师作古的噩讯后,着实地惊讶了一番。心想他那么结实的身体,年近八旬每日仍然坚持打拳、练功,怎么说走就走了,真叫人感慨唏嘘,不禁勾起了我对往事的追忆。  相似文献   

9.
薛蔚昌 《武当》2013,(4):20-21
当今的太极拳已经不再是张三丰的原创太极拳了。相反,它走了"外面"——"实势"化,庸俗化了。准确地说,成了假太极拳。也因此,带着"四大固疾"(周身轻灵做不到,气与拳架两张皮,腰带动不了四肢,膝关节之痛难避免),本身解决不了,又难自圆其说。如果用"极"拳、"虚势"的打法,这"四大痼疾"就迎刃而解了,不复存在了。譬如"轻灵不了"的问题,那是因为你用的是纯"实势"(习惯力);若用"意"["意、气、神"与"腰脊"("胸背开势"、"顶沉对拔")机理融为一体的  相似文献   

10.
叶兰花  凌金溪 《武当》2014,(6):22-22
当代杨式太极拳名家傅声远常说:“要学好太极拳,习拳者应当具备‘六心’。即信心、恒心、决心、耐心、专心和虚心,并且还要学会‘自讨苦吃’。”在多年的太极拳教学中,笔者把大师所说的这“六心”贯穿于其中。今拟拙文直抒胸臆,愿与大家共勉。  相似文献   

11.
在太极拳的健身功能日渐突出的今天,劲、力仍是太极拳的核心,劲、力的运使和发放是技击中能否制胜的关键。理清“劲”与“力”的异同是合理和熟练运用太极劲力的关键,同时也是太极拳练习者习练水平的标志。文章对太极“劲”与“力”进行了分析,揭示了太极“劲”与“力”的区别和联系,并进一步总结了“劲”的特征,希望能为太极拳练习者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2.
文章通过对《太极拳论》的篇题、注标、段章进行校注,并对其内容进行比较分析。得出结论:《太极拳论》所阐述的理论对太极拳运动确有积极的指导意义,但《太极拳论》并不是一篇专门针对太极拳的解释,而是用太极阴阳学说对广泛意义上拳术进行论述的著作。《太极拳论》是太极"拳论",而不是太极拳"论"。  相似文献   

13.
李飞林  周广卿 《精武》2004,(6):12-14
太极螳螂拳法以乱接、分身八肘为母拳,有“摘要的手,八肘的劲”之说。 摘要拳法产生于梁学香及姜化龙传拳时期,梁学香所著拳谱《可使有勇》所载的“三堂捶九十招”(或名秘手)实际上就是摘要拳的雏形。三堂捶(秘手)里的动作均可在摘要拳中找到,可以说摘要拳法是螳螂门实战精华的集成。  相似文献   

14.
贾澎 《中华武术》2004,(4):26-27
在攀登武术真谛这一高峰的征程中,修炼者都希望寻觅一条坦途、捷径。《太极拳论》讲:“由着熟渐悟懂劲,懂劲渐阶及神明”。“着熟”“懂劲”“神明”就像横亘在修炼者面前的“三座大山”,一座险似一座,一座难似一座。自古而今修炼者又何止千万?“着熟”者已是不易,“懂劲”者更为难能可贵,达到“神明”者凤毛麟角、屈指可数,那么什  相似文献   

15.
唐义 《健身科学》2009,(6):40-40
我和丈夫都是年过半百之人,由于年龄的关系近几年来身体都开始横向发展,健康查体血压高、血脂高、胆固醇高,真是该高的不高不该高的全高了。去年医生讲你们要引起注意了,否则一螳心血管疾病很快就会找上门来,医生的话令我们有些烦恼也有螳紧张。生命在于运动,当时北京奥运就要来了,这是国家的骄傲,也是我们每个公民的骄傲。  相似文献   

16.
目的为太极拳体用提供技理参照。方法采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科研方法,结合实践体悟,对"太极劲"的学理展开讨论。从太极劲的收劲与透劲之"二元"出发,分析了太极劲的"柔态"、"刚态"和"空态",进而阐述了这三种状态对立统一的"一体"化理路。结果与结论太极劲通过内部"收劲"与"透劲"的二元相互作用,表现为外部"柔态"、"刚态"及"空态"的承化转合,最终实现阴阳动态平衡的统一。  相似文献   

17.
蒋玉彬 《精武》2009,(10):51-52
做到“放松”、打出“内劲”,既是正确掌握太极拳动作规格,提高太极拳演练水平的必备条件,也是太极拳家展示拳艺修养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  相似文献   

18.
贾澎 《精武》2005,(5):38-39
清末武术家、和式太极拳创始人和兆元先生(1810—1890年)在其《耍拳论》中讲道:“太极拳用功之为‘耍拳’,此是吾和式太极拳独特之处。它取法老子自然之道,以柔克刚之论。”“耍拳”理论,是和式太极拳有别于六大太极拳流派之处的一种拳术方法理论,体现出和兆元祖师匠心独到之处。一个“耍”字,将孩童玩耍时自然之态展现眼前,为太极拳修炼者指出了一条由“招熟”到“懂劲”进而“阶及神明”状态的途径。  相似文献   

19.
20.
通过对在太极运动观及其影响下的太极拳运动的探讨,或者说通过对太极拳运动及其体现出的太极运动观的探讨,我们发现太极拳运动与西方体育运动虽然有着共同的运动目标,但二者为欲达目标而采用的技术和理念却有着较大的差异。由此,体现出了太极运动观区别于西方体育运动观念的特征,同对也展现出了太极拳运动有别于西方体育运动的功能。这些功能在当今社会有着积极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