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41年6月苏德战争爆发,至1943年6月共产国际解散,这是共产国际生命活动的最后两年时间,也是共产国际整个历史不可缺少的一个组织部分。但是对这段时间共产国际的活动,人们所知甚少,国内的教科书或有关专著也无甚记载,因此,有必要加以探讨,以填补共产国际历史研究中的这段空白。  相似文献   

2.
这一时期应当深入探讨的问题不少,这里只列举几个最重要的问题。一、中共“六大”和共产国际的关系中共“六大”是我党与共产国际关系最密切的一次代表大会。其正确内容和缺点,都同共产国际的指导思想密切相关。需要弄清这样一个问题;既然大革命失败后,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形势的估计还相当乐观,(国际代表罗明纳兹对我党1927年11月产生的“左”倾盲动倾向,曾有过重大影响),是什么原因促使它在中共“六大”上对中国革命形势、性质和任  相似文献   

3.
从1939年底河南三青团组织成立,到1943年4月三青团一大召开这段时间里,河南三青团与河南共产党的力量都较弱,矛盾的焦点主要是对青年的争夺.通过宣传、争夺青年机构、开办训练班和精神讲话等方式,在青年的思想引导、理论灌输、领导权等方面展开了竞争.国共两党处理彼此间关系的态度也影响了河南三青团和共产党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1935-1943年间,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书记季米特洛夫与毛泽东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们在中国革命问题上有分歧、有合作,对中国革命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5.
193 5— 1 943年间 ,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书记季米特洛夫与毛泽东结下了不解之缘 ,他们在中国革命问题上有分歧、有合作 ,对中国革命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6.
冷战时期的经互会中,苏联与东欧成员国的关系是主导,但是分别考察1945年以前苏联和东欧国家的对外经济关系,得出的结论是“战前(二战前)苏联与东欧几乎无联系:1945年前德国一直是东欧贸易的中心”。苏联和东欧地缘相近,而经济关系却如此疏远,其中还交织着双边之间的主权纠纷和意识形态猜疑,不可避免地给后来的经互会埋下了许多不稳定因素。  相似文献   

7.
加拿大与美国的关系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在美国反对英国殖民统治、争取独立的战争和1812—1814年美英第二次战争期间,美国都曾试图以武力占取加拿大,但均未成功.1814年的根特条约制止了美国使用武力鲸吞加拿大的企图,开辟了加美关系的相对稳定时期.这个时期止于1865年美国内战结束之时.  相似文献   

8.
1956-1966年问的中国财政金融政策演变,大体上以1961年1月执行国民经济"八字方针"为界限,分为前后两个阶段.之前,主要是以下放财权为中心的财政改革、开展金融体制改革的尝试,但由于"大跃进"的推进而终以挫折而告终;之后,主要是围绕贯彻"八字方针"而进行的财政金融的全面调整,在上收财权、调整中央财权、整顿税收管理、加强银行工作的集中和统一等方面取得重大的进展,为国民经济的调整作出了积极的贡献.研究1956-1966年间的中国财政金融政策演变,对于研究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演变,对于探索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独特性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政治体制演变与苏联解体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苏联历史翻过最后的一页,走向解体,成为本世纪最重大的历史事件。苏联解体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复杂的,但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是苏联解体的重要因素。本文拟就集权体制的形成、修正乃至崩溃做一历史客观的分析。一、集权体制的形成、定型时期苏联集权体制发端于列宁时期,完全确立则是在斯大林执政的三十年代。十月革命胜利后,俄国建立起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作为缔造者,列宁提出了建设新生政权的理论构想,尤其在关于无产阶级政权的建设方面,提出了要实现劳动者对国家直接管理的思想。列宁多次提到要“普…  相似文献   

10.
1949至1953年是中苏两国两党的蜜月期.1949年以后中国的政治局势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苦难历史.冲破了帝国主义的东方阵线,极大地改变了远东乃至整个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在这种情况下,苏联对中国的外交政策发生了巨大的转变斯大林对苏联对华政策进行了反思,在不同场合多次做自我批评,对中国、中共、毛泽东表现了应有的尊重;与新中国结盟,打破帝国主义对华孤立和封锁;提供援助,帮助新中国建立经济基础.但根深蒂固的大国沙文主义和大党主义的尾巴不时翘起,损害了中国的国家利益,伤害了中国人民对社会主义圣地苏联的感情,妨碍了中苏关系的正常发展,为中苏今后的纷争打下了伏笔.  相似文献   

11.
苏联从十月革命胜利到解体的70多年中,先后经历过三种类型经济体制的急剧演变,即战时共产主义经济体制(1918~1921)、新经济政策经济体制(1921—1929)和斯大林经济体制(1929~1991)。这三种经济体制既有相同特点,又有巨大差异,它的演变不仅对苏联社会起过不同作用,产生过不同影响,而且给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留下了极为宝贵的经验教训和深刻启示。  相似文献   

12.
中国南方方言书写的历史已无法准确追溯。客家话作为南方的一个重要方言,外国传教士于1883年始用汉字书写圣经的客家方言翻译本,开始客家方言以汉字记载的历史。早期的客家方言书写显得不成熟,中期有明显的改善,但前后期几乎没有衔接。由于两岸的分裂和语言的发展,客家方言书写无法统一标准,经过130年的发展,客家方言书写还处于一个混乱的局面。  相似文献   

13.
明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长期实行“海禁”即闭关锁国政策的朝代。明朝这一政策的始作俑者是明太祖朱元璋。实际上,明太祖朱元璋即位之初,并不是一开始就想实行严厉的“海禁”政策,只是到了后来,由于对日外交的失败和维护自身统治的需要,才开始严厉推行这一政策。本文试图对明洪武年间的外交政策的演变,分洪武前期和洪武中后期两个阶段进行浅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14.
文章利用刚刚出版的联共(布)、共产国际的档案资料,对1927~1929这一时期宋庆龄与前苏联的关系进行分析。作者认为1927年宋庆龄的苏联之行是她一生中的一次非常重要的行动,这对理解宋庆龄的革命思想很有意义。  相似文献   

15.
从敦刻尔克到德黑兰──论1940年至1943年底英美关系的演变段丽珍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全球性战争,也是世界人民共同反对法西斯势力并取得伟大胜利的战争。其间英美的密切合作对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给世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英...  相似文献   

16.
19世纪中后期,夷夏观念的演变是复杂的。就下层民众而言,他们仍然依据传统的"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观念,盲目排外;而在上层,夷夏之辨的演变则呈现出两种趋向:一种是在文化层面发挥夷夏之辨开放的一面,主张学习西方,  相似文献   

17.
苏美建交初期,苏联为加速推进社会主义工业化,急需引进美国的先进技术和设备。而美国当时为尽快销售大量剩余重工业品,也向苏联积极地提供了技术支持。苏联政府通过多种方式引进美国的先进技术。受政治关系的影响,此时苏联对美国技术的引进一波三折。总体而言,苏联在该期间内对美国的技术引进还是取得了一定成就,促进了苏联在经济和国防建设方面的发展,为后来卫国战争的胜利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保障。  相似文献   

18.
意大利法西斯投降后,国际政治军事形势发生了新的变化。苏美两大反法西斯强国为了各自利益,不惜以其重要的同盟国一中国的领土主权作交易,粗暴地干涉中国内政。史实证明:中华民族要成为独立、民主和繁荣昌盛的现代化强国,必须坚持自力更生方针和独立自主的外交原则。  相似文献   

19.
苏联卫国战争题材的文学创作经历了两次高潮,在战时阶段的创作中,突出了舍生忘死、保家卫国的主题;战后由于某些社会原因,创作陷入低潮;六七十年代重新繁荣时,战争文学已转向对人的价值的探索,关注普通人在战争中的遭遇,尤其是关注普通苏联兵士兵的生命。着重表现战火中生命的可贵,表明苏联卫国战争文学日趋成熟。  相似文献   

20.
19世纪60年代,新疆维、回族的反清斗争不同于以往的农民战争,具有自己显著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宗教上层为领导,以民族、宗教关系为分野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