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美点赏析何其芳(1912—1977年),原名何永芳,曾就读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受到以闻一多、徐志摩为代表的"新月派"和以戴望舒代表的"现代派"诗歌的影响。1936年,他与同校好友卞之琳、李广田的诗歌合集《汉园集》出版,受到文坛广泛关注,获1936  相似文献   

2.
金鹏 《学语文》2002,(5):16-16
“五·四”以来的现代散文大致可以划分为“独语”与“闲话”两大类。以何其芳《画梦录》为代表的“独语派”注重内心的自我满足,强调  相似文献   

3.
论中国现代派诗歌意象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章论析了20世纪30年代中国现代派诗歌意象艺术的嬗变及其特征。以戴望舒、何其芳为代表的现代派前期诗歌意象艺术,在意象意境化探索与对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的现代性化用中,体现出对中西诗歌意象艺术融合的自觉追求;以卞之琳、废名为代表的现代派后期诗人主要接受的是后期象征派艺术的影响,意象艺术转向了潜沉的智性表现方向,并呈现出意象的日常化特征。  相似文献   

4.
T·S·艾略特的长诗《荒原》给中国新诗带来了第一次大的冲击波,许多现代派诗人受到它的影响。诗人卞之琳写于30年代早期的诗歌明显带有《荒原》的影子,无论是思想意识,审美观照还是艺术手法都深得《荒原》的熏染。西方的影响结合中国诗歌传统,促使卞之琳写出具有中国味的现代派诗歌佳作,为中国现代诗坛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相似文献   

5.
中国新诗在30年代崛起了一个“以智慧为主脑”的主智诗潮,被称为“新的智慧诗”。卞之琳更是这一诗潮的突出代表,他在30年代创作的现代主义诗歌,极力避免感情的发泄而追求智慧的凝聚,以不使人动情而使人深思为特点,在冷峻客观中隐藏着对人生哲学的思索,呈现出明显的智性化倾向。正是这一特点使得卞之琳相对地与其他现代派诗人如戴望舒、何其芳等拉开了距离,而开辟了中国现代主义诗歌探索的一条新途径,指向着未来新诗的某些趋向,继续对40年代的中国现代诗歌产生着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6.
<正>断章卞之琳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卞之琳生于江苏海门汤家镇,现当代诗人(“汉园三诗人”之一)、文学评论家、翻译家,是“新文化运动”中重要的诗歌流派新月派和现代派的代表诗人。《断章》取自于卞之琳一首诗中的四句,因对其十分满意便保留了下来,既是意料之外,  相似文献   

7.
【流派简介】现代诗派,20世纪30年代初出现的诗歌流派,因《现代》杂志而得名。代表诗人有戴望舒、卞之琳、施蛰存、何其芳等人。他们继承和发展了象征派的诗歌主张,提倡写作"纯然的现代的诗",作品大多不讲究诗行的整齐和韵脚,而以口语和自由的形式表现情绪的节奏,  相似文献   

8.
何其芳是中国现当代诗歌史上极为重要的诗人和诗歌理论家。作为30年代“现代派”的重镇,他早期诗歌的体式经历了从“新月”体到“现代”体的转变,可以说这一变化典型地代表了“现代派”大部分诗人和这一诗歌流派诗体上的变化和发展。从何其芳诗歌体式的演变中亦可见出,30年代中国新诗体式的流变方向。  相似文献   

9.
三十年代,随着诗潮的演变发展,中国新诗坛形成了以中国诗歌会蒲风、穆木天、任钩、杨骚等诗人以及臧克家等为代表的现实主义诗派与以戴望舒、卞之琳、何其芳等代表的现代主义诗派双峰对峙的格局。新文学运动的先驱者、文学研究会发起人之一的王统照,早在1919年,就在《曙光》上发表了《初冬京奉道上》一诗,第二年被选人《新青年》。1925年出版了诗集《重心》。三十年代,王统照遵循“五四”时期奠定的现实主义创作原则,先后创作出版了《这时代》①、《夜行集》②、《横吹集》③、《江南曲》④等诗集,成为三十年代现实主义诗派的一位比…  相似文献   

10.
《再别康桥》我们耳熟能详,以“纯真的诗感”润泽了几代人。在教学中,一般把‘鉴赏诗歌所体现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作为教学目标。“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这“三美”,是闻一多对以徐志摩为代表的新月派诗歌风格特点的概括。若把目标定位为诗歌所表现的“三美”,用《再别康桥》作为例文来突破,用例不典型。要体现“音乐美”,戴望...  相似文献   

11.
克雷格·雷恩(CraigRaine)作为“火星派”的代表诗人之一,他的诗歌在20世纪80年代的英国诗坛上独树一帜。《洋葱,记忆》作为克雷格·雷恩的代表诗作之一,描写了一对离异夫妻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运用弗洛姆的理论对《洋葱,记忆》的异化主题进行分析,旨在呼吁现代社会的人们发挥爱的正能量,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  相似文献   

12.
许岩 《新疆教育》2012,(10):91-92
欣赏诗歌总能给人带来美的享受,七年级(上)语文(人教版)中所选的《秋天》(何其芳)、《纸船》(冰心)、《天上的街市》(郭沫若)都是名篇,让人回味无穷。  相似文献   

13.
李超 《现代语文》2006,(12):67-67
品味何其芳的《秋天》,它不像那个时期的诗人们那样爱用象征手法,写得神秘莫测,故作哲思,也不像他以前的诗作那样拘守于个人狭小天地,除了幽怨、苦思就是期待,缠绵悱侧于男女私情。它以直陈其事的写法,表现出一派明朗纯净的诗意诗风。那栖息在农家的秋天,游戏在渔船上的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眼中的秋天,创造出一种既来自人世又远离尘俗的氛围,摇荡着清远、恬静、轻柔的梦境。毋庸置疑,诗歌是何其芳最喜爱和最先运用的学样式,作为现代诗派的重要诗人,何其芳的诗具有现代派诗的共同特征。这就是施蛰存指出的:“《现代》中的诗是诗,  相似文献   

14.
在“慰劳信运动”风潮的感召下,卞之琳于1938—1939年陆续创作了20首“慰劳信”体诗歌,合为《慰劳信集》。从原始报刊爬梳慰劳信运动的大致过程和整体景象,可见慰劳信运动对《慰劳信集》的形式和内容产生的深刻影响:运动过程的真实场景、各阶层的意识觉醒被纳入写作题材;在慰劳信运动大众化思潮的影响下,卞之琳在择取口语词、方言词和农业意象入诗的同时,依然坚守抗战前诗歌写作的“纯诗”逻辑和形式自律,为抗战诗提供另类风格;卞之琳延续1930年代“小处敏感”的诗艺,从日常生活点滴窥见西北、华北地区新气象。  相似文献   

15.
抗日战争爆发后,卞之琳的诗歌创作发生了重要的转折,代表这一转折的创作成果就是《慰劳信集》。这部诗集以其机智、幽默、风趣的风格和所蕴涵的现实主义思想,使卞之琳完成了对自身的超越,而且推进了中国现代主义诗歌的发展。在卞之琳创作《慰劳信集》时,西方现代派诗人奥登于这一时期来华,创作了有关中国战场的十四行诗,因此,卞之琳的诗歌创作深受奥登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诗歌主题、语言形式和修辞手法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在现代诗派的形成和流变中,塑造出了独立的梦境文学世界。寻梦者系列包括戴望舒、卞之琳、何其芳、废名、林庚等。文章从寻梦者视角,以戴望舒忧郁的冷梦,卞之琳深邃的哲学梦,何其芳、废名的田园梦与荒原梦的视角,解读现代诗派的诗歌理论和浓郁的人生情感。  相似文献   

17.
诗歌《断章》是新月派诗人卞之琳不朽的代表作。这首诗虽然短小精悍,却蕴含了深刻的普遍性哲学理念。笔者拟从认知语法中的意象理论入手,探析作者是如何安排诗中的人和景物来突出这一主题的,同时以期能为本诗提供不同的解读方式,从而扩大其理解空间。  相似文献   

18.
卞之琳诗歌的英文自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早在1936年,在伦敦出版的《现代中国诗选》一书,就收了卞之琳14首诗的英文翻译,那都是他自己译的。后来,在不同的时候,他曾把自己的其他一些诗译成英文,发表在不同的地方。在把自己的诗译成英文时,卞之琳更多地显现了他的诗人本色,随意、洒脱、变化甚至放纵,以意译为主。他对自己诗歌的英译不作“亦步亦趋”的严格要求,至少不如他对外国诗歌的汉译要求那么高。  相似文献   

19.
卞之琳在《无题》(五首)中记录了一段未能开花结果的爱情经历。在《无题》中卞之琳不求率真炽烈地表现感情,而是通过静观和记得画来构建诗的富于质感的意象,并以陷喻构成一些极富暗示性的具有多层内涵的象征性意象,从而以简洁追求丰富,以有限追求无限。这种诗歌中情与智的融合,表现了现代派诗人感情与理智相统一的审美追求。  相似文献   

20.
本文全面深刻地阐释了《断章》的哲理意趣,从诗歌的题目、结构、选取意象的隽永涵义及其隐藏关联,着眼于诗中反复出现的“你”、“看”、“风景”,另辟蹊径地阐释本诗的哲学意味,以全新的视角引领读者达成对卞之琳“平淡中出奇、晦涩中见巧”诗风的深切体悟,探索多重变化视角在切入解读的彰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