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康拉德的<黑暗之心>是现代英国小说史上第一部涉及海外殖民的作品.在这部作品中,能看到他对西方殖民主义侵略扩张所进行的无情谴责,但是小说中流露出的殖民话语和殖民意识为殖民主义者提供了支持.  相似文献   

2.
《等待野蛮人》超越了时间和地域环境的制约,是一部寓言作品。小说中充满后殖民研究者所关注的多种问题,如:种族、身份认同、霸权等等。通过解读帝国殖民话语所建构的虚假的“他者”以及被压迫者做出的反殖民话语抗争,得出结论:被帝国压迫的人要想生活在帝国强加于他们的历史之外,必须要勇于挑战殖民话语。只有完全脱离霸权帝国的统治,才有可能建立一个宽容和谐理想的家园。  相似文献   

3.
通过分析表明,《简.爱》的殖民话语体现在殖民“他者”梅森的非人性化描写、罗切斯特对其在西印度群岛的生活回顾,小说最后借圣.约翰之口及其被神圣化的光辉形象,使殖民地国家对外殖民扩张合理化、合法化,从而建立文化霸权。  相似文献   

4.
通过分析表明,《简·爱》的殖民话语体现在殖民"他者"梅森的非人性化描写、罗切斯特对其在西印度群岛的生活回顾,小说最后借圣·约翰之口及其被神圣化的光辉形象,使殖民地国家对外殖民扩张合理化、合法化,从而建立文化霸权.  相似文献   

5.
《吉姆老爷》是英国现代著名作家约瑟夫.康拉德的长篇小说代表作之一。小说描绘的是维多利亚时期,正值大英帝国殖民统治繁荣期,因而文本中弥漫着白色人种优胜论、种族歧视与殖民欲望等殖民话语。但由于康拉德对英国民族的折服,源于对那培养了高尚道德的文化背景的衷心推崇,因此,康拉德对人的忠诚高尚的道德感的强调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小说的殖民话语,而作者对人性的复杂和世界历史的深刻洞察,以及康拉德内在的思想矛盾性都导致了对殖民话语的反构。  相似文献   

6.
后殖民话语与文化霸权——美国电影《Mulan》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迪斯尼动画片《木兰》在再现“他者”的过程中对本土文化进行了东方化和美国化。原作《木兰辞》所蕴涵的中国传统文化受到美国主流文化的置换。在这一过程中,第三世界的文化受到文化霸权强有力的渗入和强权干预,导致自己的民族文化遭受边缘化。面对这种后殖民文化霸权,第三世界文化应积极寻求走向世界的新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7.
对西方文明的幻灭感使劳伦斯本人对寻求一片未被基督文化所污染的净土怀着一种强烈的渴望,急切地想要逃离他的社会,从异质文化与种群中寻求再生。这种对文化他者的激赏与对本位文化的反思使他在后期作品中能够挑战与解构西方基督文化中心论,表现出强烈的反殖民主义倾向。在阅读其后期小说《羽蛇》时,可以感受到劳伦斯强烈的反殖民话语。  相似文献   

8.
作家约瑟夫·康拉德利用《黑暗之心》对欧洲殖民者的丑恶行径进行深刻揭露。然而,作为处于帝国主义鼎盛时期的作家,康拉德并没有彻底摆脱殖民主义心理。《黑暗之心》不仅仅是一部反殖民小说,同时也是一部充斥"种族优越论"之观点的小说。此外,康拉德也指出了在欧洲人与非洲人之间存在着遥远的血缘关系。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盛京时报》洋货广告的介绍,阐释广告文化中的殖民文化现象,进而解读这种文化现象背后的文化霸权及其对中国固有的民族文化造成的严重冲击。  相似文献   

10.
在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中,国家意识形态话语渗入乡村干部和农民日常生活用语中,从阶级敌人口中也能听到一些新词汇,小说人物话语发生变化的这种现象可称为话语殖民,主要分析它在小说中的表现,所体现的程度及其深层内涵.  相似文献   

11.
全球化进程的深入使得中西文化的撞击效应越来越多地投射入文学文本中。考察当代书写中西文化碰撞命题的儿童小说会发现,其话语层面往往蕴含着较复杂的"国族/性别"意识形态。如程玮的作品中,就较为典型地存在西方中心主义与男权话语的共谋现象,其第三世界的女性和儿童都承受着双重的压抑而难以自由表达自我。因此,儿童文学应拆解包藏等级秩序的二元对立思维框架,避免对"属下"国族女性及儿童形成多重的权力压制。  相似文献   

12.
解读《草本爱情》,我们能强烈地感受到在当下大众文化语境中,女性话语遭遇到男权和世俗欲望的双重冲击与压抑,边缘化情绪性体验愈加强烈,凸显了当下女性文化与道德的困境,暗示出对双性和谐文化理想的企盼,表现了作家对女性生存的形而上的哲学思考与对女性命运走向的真诚关怀.  相似文献   

13.
运用后殖民理论的视角来研读杰克.伦敦短篇小说中的印第安女性露丝、帕苏克和恩卡,可以发现,她们符合男权社会和白人殖民者的双重要求,长期处于失语和边缘化的状态。霸权文化的渗透和顺从的生活并没有使她们逃脱悲剧的命运。  相似文献   

14.
这里试图通过解读小说中的三个人物:尼康诺·莱茵纳神父、菲兰达和菲兰达的儿子霍·阿卡蒂奥,探析西方基督教是如何对拉丁美洲人民进行精神殖民,从而揭示出在拉丁美洲多元混合的文化传统中,西方的殖民文化对拉美本土文化的冲击和颠覆,并逐渐与其本土文化融合,形成了拉丁美洲特有的文化风格和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5.
非裔美国女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托尼·莫里森一生都致力于探索黑人的命运和精神世界。在其处女作《最蓝的眼睛》中描述了发生在1941年俄亥俄州洛林市黑人社区里一个11岁的黑人小姑娘佩科拉的悲剧生活,反映了生活在美国白人至上文化霸权中的黑人在面临黑白两种文化冲突时逐渐被扭曲了的自身价值观、生存现状及其心理世界。运用后殖民理论和女性主义理论分析主人公佩科拉在黑白两种文化的冲突中,在种族和性别双重歧视下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对她的侵袭和压迫,以及她对白人至上的文化价值观的内化而产生的自卑、扭曲的文化价值观并最终迷失了黑人女性的自我,以此来论证莫里森在作品中所再现的不仅仅是文化殖民对黑人的侵害,而且还证明了美国并非是一个民主、公正和道德的社会。  相似文献   

16.
在《野草在歌唱》中,服饰是作者多丽丝·莱辛书写社会现实、表达社会忧思的重要载体之一.着重分析了小说中的服饰是如何再现20世纪中期非洲的殖民权力关系变动的.服饰是人们在个人喜好和特定社会规则之间作出权衡的产物.非洲殖民地来自不同阶级和种族的人们对服饰的选择打破了原有群体的意识形态标签对个体的塑造和束缚,颠覆了殖民体系中的...  相似文献   

17.
学者周宁的著作《天朝遥远:西方的中国形象研究》大概可以为我们理解国民性话语背后隐藏的殖民本质提供一个非常值得关注和思考的视角,本文通过解读周宁的这部著作,着重探讨了关于中国的国民性话语是西方殖民者"制造"出来的服务于他们殖民侵略和统治的工具,而与真实的中国人的形象和特征没有关系这一基本观点。  相似文献   

18.
《荒原蚁丘》是尼日利亚的杰出作家钦努阿.阿契贝的代表作之一。小说讲述留学英国的青年萨姆、克里斯和伊肯的故事,揭示了一些非洲国家令人触目惊心的现实状况:在西方接受民主教育的所谓精英,返回祖国后却依然实行独裁统治。然而在这个沙文主义盛行的国度里,也出现了来自女人们的声音,她们的声音是向男权话语的一种挑战和颠覆,同时也象征着第三世界女性同胞们为自己争取话语权的新发展,新希望。  相似文献   

19.
小妾是一夫多妻社会中特有女性群体 ,她们承受着礼治社会多重的文化压迫。个体品行性格和应对生活的态度 ,虽然影响到各自的生存状态 ,却改变不了她们最后的命运 :失去自我———或者是生命 ,或者是人格。她们的悲剧 ,是男权等级文化在阴暗人性的光照下 ,结出的苦涩青果。  相似文献   

20.
英国著名小说家爱·摩·福斯特的代表作《印度之行》常被看成是一部反殖民主义的力作。然而在对其反殖意义的普遍认同下,小说中的殖民话语和意识却不容忽视。通过讨论福斯特在“欧洲中心论”盛行下他所持的立场,以及解读小说中对景物的描写、人物的刻画和对故事情节的安排,揭示该小说的殖民倾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