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如果有一种什么"术"被奉为独尊,那一定是出事了。这绝非故弄玄虚,有史为证。众所周知,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独尊"之议是汉代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史载汉武帝元光元年(前134年),武帝召集各地贤良方正文学之士到长安策问。董仲舒在对策中指出,春秋大一统是"天地之常经,  相似文献   

2.
西汉中期,东方朔、枚皋等士人在武帝宫廷中处于类似俳优的地位。创作了数量颇多而质量不高的诙谐作品。这种文化现象的产生,与当时士阶层在一个前所未有的封建大一统政治中,重新估量与选择自身的价值和地位而遭遇的矛盾状态密切相关。为此,从东方朔的朝隐入手,对此现象予以分析和揭示。  相似文献   

3.
东方朔割肉     
<正>西汉文学家东方朔是一位传奇人物,汉武帝时,任职太中大夫。东方朔知识渊博,机智幽默,能言善辩,很受汉武帝喜爱。有一年到了祭祀祖宗的时候,武帝下令赏赐一些肉给宫里的侍从官们,回家祭拜祖宗。但大家都等到太阳快要下山了,主管事务的大官丞还没有来,分不成肉,东方朔实在不想等了,便拔出剑来割下一块肉,  相似文献   

4.
正《汉书》载"天人三策",是董仲舒的思想总纲,这里发表的西南大学周兵教授、日本北九州市立大学邓红教授的论文都围绕"天人三策"而展开,或聚焦其深奥义理,阐发其内在价值,或经此而批判日本学界对董仲舒的否定论调,鞭辟入里,颇值一读。"天人三策"在当时所引起的影响,可能也只限于"天子览其对而异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不可能直接源自"天人三策",至少也不会是董仲舒一个人的功劳。从高祖建汉、文景之治,到武帝时代,一批又一批既酷好儒术、又通达事变并富有远见卓识的儒学政治家,从郦食  相似文献   

5.
董仲舒不仅是西汉著名的经学大师,而且是一位具有政治远见的思想家。他在与汉武帝的“天人对策”中,勇敢地指斥时弊,大胆地提出改弦更化的主张,为武帝一改前朝黄老无为而治的方针,推行一系列整改措施奠定了理论基础,并产生了巨大影响。近些年来,研究董仲舒的文章数以百计,但很少有人对其更化思想进行探讨,笔者不揣卑陋,粗撰此文,试就董仲舒更化思想及对武帝改革影响谈几点看法,以作引玉之砖,并求教于诸专家同仁。一、董仲舒县化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董仲舒,西汉广川(今河北枣强)人。生于文帝元年(公元前179年),卒子武帝太…  相似文献   

6.
挺喜欢《大汉天子》中的东方朔。他带着三千竹简,带着治国良策,却报国无门。最令我感叹的是,东方朔离开淮南,与念奴娇乘船在江中时,他专注地看着空中飞鸟。念奴娇说: “还想飞吗?”“想,想飞。”“那我们一起飞吧。”  相似文献   

7.
作为一个为封建社会奠定了正统思想的儒宗人物来说,董仲舒的出现并非偶然。汉武帝举贤良文学时,他在三次对策中,提出了一系列政治主张与施政方针,深得武帝赏识。他的著作《春秋繁露》,又对其政治思想作了某些深化的阐述。这成为我们研究董仲舒政治思想的主要依据。西汉政权至武帝时,已建立六十余年,经战乱、稳定达到了巩固,各种矛盾也随社会变化而有所变化。当时面临的首要问题,是武帝提出的怎样才能实现和维持“百姓和乐,政事宣昭”  相似文献   

8.
汉武帝即位之初,董仲舒在<举贤良对策>中曾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太史公则说,武帝"悉延(引)百端之学”.本文认为,汉武帝"尊儒术”确系事实,至于董仲舒提出的"皆绝其道”,以使"邪辟之说灭息”的"罢黜百家”建议,汉武帝并未采纳.汉武帝推行的是尊儒术,重法治,而又"悉延(引)百端之学”的学术思想政策.  相似文献   

9.
正东方朔"造谣"升官东方朔年轻时来到长安,当时汉武帝四处招贤纳士,东方朔也想谋个一官半职,就上书给汉武帝,向汉武帝推荐自己。汉武帝把东方朔安排在公转处,作为"后备人才"等待任用。东方朔住在公转处,盼星星盼月亮,望眼欲穿,就是没盼到任用他的一纸诏书。东方朔暗暗叫苦:也许是皇帝老爷子公务繁忙,忘记了还有一个东方朔的存在,这可咋办啊?这天,东方朔看到公转处来了一班准备为宫里表演杂耍的侏儒,不由计上心头。他走到这些侏儒面前叫道:"喂,你们死在眼前,知道不知道?"侏儒们大吃一惊道:"此话怎讲?"东方朔  相似文献   

10.
李正中同志在《近代史研究》一九八四年第二期发表了《“公车上书”新解》一文。文章认为《西汉会要·选举上》建始三年十二月诏丞相、御史与将军、列侯、中二千石及内部郡国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之士,诣公车,朕将览焉”中“诣公车”的“诣”是“到”之意。而“公车”,据《史记·滑稽列传》“朔(指东方朔)初入长安,  相似文献   

11.
董仲舒是汉代伦理思想的杰出代表,他改交了儒家伦理不受统治重视的历史,促使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但董仲舒的儒家伦理与先秦时的儒家理论已有很大的不同,先秦儒家多谈仁义,罕言功利,缺乏具体可操作性的施政方案,董仲舒的伦理思想则体现出政治化、宗教化倾向,并使伦理秩序走向专制化。  相似文献   

12.
寇润泽 《文教资料》2020,(7):73-74,37
汉卫太子刘据因汉武帝征和二年巫蛊案而与其父反目,最终被围困自尽,汉宣帝即位初期为其定谥为“戾”,后又称“戾太子”.本文重新梳理征和二年到宣帝定谥的历史过程,着重对宣帝时期霍光专权、建立武帝正统权威的政治实际,昭帝时期隽不疑对京城长安发生的假卫太子案的处理,以及从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体现出卫太子“不悔其过”的法律因素三个角度进行解读,分析卫太子谥“戾”的内外原因,总结背后武帝统治权威的根本性影响.  相似文献   

13.
西汉赋大都是为统治阶级歌功颂德的,但也有一部分是关注内心、抒发情感的。西汉抒情赋的变化、发展受赋家们心态变化的影响,而赋家们的心态又随社会现实状况的变化而变化。贾谊、东方朔、董仲舒、司马迁、扬雄等人正是反映这一变化的重要人物并有赋作体现。  相似文献   

14.
西汉赋大都是为统治阶级歌功颂德的,但也有一部分是关注内心、抒发情感的。西汉抒情赋的变化、发展受赋家们心态变化的影响,而赋家们的心态又随社会现实状况的变化而变化。贾谊、东方朔、董仲舒、司马迁、扬雄等人正是反映这一变化的重要人物并有赋作体现。  相似文献   

15.
汉初在黄老无为而治思想的指导下,已基本实现了政权的巩固、经济的复苏和社会的安定。可至武帝时期,黄老的清静无为已无法解决新的社会矛盾.董仲舒的政治思想为解决社会矛盾、满足统治者意愿带来了不同于先秦时期新的思想主张。"大一统"加强了中央集权和思想的统一;"天人合一"进一步巩固王权,神化并限制了君权;"三纲五常"提出了以德治、教化为主的行为准则。当然,董仲舒的思想也受到时代的限制,其思想所带有的针对性与现实性色彩也随着时间条件的改变而消逝。  相似文献   

16.
西汉武帝时,士人们积极参与盛世建设,但也出现了一大批表达士人内心不平衡的“失意”赋,愤懑地控诉对时代的不满.从董仲舒、司马迁、东方朔的“失意”赋中可以窥见西汉武帝时士人的复杂心态.而产生“失意”之感的原因在于士人对自我才华的自信,使他们对社会情形的复杂性与当政者的个性存在理想化认识.另一方面,士人所具有的儒家进取型人格在现实中遭受挫折,失意赋中表现出入世与归隐的矛盾.  相似文献   

17.
《滨州学院学报》2021,(1):59-65
东方朔是西汉著名的文学家,汉武帝时山东人,《汉书》有传,班固称之为"平原厌次人"。西晋夏侯湛撰《东方朔画赞》指出厌次的时代属性和具体地理位置,为后人考证东方朔里籍的当今地望,提供了可靠的史料依据。《画赞》所说的厌次指的是东汉的厌次县,其当今地望是山东省惠民县。东方朔的里籍是山东惠民县是确定无疑的。  相似文献   

18.
董仲舒、公孙弘是西汉武帝时期的两位著名儒者。董仲舒是公羊学大师,是大思想家,“为群儒首”;《天人三策》是西汉政治更化和文化建设的经典文献,直接影响了武帝政治和文化政策的制定和实行。董仲舒继承儒家的中心观念,如任德而不任刑、仁义礼智信等,且把它们置于通俗的阴阳五行的天道构架中。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平津侯,是西汉第一位封侯拜相的儒者。元光元年,公孙弘对策,天子擢弘对为第一。他秉承武帝之命,著《功令》,具体制订了汉廷置博士弟子员的措施。这表明他精通文法吏事,与陈义高远而疏阔于事的儒生不同。董仲舒提出兴太学的重要建议,公孙弘是兴太学之议的具体践行者。汉廷兴太学,为儒者打开了仕途的通路,儒家“学而优则仕”“得君行道”的理想得以实现。这一方面使专制政治受到儒家之道的影响,且增加了官僚机构中的文化因素;另一方面又把《五经》与儒者置于政治权势下,以达到控制儒者且歪曲《五经》而使之成为专制政治缘饰品之目的。他们二人是同时代人,皆习《公羊春秋》,在仕途上颇有交集,在儒学和功业上相互映衬。董仲舒是一位醇儒,方正严肃,克己复礼,且以仁义之道修身,知行合一。公孙弘的人格复杂矛盾,恢奇多闻,辩论有余...  相似文献   

19.
一董仲舒的生平及其著作董仲舒,广川(在今河北省枣强县东)人。由于研究“春秋”,西汉景帝时为博士。设帐讲学,据说三年不窥园。武帝时,举贤良对策,先后为江都相和胶西相,后来去职家居,不理产业,“以修学著书为事”(“史记”“董仲舒传”)。通五经,尤明“公羊春秋”。据“汉书”“艺文志”著录,在“春秋”类有“公羊董仲舒治狱”十六篇,儒家类有“董仲舒”百二十三篇。“汉书”“董仲舒传”又载:“说春秋事得失,闻举‘玉杯’、‘蕃露’、‘清明’、‘竹  相似文献   

20.
上一次我们在谈到汉代读书人概况时说到向汉武帝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董仲舒.董仲舒不但是汉代的一名大儒,而且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董仲舒也像孔子一样成为千余年来中国人崇拜的偶像,他年轻时读书研究学问的故事也就成了家长们教育子女的鲜活教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