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中国的鲁迅与奥地利的卡夫卡虽处于不同的时空,但是他们都能够超越时代语境,对人以及人的生存处境有着十分清醒的认识,并深刻地思考了20世纪人类的生存状态以及出路何在等问题。绝望与反抗在他们的文学作品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是两个彼此矛盾的对立统一体。鲁迅与卡夫卡在个人经历、精神气质上有许多相似之处,正是他们精神世界中的绝望与反抗影响了他们的文学创作。  相似文献   

2.
鲁迅与卡夫卡无论是人格还是文本,差异都是很大的:鲁迅是执著的、顽强的战士,卡夫卡是厌世的、懦弱的小职员;鲁迅的创作立足于现实,是对本民族生存现实、民族文化的揭露和批判,卡夫卡的作品则“表现孤独、恐惧和绝望等现代人的普遍生存状态”,以其荒诞不经对人类的困境进行了形而上的拷问和追寻。他们之间最大的差异则是在文本所表现的哲学思想上,文章将从四个方面来讨论这一问题:对现代主义先驱的不同取向;对民族生存与个体存在的不同关注;对负罪感与原罪观的不同表现;对反抗与逃避的不同选择。  相似文献   

3.
精神的饥饿与生命的艺术家--鲁迅与卡夫卡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卡夫卡和鲁迅的创作都触及了二十世纪世界文学发展的一个重要转变,即以一种嘲讽话语模式瓦解了这之前的英雄话语模式,建构了以荒谬虚无为底色的怀疑型话语程式,展现了在社会文化变革时代人类的困窘生存状况。同时,引入寓言的形式揭示个体与环境对立中本质的悲剧感:生命中最根本的痛苦来源于精神的“饥饿”———文化的无所依傍,而“饥饿”带来的绝对的孤独使得人类与其生存环境的关系更加紧张,进而陷入无助的“失语”的痛苦之中。尽管作为小说家的卡夫卡和鲁迅因为生活环境的不同而在创作风格上有很大的不同,但他们却都以自己独特的方式阐释了这一世界性的文学主题  相似文献   

4.
鲁迅立足于正始时期的社会生活对正始文学进行把握,并通过品评正始文学、文士来讽喻现实世界.而以阮籍、嵇康为代表的正始文人与鲁迅在精神上产生了共鸣,他们都有着对生命意识的悲剧体悟以及对个性自由、人格独立的追求.这种精神气质反映在文学上,鲁迅小说的狂人形象与正始名士有着深刻的血缘关系,同时,鲁迅的杂文也深受正始文学哲理思辨色彩的影响,有着令人折服的逻辑力量.  相似文献   

5.
鲁迅立足于正始时期的社会生活对正始文学进行把握,并通过品评正始文学、文士来讽喻现实世界.而以阮籍、嵇康为代表的正始文人与鲁迅在精神上产生了共鸣,他们都有着对生命意识的悲剧体悟以及对个性自由、人格独立的追求.这种精神气质反映在文学上,鲁迅小说的狂人形象与正始名士有着深刻的血缘关系,同时,鲁迅的杂文也深受正始文学哲理思辨色彩的影响,有着令人折服的逻辑力量.  相似文献   

6.
石慧 《教师》2013,(35):127-128
鲁迅与卡夫卡生活于不同的国度,但两人都遭遇到各自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的压制,他们同样处于黑暗和孤独的抗争之中,在穿透黑暗的过程中成为了书写黑暗的伟大作家兼自由主义思想家。在我国,人们都以不同角度去吟咏和礼赞长城,但鲁迅和卡夫卡(逝世于1924年的卡夫卡从未到过中国)却对长城表示了负面的态度。两位作家的精神世界,何其相似!  相似文献   

7.
鲁迅与卡夫卡都是20世纪伟大的文学家,但两个人所扮演的社会角色是不同的.前者是热烈拥抱社会,自觉扮演一个救世的战士;后者冷眼旁观,成为一个自救的隐士.社会角色的不同对两个作家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鲁迅与卡夫卡的作品在反映社会,表现人的生存处境上所运用的手法,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之处。相同之处为他们都运用了怪诞与真实相结合的手法来传达自己的对社会与人生的感慨;不同之处具体则表现在怪诞与真实之间的关系上:鲁迅表现为真实之中的怪诞,而卡夫卡则为怪诞之中的真实。分析两者之间的异同及其原因,对认识这两位作家所处时代人生困境的世界性、世界文化的异同性以及当下社会现实的分析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卡夫卡与鲁迅的共同性表现在:在失去信仰的时代,他们是寻路和流浪。他们通过对自我、苦难和死亡等生存困境固执的探求和表现,成了死在路上的永恒,20世纪的良知。然而,不同的创作目的,使卡夫卡成为弱的天才,鲁迅成为真的猛士。  相似文献   

10.
在现代性语境中,卡夫卡与鲁迅都是伟大的现代小说家,他们都曾探讨过现代世界中人生存的可能性与不可能性。该文比较考察了他们的精神立场、价值取向、实践原则,并考察了他们及其小说人物与各自精神传统的关系。在这种考察中,他们对于我们的现代性意义得以呈现。  相似文献   

11.
鲁迅与有岛武郎相遇的最好方式是无言,他们曾在“大正生命主义”的滋润中同行,这是他们一生中最有亮色的时光。他们因为“爱”得深沉、伟大而寂寞,在寂寞中他们与学不期而遇。鲁迅以绝望的反抗,支撑生命前行,而有岛武郎以自杀的方式成为真正的“诗人”。  相似文献   

12.
“同路人”是俄国一个特殊的作家群体,他们在俄国专制社会中成长,了解那个社会,同时又厌恶那个社会,用犀利的笔触抨击那个社会。他们希望变革社会,同情革命,但又抱有怀疑。鲁迅晚年翻译了大量“同路人”文学,耐人寻味。他对“同路人”作家评价很高,不仅是从艺术的角度,也是从思想的角度。而且,鲁迅在很大程度上把自己看成与“同路人”类似的作家,而非革命作家。他关心“同路人”作家在苏俄革命政权建立后的命运,有几分惺惺相惜的味道。  相似文献   

13.
英国有说不完的莎士比亚,而中国有道不尽的鲁迅。鲁迅与莎士比亚因为社会与文学的机缘相遇在中国。然而从鲁迅的著作中所提及或评论的莎士比亚,一直以来被解读为鲁迅对莎士比亚的批评,是对莎士比亚在文学方面的贡献认识不足或是一种偏见,但认真审视鲁迅著作中所提及的莎士比亚,却看到鲁迅眼中的"的确是伟大的"莎士比亚形象。  相似文献   

14.
对古代自然法的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尽管古代形态的自然法思想具有基本相同的哲学基础,但是,由于社会现实的变迁,处于不同历史文化时空中的思想家的自然法观念在内容、精神和取向上往往是相互区别的。在本文中,上述观点主要是通过对古希腊的正义观和斯多葛学派的自然法的对比分析中展开的。  相似文献   

15.
历史认识中人本思想提升的一个理论结果,是史学家、思想家对于包括社会结构与历史演进等理论的思考获得深入。古代中国史学家、思想家对于社会结构与历史演进的理论思考,与早熟、发达的国家制度有关,与古代中国特有的史官制度及其文化形态、史学文化传统也有密切的关系。从公元4世纪到16世纪这1000多年观念的发展来看,史家对于社会结构的认识,大致延续了《史记》、《汉书》的传统,体现了大体一致的对社会结构的认识,即呈天、地、人、政治、经济、刑法、军事、政治制度、选官制度、文化的结构顺序。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的史学家、思想家对于社会结构及其历史演进的理解亦不断深化,尤其是对社会经济及其历史意义的认识更是日益丰富。  相似文献   

16.
"言志"说与"摹仿"说出自中、西方不同的诗学话语体系,在美学内涵和价值追求方面有着巨大差异.但它们共同体现了对文学艺术的某些本质规律的探索和认识,都很重视艺术的社会作用,其终极价值关怀是一致的,本质上都是"为人生而艺术"的.  相似文献   

17.
中国,现代以鲁迅和沈从文为代表的两派作家有着“同时而异质”的乡土记忆,并以他们的乡土文学创作,呈现出两种不同的叙事模式,这也构成了一种有趣且耐人寻味的文学现象。  相似文献   

18.
本文认为,鲁迅与卡夫卡这两位东西文坛的代表性作家,既与时代“中心”有过近距离的接触,但又自觉地与其保持一定距离.坚守各自边缘化的旁观立场。正因如此,他们的心智才能获得某种“自由”,写作才不致受到外在“判断力”的影响,从而能去发现别人不易看见的“真”与“深”。他们作品中的人物,大多是被现实所挤压和抛弃的“边缘”人物,这些人物的不幸与悲哀正是现代人生存困境的象征性图景。此外,他们的作品还以反讽的笔调,揭示了世界与人生的荒诞和虚妄,表现了对传统价值和意义的消解与否定,其中亦不无悲观和虚无色彩,但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两位作家后现代主义的思维向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