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位青年教师开了一堂<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的公开课: 当课有条不紊地进行到二十多分钟时,突然一名男生站起来插嘴道:"邱少云离敌人只有60米远,敌人讲话的声音都听得见,就连战士咳嗽一声或蜷一下腿都有可能被发现,为什么邱少云身上的棉衣烧着了,战士们都闻到了棉布焦味,而敌人没有闻到呢?"面对学生的"突然袭击",这位教师显然有些手忙脚乱.最后为了给自己找台阶,板着面孔说:"上课要专心听讲,不要随便插嘴!"此后,大家都正襟危坐,洗耳恭听,以致后来,这位教师在板书时将"挪动"写成了"挪云",全班五十多人竟无一人再敢站起来"插嘴"指错.  相似文献   

2.
学生是鲜活、有个性的生命体,课堂上,教师常会被学生突如其来的“为什么”置于尴尬之地。曾听过一节九年级思想品德课“百年抗争”,一位学生列举历史上英雄人物时提到了“邱少云”,同桌立即问道:“邱少云是怎样的人?”另一学生抢着回答:“眼看就要烧死了,他还一动不动,是个傻子!”教师顿时气得半天说不出话来,最后蹦出一句:“你才傻子...  相似文献   

3.
一位老师正有条不紊地讲解着<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一位男生突然站起来插嘴:"邱少云离敌人只有60米远,敌人讲话的声音都听得见,连战士咳嗽一声或蜷一下腿都有可能被发现,为什么邱少云身上的棉衣烧着了,战士们都闻到了棉布的焦味,而敌人没有闻到呢?"面对学生思维的跳跃、灵感的泉涌,这位老师竟反而板起面孔一声怒吼:"闭嘴,上课要专心听讲".  相似文献   

4.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然而,不少时候,学生的"独特体验"却违背了文本的"价值取向"。如:学生认为,"爱因斯坦并不伟大"、"邱少云是个大傻瓜"、"郑和下西洋没什么了不起",面对学生的这些"独特体验",我们  相似文献   

5.
曾在一本书中看到一则小故事,名为"调皮捣蛋的学生",说得是班中有一位平时最爱钻牛角尖的学生,也是被教师及同学认为是最捣蛋学生,每次上课他总要找些无关于上课的内容"找乐",老师有时也拿他没办法.一天老师在上语文课,内容是"曹冲称象",称赞了年仅七岁的曹冲聪慧过人,他用"大象赶上船,再赶上岸,然后抬石头,称石头"的方法称出了大象的重量.当老师问同学们:"曹冲聪不聪明?"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聪明",只有那个调皮蛋自言自语地说"他笨死了",引得其他同学哄堂大笑.对于老师的批评、同学的嘲笑,这个调皮的学生低着头,已无心再听课了.课后这位教师和他交谈了一下,这位学生说出了自己的想法:"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很多,比如  相似文献   

6.
不久之前,我参加了当地一位语文教师的公开课,这位教师讲的是朱自清的《背影》。在短短的四十五分钟内,这位教师用了十八分钟的时间,让两名学生来摹拟表演"父亲过铁道买橘子"这一部分内容。具体教学过程是这样的:教师用事先准备好的两张学生课桌作道具。一张课桌代表"铁道",另一张课桌代表"月台"。课上由一名体形较胖的学生扮演文章中的"父亲",先爬过这"铁道"和"月台",然后再去为"儿子"买橘子。买上之后再由原路返回。课堂上,由于这名学生不慎,在返回时差点从"月台"上(即学生课桌)摔下来,于是,引发了全班学生的哄堂大笑(当时教师并未对这一"意外"情况作任何处理)。紧接着,  相似文献   

7.
<正> 1 案例背景新课改以来,听了很多课,从中发现:有的教师为了上一节公开课,往往要准备三四天,几乎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所有能用电脑展示的内容全部"灌"入电脑,学生也忙着准备小品表演、收集资料等。课堂上,教师围着键盘和鼠标转,教学活动成了"看电影",电脑屏幕五彩缤纷,学生"目不暇接";学生活动一个接一个,又是画,又是演,资料汇报时"一片片举手",课堂上很是"热闹",全班学生都"动"起来了。  相似文献   

8.
一、观念的转变:变听课为观课听课强调"听",只要听即可。而观课强调"观",用多种感官更全面地收集课堂信息。孔子说:"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这样,对一个人就可以了解得更清楚了。用在观课上也是合适的,教师要观察执教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的行为,了解教学行为背后的思想,并联系教师的教学特点和执教班级学生的特点,这样才能更真切地认识、理解和把握执教教师的教学。二、准备的转变:变不熟悉内容为参与备课在听课中,经常发现许多教师由  相似文献   

9.
新课程改革催生了"学情理论",其根基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要求教师必须密切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学情动态。本文着重研究了当前语文教学中教师顾"教"不顾"学"而导致出现的无视学情的情况。  相似文献   

10.
我们经常在语文课上看到这样的情形:学生课文刚读了一半,教师便开始讲课,或者教师唱"独角戏",或者学生"东拉西扯",或者多媒体"一灌到底",或者师生"展示才艺"……课堂上真可谓"热闹",可课后空空荡荡,学生收获甚微。为此,学生意兴索然,家长百般抱怨,社会纷纷指责。怎样改变这种状况呢?笔者认为应该从语文学科本身的特点入手,正确认识和处理教学中的矛盾  相似文献   

11.
正"导"是生命课堂的体现,是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催化剂。通过教师的"导",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每个生命都绽放出精彩。一、"导",要求教师更加绽放生命的精彩一名好的"导师"要比一名好"教师"要求更高:一是教师需要有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和较强的教  相似文献   

12.
变"讲堂"为"学堂",就是要把教师讲课的"讲堂"变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学堂"。怎样才能实现这一转变呢?一、观念更新是变"讲堂"为"学堂"的思想基础1.课堂教学观的更新。过去,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注重的是"教师的教",学生只是通过被动的听,去适应、配合教师。现在是要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自主地学",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过去是教师带着知识走向学生,教师从自己的"一桶水"中舀"一杯水"给学生;现在是教师带着学生去找"水",并指导学生怎样才能找到"水"。  相似文献   

13.
苏格兰著名散文家、历史学家卡莱尔曾经说过"沉默是金",提倡少说话,认为言多必失,把沉默看作是一种品德,是一种修养,是一种威严。这句话作为格言警句,曾经是很多人的座右铭,用来修身养性,这无可厚非。但是如果学生把它用在课堂上,无论教师怎么启发、引导,就是一言不发,始终保持沉默,也就是"静默",课堂就变成了教师的独角戏了。做教师的都有同感,一、二年级的学生课堂上发  相似文献   

14.
正一、明确化学实验教师的角色定位多数教师认为:教师是实验教学的组织者和管理者,管好了纪律,实验就成功了一半,因此教师在实验课前和实验课上不惜花费大量时间,设计本该让学生自己完成的实验步骤、顺序,使学生成了教师教法下的"奴隶",从而束缚扼杀了学生的尝试欲望,使得学生服从意识有余,创新意识不足。《化学课程标准》中主张"教"要服从于"学",教师的"教"要为学生的"学"服务,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化学教学的根本宗旨。  相似文献   

15.
在课堂上学生越来越"乖",沿着教师设计的教学思路,成了接受者、倾听者。教师问题一提出,学生的小手齐齐举起,回答时语言流畅、精彩出奇,令人叫好,似乎只有这样,才能证明这是一堂精彩的课,而课堂上主宰"问号"的却只有教师,教师问学生答,成了课堂教学的固定模式。以下介绍两个案例片段来说明。  相似文献   

16.
郑素琴 《中学教研》2007,(11):29-31
对待错误,许多教师或"快刀斩乱麻",以一个"错"字堵上学生的嘴,接二连三提问学生,直至得出"正确答案";或亲自"上阵",把答案"双手奉上".或"堵"或"送"都是置学生的实际情况于不顾,阻断了学生迈向成功的道路.其实,"学生的错误都是有价值的"(布鲁纳语).教育心理学理论也认为:"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故意出错或设置陷阱,诱使学生失误、出错,并及时把  相似文献   

17.
周春生 《学子》2013,(2):24
一、转换视角,在生成中读阅读中,我们之所以不能生成更多的内容,很多时候是因为阅读视角单一。教师如能转换阅读视角,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解读课文,学生则会获得全新的感受,发现一个新奇的天空。例如:在指导学生朗读"我的战友邱少云"中"但是这样一来,我们就会被山头上的敌人发觉,我们整个班,我们身后的整个潜伏部队,都会受到重大的损失,这一次作战计划就会全部落空"这段文字时,我进行了如下的引导:如果你现在就潜伏在这条山沟里,  相似文献   

18.
一、"参与"中的"活学"获"活评" 长期以来,传统的课堂教学过程大多是以教师为中心,只是注重教师教学生知识的过程,而忽略了学生学的过程;同时,进入职校的学生大部分都是初中时学习上的"后进生",因此,课堂教学难以充分发挥出学生的"活"字来,难以使课堂气氛"活"起来.具体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19.
古语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问题是学生学习的驱动力,能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沉寂的状态进入活跃状态。小学语文教学中,许多教师只注重学生如何回答问题,而忽视了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鼓励孩子"敢问",培养学生"乐问",教会学生"善问",是本文讨论的话题。一、营适宽松的氛围——让学生"敢问"由于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及束缚,拉开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以至于学生怕问,不敢问。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前提,就是要解除学生的"后顾之忧",建立一种和谐的课堂氛围。  相似文献   

20.
以前的课堂是"满堂灌",只有教师的讲解,学生的听讲。后来的课堂成了"满堂问",只有教师的不断追问,学生的不停回答。现在,新课程提倡"合作学习方式",现在有些教师将课堂变成了"满堂读"和"满堂悟",就是让学生反复地读,然后让学生不断地说"读懂了什么",而教师自己从来不说自己读懂了什么;教师总是让学生自己去感悟、感悟再感悟,就是不说这样做能悟出些什么,就是"满堂悟"了。这"满堂灌""满堂问""满堂读"和"满堂悟"有一个通病,即很少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思维状况:缺少有内涵的问题,缺少学生自主阅读思维的时间,缺少教师有针对性的指导与点化,缺少教师富有真知灼见的启发与提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